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增寿百招

增寿百招

Fossil Q智能复合腕表到底好不好用?

erjian2022-07-18 12:19:38增寿百招68来源:巴马长寿网

  不知道大家对Fossil这个品牌有多了解呢?

  话不多说先上一波美图镇楼!

  我也是刚工作没多久,但是同事们都说我很会搭配衣服,不起眼的衣服配在一起就有很不一样的效果,其实我是有秘诀的,那就是:别小看配饰的时髦功力,包包手表鞋子都能改变你的整体风格!一个包一块表一两万的我消费不起,我对自己买包和手表的价位都定在2000-3000块钱左右,多买一些不同款式的配饰,这样无论是出席正式场合还是平时上班聚会,都能够很好地搭配衣服,哈哈一不小心就把我的时髦小秘密告诉大家了!

  这也是为啥我败了那么多款Fossil的原因了!对了,最近Fossil 又推出了一款Fossil Q智能复合腕表,有四款不一样的:

  Fossil Q是智能腕表,之前在iwatch和Fossil Q之间犹豫了好久,最后还是“外貌协会”了,谁让人家Fossil颜值高啊!这款表实用性很强,可以记录运动数据,只要下载一个APP就可以了。来看看他的强大功能吧!

  像我这种电话永远静音的人是真的非常非常需要一款有提醒功能的腕表。还有就是能远程自拍,手短啊,有的时候想凹个好看的自拍造型必须要有自拍杆,现在不用了,把手机摆在指定位置,只要按一下手表就能拍照,再也不用依靠我男票那个“奇葩”照相技术了,哈哈!

  男生版的Fossil Q超有质感,想要成熟稳重的造型就用咖色皮带,想要清新自然无公害的造型就用彩色表带,送给男朋友和爸爸我想他们都会喜欢,下个月发工资一定给老爸买一块!

  哈哈种草这件小事就是大家一起种,才能长成一片大草原!刚刚翻了Fossil的官方微博,原来最近Fossil的好多门店都在打折,全场7折起啊同志们,哈哈这回我打算把之前种草的全部买回家,下面就和大家分享我吐血整理的打折信息,优惠要大家分享嘛~

  正价店铺看这里!

  来不及和大家拜拜了,我去拔草先走一步!

一、传播就是一切,微在想要在中国复制BuzzFeed的成功

  多位明星因为涉嫌吸毒被警方逮捕、在社交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之后,如果你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里看到一篇《冰毒真的会让你变成僵尸》这样的文章,会想要打开看看么?而如果这篇文章展示的是一些正常人吸食冰毒前后的外貌对比,你会转发并且加上一句“太可怕了”或是“远离毒品”的评论么?

  我来告诉你,这篇文章是由“微在”的编辑创作的,在“微在”微信公众账号中目前已经被阅读超过84000次,而“微在”官方万粉丝,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效应下,几篇类似的紧扣当下热点的文章也传播甚广。

  “微在”是什么?简单来说,它是美国著名新媒体BuzzFeed的模仿者。当你关注它的微信公众账号、打开“微在”网站或是下载“微在”的iOS应用之后就明白它是怎么回事儿了:“微在”与其它只用文字来传达内容件大脚趾比二脚趾长的人才懂的事》,而内容展示则完全是以图为主——用几张图片讲明白一件事。注意,它们可不是诸如“你必须知道的几件事儿”这么简单,而是通过一组图片把一件事情讲清楚。

  BuzzFeed 微在 微信公众平台

  比如,不久前“猫力”东窗事发。因为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穷游”旅行照的网络红人猫力被曝光背后有着专业摄影团队,并且这些旅行背后都有着大批人马以及资金的支持,这一事件粉碎了无数人的“穷游”偶像和梦想。微在借此发布了一篇《我取关了@貓力molly,还哭了一场》的文章,用猫力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的图片配上文字讲述了这么一件穷游“骗局”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与BuzzFeed如出一辙。别小看这种看起来很不严肃的新媒体:上个月,BuzzFeed刚刚拿下了5000万美元的融资,估值达”和视频内容也刚刚上线。

  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很不严肃的新媒体,却是由一群传统媒体人创办的。微在的创始人于威曾经是《经济观察报》的总编助理,还担任过现代传播旗下的《生活》与《东方企业家》的总编辑,后来转任搜狐网总编等一系列“严肃媒体”们的要职,跟她合伙的还有著名媒体人许知远和张帆。

  微在之所以要队标BuzzFeed,于威告诉我,这是因为现在中国的很多产品都有国外的原型,所以他们干脆就使用了BuzzFeed的产品模式。而且在她看来,BuzzFeed这种形式是下一代媒体形态的重要代表。

  等等。要知道BuzzFeed创办于2006年,为什么于威会认为这种早就出现的形式仍然是下一代媒体形态的重要代表呢?于威告诉我,BuzzFeed有着清晰的对象定位——与社交媒体共同出生的年轻人,他们跟着社交网络的兴起出生、生活在社交网络上,获取资讯的方式已经与“年长”的人不同了。他们不看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财新《新世纪周刊》,而是从Facebook、Twitter、微博和百度贴吧上获取信息,并且通过社交网络的连锁反应把重要新闻和热点事件广泛传播出去,获得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曝光度和传播效果。而且,微在和BuzzFeed根本不必担心里面的内容是不是热点,因为它们的内容全部是来自社交网站中已经被广泛讨论和传播的热点事件,他们只需要从这些事件中选择题目、角度和展现形式就可以了。

  内容的生产也都是有共性的——一切为了病毒式传播服务。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BuzzFeed发明了list、quiz和video三种形式,微在逐一效仿;在内容选择上,BuzzFeed的秘诀就是找一些萌宠和明星的话题来引发讨论,微在也把内容分类为“新事儿”、“娱乐”、和“动物园”等等;而在与读者的互动上,BuzzFeed和微在都提供了一些一个词就能表达态度的标签,比如微在的标签就有“哈”、“…”、“艹”、“萌”和“YES!”几个分类,比传统新闻网站的“喜欢”和“不喜欢”更能表达态度,当然读者还可以在文章后匿名留言。

  微在对BuzzFeed也并不是完全有样学样。微在出生于微信公众账号,直到上个月才上线了网页版和App,选题的角度也不太局限于某一特定范围,微信、微博、知乎、Facebook、Twitter……无所不包。而且,BuzzFeed更倾向于通过技术的方式对热点事件进行数据挖掘,而目前微在主要还是由编辑的人工方式选择内容。

  在于威的定义里,她很高兴读者把微在当作“厕所读物”——内容轻松不需要费脑,还可以杀时间,而且这种“XX条”的文章可以让人对阅读时间有所预期。但她又明白地跟我把“厕所读物”和“low”撇清了关系:微在的目标读者是社交网络上活跃的年轻人,接下来,微在也将会跟果壳、印象笔记等面向年轻人的产品开始进行内容上的合作。现在,如果你打开“知乎日报”,就会发现它的“不许无聊”主题日报里已经有不少微在的内容了。

  看看微信朋友圈、人人网和QQ空间里那些鸡汤文的传播量吧,传统的媒体内容生产思路是“编辑帮你选内容”,而现在读者会为喜欢的内容用点击投票。在微在这里,从形式到内容,传播就是一切。

二、一款神器软件,年赚100万不是问题

  如果你已经打开这个贴子在看,说明你很荣幸,接触到这么一个创业、实现自己中国梦的机会!但如果你没有仔细看,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那就是你的损失了。有多少次好的创业机会,当时就在你身边,你却没有感觉到,后来回想起来才明白,但已经晚了。别说你没遇见过。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微乐,不用我们花一分钱,只是花我们平时玩手机的那点时间就够了,点广告就能挣钱,每天上限是一万元。也许你会说这是天方夜谈,但到底是不是天方夜谈呢?

  先看什么是微乐?

  微乐,福建一定火网络科技公司新研发的一种手机创业软件。

  2013年11月18日,一定火公司“微乐招商说明会”成功举办

  微乐,来自移动互联网的新型营销产品,从它一经面世以来,就吸引了各方人士的目光,更有眼光锐利的投资者已在最初时期自动上门寻求合作。

  微乐,不仅是移动互联网界2013年最耀眼的新星,更是投资者最青睐的项目,创业者最瞩目的产品。

  “携手微乐,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现下最热门的一句投资秘诀。

  这是一个讯息发达的时代,一个好项目的诞生,就会以N次方的速度迅速被挖掘。微乐的出现,成为今年秋天最具实力的“钱”景项目,拥有一批又一批的追随者。更有不少慕名前来的创业者络绎不绝,一个被广泛称赞的好项目对于创业者乃至一个行业的吸引都是致命性的。

  “想创业,没有好的项目”;“想赚钱,却只能盯着人家的财富榜发呆。”

  “都知道移动互联网是未来的大趋势;都知道手机APP空间大价值高,就是无从下手。”

  这一切都是你我曾有过的困惑。而微乐的出现就像一颗燎原的星星成为最亮点。

  该如何让微乐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微乐招商说明会详细的“传道、授业、解惑”。

  从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与十年前的PC互联网对比”;“2011年全球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超过PC4亿台,今年预期将超6亿多台”;“移动广告市场规模2011年35.1亿,2015年预期达200亿”;各方各面为前来参加会议的创业者们专业、细致的讲解分析清楚,彻底了解移动互联网的过去、现状、未来,让他们更加清晰明白自己所从事行业的特征、优势。

  光光了解行业是远远不够的:“微乐是什么?”;“微乐的定位、4个功能”;“微乐的五大优势”;“微乐如何做到精准营销”。我们深度剖析微乐,我们精确解构微乐,从每个层次、每个架构事无巨细的传达出微乐的每个细节。

  微乐产品征服每个与会人员的心,但这还不够:“代理商的前景”、“代理商该怎么做、怎么培训”;每一步规划的清楚详细,每一个细节都为代理商考虑周全,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服务、引导。微乐,就是成功的最大保障。

  微乐自诞生以来,始终坚持“企业与用户互助共赢”的全新营销理念。在微乐的世界,用户体验到便捷、服务、品质;企业感受到人气、市场、购买力;而代理商触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财富与品牌。

  微乐,为我们的梦想安上一双翅膀;

  振翅高飞吧,与微乐一起,与一定火一道,我们一齐飞向成功的彼岸。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400 020 9898

  那到底怎么做,怎么挣钱呢?

  微乐是一款新上市的手机软件,

  玩微乐就能赚钱,自己看一个广告赚0.005元,自己的粉丝看一个广告自己赚0.003元,六维内粉丝看广告你都有钱赚,粉丝越多你赚钱也就越多,一天赚10元,100元,1000元,最高是一万元,都有可能,越早注册市场越大

  广告每天都有时间段,一般在上午10点半到12点半还有下午6点到8点,一天有8个左右的广告,自己看广告收入相对很少,主要是粉丝的分享收入,如果您分享的粉丝越多(你粉丝的粉丝也是你的粉丝,一共6代),赚的越多,最高可每日赚一万元!

  2014-04-08 12:55

  1#

  微乐下载注册流程:

  一:手机浏览器输入:微乐官方免费下载网址 进行下载;

  二:下载安装好后打开微乐软件,点击注册;

  三:填写微乐邀约号码:15340495720,没有邀约号码不能完成注册;

  四:填写自己的手机号和设计一个自己的昵称;

  五:设置好登录密码,点击下一步就会收到短信验证码,然后输入短信验证码后点击确定即注册成功了;

  六:登录软件后,点击下方的“私人定制”——“我要定制”,选择您感兴趣的类别,然后点“开始看广告”。打开图片10秒钟,点开图片,图片上当有条红线,红线走到头就表明广告已经看完了。自动获取乐币

  七:一乐币等于一元现金,可以提现,也可以在线买东西。

  如果您分享的粉丝越多会,赚的越多。你的粉丝跟你一样,也是下载这个软件,注册后点广告挣钱,你的粉丝也会有粉丝,6代之内全是自己的粉丝。

  一万粉丝难不难吧, 每个人只推广5个(当然这个没有人数限制,可以更多)第一代:5人第二代:25人第三代:125人第四代:625人第五代:3125人第六代:15625人

  一万粉丝每天十个广告,那你一天就。是10000*0.003*10=300元一天

  怎么和大家分享,有更多的粉丝?我现在就是在跟大家一起分享。

  有兴趣的、有任何不会的都可以私聊Q:1071810186

三、网络水军...黑来黑去,无聊不?

  昨天在腾讯网看到一篇报道,关于《黑360》不过也不足为奇,反正3Q大战已久,麻木矣。

  (i美股讯)北京时间2月27日消息,周二奇虎360低开低走,截至收盘跌幅4.95%报29.97美元。盘后该股小幅上涨,截至目前涨幅0.3%,上涨0.09美元,报30.06美元。

  26日奇虎360对外发布声明称,将起诉《每日经济新闻》报社。当日该报社刊登报道《360黑匣子之谜——奇虎360“癌”性基因大揭秘》,报道中一位署名为“独立调查员”的匿名分析人士表示,360的发展路径,即从360软件产品底层技术构架开始,埋下不同于所有互联网公司发展的“癌变基因”,然后此“癌变基因”通过浸润,向操作环境领域发展,再向工具软件、游戏平台发展,最终进入互联网领域。

  奇虎360在声明中称,在未经采访360公司的情况下,以匿名记者引述匿名人士和360竞争对手言论的方式,污蔑360旗下多个产品的安全性,此“虚假新闻”严重损害了360公司和360产品的商誉。奇虎360公司决定起诉上述报社,坚决追究虚假报道者的法律责任。

  以下为原文

  昨日(2月25日),正是奇虎360所有APP产品被苹果全面下架一个月的日子。

  就在此前,360的CFO亲赴美国“负荆请罪”,但360相关产品并未重新上架。

  知情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国家版权局内部已讨论确定,360搜索引擎严重违反Robots国际规则,目前正在拟定相关处罚决定,近期将在行政处罚会议上责令360停止侵权,进行整改。

  据悉,有“两会”代表委员正在草拟严惩不正当恶性竞争破坏产业,以及“3·15”应该将隐私保护列入重点的议案提案。

  《信息方略》的一份调研结果显示,回答“拒绝安装360”的企业比例高达60%。

  一家以声称安全起家的互联网公司,正面临“不安全”的声讨……

  360到底怎么了?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带着这样的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数月调查,并在微博名人“独立调查员”等一批程序“猿”的帮助下,揭开了360的层层内幕。

  360创始人周鸿祎(微博)一直对外宣称,360成功的秘诀是 “破坏性创新”。但记者调查发现,360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创新型破坏”:破坏才是目标。通过破坏,打破既有规则,从中获得市场与利益。

  而这一破坏的基础,便是对互联网世界最基本的准则——最小特权原则的践踏。

  为全面还原360的真实面目,“独立调查员”们以超人的技术能力与艰辛的劳动,剥茧抽丝般一层层揭开,将其内部机制破解成功。

  360发家于 “360安全卫士”、“360安全浏览器”,而这两款产品甫一面世,便携带了这家公司的癌性基因:以违反“最小特权原则”为基石而构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第一次查清,360是如何在其庞大的以安全著称的“安全卫士”、“安全浏览器”软件中,植入非法程序,并通过该非法程序中的“后门机制”与360云端配合,形成全球独一无二的秘密内部机制。

  最令人惊诧的,是即使在360内部也属高度机密的 “V3升级机制”。当360要发动一场讨伐竞品的战争时,其便启动“V3机制”——通过“安全卫士”、“安全浏览器”,在用户电脑中私自卸载竞争对手的产品,私自安装自己要推广的产品,从而以最便捷的方式一举占领市场,这就是360常胜不衰的真正秘诀。

  在这场看不见的战争中,360表现出两个粗暴:粗暴侵犯网民的合法权益(隐私权、知情权、同意权)、粗暴侵犯同行的基本权益,肆无忌惮地破坏行业规则,从而实现其“一枝黄花”式的疯狂成长。

  360现象,不仅对行业有巨大的破坏性,对互联网秩序产生严重的破坏力,更是对整个社会产生“癌性浸润”。

  这种“癌性浸润”,让原本的市场竞争转向了底层控制力的交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百度即将砸重金投向安全领域,最快将于今年上半年正式推出,这与经历“3Q大战”的腾讯进驻安全领域如出一辙。

  更为可悲的是,为了防御360的“癌性浸润”,从底层控制到应用层几大巨头均涉足其中,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未来中国互联网将变成一个腾讯、百度、阿里、360“四国顶立”的擎天柱式体系。而这将让一个个丰满、丰富的热带雨林式生态环境变成巨无霸们为生存而生灵涂炭的地方。

  360会“立地成佛”么?这或许会是一场持久战……

  《每日经济新闻》将持续关注。

  (出于保护记者人身安全的考虑,本组稿件记者署名均为化名)

  调查员独白:我为什么反360?

  我先讲一个故事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一个最简单的常识:小区的保安公司都是必须向业主收取服务费的。但是,某年某城市的一个小区,来了一个K保安公司,宣布他们将为小区提供免费服务。经过几轮波折,最终K保安公司实现接管小区保安业务。

  K公司入驻后,当然全部换上K保安人员,并迅速换上K公司特产的小区监控系统——在小区的每一个视角都安装了监视体系。业主们觉得,这真是天下难找的大好事啊,居然能够免费获得最好的安全保卫。

  不久,K公司出于安全考虑,将物业公司辞了,换上K安全物业公司;再接着,小区园林服务公司也换成K安全园林公司;再接着,业主所有私家车都装上了K安全GPS导航;再接着,K安全物流、K安全农贸、K安全服饰、K安全电视、K安全电脑、K安全冰箱与热水器、K安全门控与门锁……小区业主的所有一切都被换上了K安全的标志。

  K安全公司能将业主的这一切统统换掉,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一切“安全”方面的服务,都是免费的。

  但有一天,B业主夫妇在家中行房事时,黑暗中发现家中有异样,打开灯一看,一个保安正在床前监控着这对夫妇的云雨过程。这对夫妇羞愤难当:你是怎么进来的?

  保安说:我有钥匙,出于对你们性生活安全的考虑,我有权保护你们。

  B业主夫妇找来安全方面的专家,来保护自己的安全隐私,结果却发现,保安不仅在夫妇行房事时可以进来“免费观赏”,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进出业主的房间;他们不仅在小区的任何公共空间安装了监控系统,同时在业主室内的任何一个视角,都秘密安装了监控器。

  这对夫妇决定召集全小区业主反对K保安公司的所有侵犯行为。

  但让小区所有业主异常惊讶的是:就在开庭前一天,网络上突然出现大量B业主夫妇的信息,比如,B业主女臀部有三颗痣的图片在网络上大量流传;B业主夫妇的工资单被晒;B业主男与前女友10年的情书来往从其前女友的电脑中被挖出来。

  B业主夫妇顿时陷入网络漩涡

  在中国互联网领域,360所充当的,就是这个K保安公司。

  在中国,为什么360能够获得如此重要的市场地位,除了用户在隐私权、知情权、网络自主权方面的意识不强外,最大的问题还是中国网民对互联网来说还是“小白”,他们没有办法看清360干了什么,也没有办法辨清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也不清楚360的一些行为在今天意味着什么,在明天又将意味着什么。

  我脑海中,一直在重复卡夫卡小说《城堡》中的场景,你不知为什么,你也不知是怎么了,然后,你就任人宰割了。

  森白的月光下,那把霍霍磨着的长刀……

  ——来自独立调查员的自白

  技术篇

  360:互联网的癌细胞

  每经记者 秦俑

  深圳,红树林,旁边就是深圳湾公园,有蜿蜒的海堤风景带;海的那端是云雾间的山峦以及错落的建筑,那是香港特别行政区。

  经过前期网上100多天艰苦的技术交流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终于约到了“独立调查员”。这是我们之间的第二次见面。这一次,我们相约只做一件事情:将360(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本文简称为360)在幕后所做的一些难以见光的行为,在网上重新演绎一遍。

  这一过程漫长而复杂。几天几夜里,独立调查员展开的网络实证让人触目惊心,许多动态的过程无法通过平面文字呈现。事实上,独立调查员曾经在网上披露的内容,绝大多数网民也不可能看懂。

  2012年10月,一个署名“独立调查员”的微博开始向360发难,时至今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已跟踪此人整整3个月:初始时基本上通过网络实现沟通,渐渐地,有了电话中的直接交流。

  在思维碰撞中,记者发现,“独立调查员”对360的反感是深切的;他对360的研究也是深刻的。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万分好奇而且不解的是:他的动力来自何方?

  “如果你得了癌症,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独立调查员反问道,“那一定得赶快把它切除掉!而360正是网络社会的毒瘤。此瘤不除,不仅中国互联网社会永无安宁之日,整个中国都永无安宁之日。”

  独立调查员分析说,不要小看了苹果对360产品下架一事,这种下架的期限极有可能是“永久性”。为什么一个在中国能够获得如此巨大影响力的公司,会在一家全球性大公司处遭遇截然相反的待遇?“这只能说明眼下的互联网空间没有能力排除自身的毒瘤。而苹果下架360,背后正体现出对肿瘤的自体免疫排斥性,这是一个网络社会健康的标志。”

  独立调查员认为,他作为一名程序员,就是要从技术层面来理清360这个“DNA”的基因突变。“这个突变的基因,就是360安全卫士或360安全浏览器,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互联网其实与人体一样,本身具备着抗癌的免疫力。一旦发现癌细胞,自身会启动自动识别与排斥机制,比如“最小特权原则”就是互联网江湖防止自身“癌变”的免疫机制。

  所谓最小特权 (LeastPrivilege),指的是“在完成某种操作时所赋予网络中每个主体 (用户或进程)必不可少的特权”;最小特权原则,则是指“应限定网络中每个主体所必须的最小特权,确保可能的事故、错误、网络部件的篡改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最小”。

  这一特权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你不要代替用户行使权力,你的特权越小越少越好。这样,才是对用户最大的保护。能不作为处,不作为。

  “而奇虎360的‘基因变异’正体现在此处,表现为 ‘奇虎360原则’——以安全的名义,在用户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代表网民行使权益。”独立调查员说,“其实,最小特权原则非常简单。比如一个电话检查员,为了检查你家的电话是否正常好使,便在主人不在家时,直接打开你家的门,试用了一下电话;或者说,因为你家的狗在叫,物业打开你家的门,直接将狗杀了。这都是违反了最小特权原则。而360最大的问题就是以安全的名义,践踏了这一原则。”

  360是如何通过环环相扣的程序设计,就像本文开头部分的K保安公司监控业主夫妇房事一样,或就像电话检查员径直打开主人房门查线一样,或就像物业工作人员直接打开业主房门进去把主人的狗杀掉一样,在用户的电脑里横冲直闯、恣意妄为?本文将为读者揭开360相关产品背后的层层暗箱操作链条。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多年前,业内一家知名IT公司一个产品将上线,但蹊跷的是,该产品上线前一天,360的同类产品突然上线。而且,360上线产品的页面与该公司准备上线的版本几乎一模一样。这家IT公司的此款产品不上线已不可能,而改版也已不可能。被逼无奈之下,该产品只能硬着头皮上线。让这家IT公司哭笑不得的是,由于此款产品上线时间比360同类产品晚一天,所以用户普遍认为,该公司的产品抄袭了360产品。

  此类诡异怪事,在业内已不止一次发生。

  谁是泄密者?上述IT公司最终未能找到“卧底”,不过开始将质疑对象聚焦在360产品身上。因为实查结果发现,该公司不少员工电脑上安装了360相关产品。

  出于安全考虑,该公司要求所有员工的工作电脑中不得安装360产品。与此同时,公司内网环境中,全面禁止360产品。从此,确实没有再发生过类似的泄密情况。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国内最早全面禁用360产品的企业为腾讯、百度、金山等一批公司。在这些公司的办公环境中,完全屏蔽360产品,如确因公司研究性工作需要,才可以安装虚拟机使用360产品。

  国内几家互联网巨头公司,均以安全为由禁止使用一家以互联网安全著称的公司的相关产品,这在中国IT界构成了一道未解的谜团。

  大型公司尚且对360产品避之不及,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使用360相关“安全”产品,安全吗?

  在中国有“黑客教父”之称的安全技术专家“黑客老鹰”,即IDF互联网情报威慑防御实验室创始人万涛认为,从隐私保护和用户权益的角度讲,360产品确实存在需要澄清的地方。但中国用户目前在隐私保护方面的意识并不强,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因为对许多用户来说,“我上网就是看看新闻,玩玩游戏,我没有隐私”。这一观点非常流行。

  万涛表示,而在另一方面,多年来尽管民间在破获360侵犯隐私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并查获了许多证据,但360在这方面的“反应”也非常“严密”。此外,获得的一些突破性证据因为过于专业,也不易让普通用户看懂,因此也就缺乏相应的感知。

  黑客揭秘:360安全产品背后的“安全”陷阱

  在深圳红树林,独立调查员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行了现场演示。他特意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了360安全浏览器,并打开网络通信监视工具,这时可以看到,360安全浏览器在其电脑后台上就像一只工蜂,始终不停地忙碌着。

  然后,独立调查员又打开IE、腾讯、猎豹、chrome等浏览器,每一个浏览器都很安静,没有任何动作。

  “360安全浏览器在干嘛呢?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忙碌呢?作为浏览器,其作用就是可以显示网页服务器或者文件系统的HTML文件内容,并让用户与这些文件交互的一种软件。根据最小特权原则,你是没有理由在我的电脑里不停地‘工作’。你要问他在做什么,他就说,是为了你的安全。”

  “明明知道360在做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但不知道发生的是什么事情。这就是360留给中国所有安全专业人员最大的课题。”独立调查员解释说,这是因为360在这方面做了非常缜密的设计,其防御体系相当严密,要突破防线有所收获,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这,也正是许多从事安全的专家们感兴趣的事情。

  2010年2月6日,360多年的宿敌——瑞星拿出了一份 “证据”,其发布的《奇虎360利用“后门”拿走了用户什么》一文,利用大量技术细节说明360安全卫士在安装进用户电脑时,会偷偷开设后门,并时刻监视用户访问网站,将相关信息上传至360网站。

  此事标志着360第一次露出“不安全”的真面目,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国内有一大批黑客对破获360的防线,以及搞明白360这个黑匣子内到底有什么非常感兴趣,想通过攻击360而获得其侵犯用户隐私信息的证据。他们之间甚至有一个松散型的组织,经常交换这方面的信息。但与此同时,也有些黑客最终被360“招安”,成为其公司成员。

  2010年12月31日,在黑客狂轰滥炸360服务器后,360防线被攻破,存储于其服务器上的大量用户隐私数据喷涌而出,被谷歌(微博)搜索爬虫自动抓取,并公告天下。360多年来宣称的 “用户隐私大于天”的谎言正式被揭穿。

  这份意外泄露的文件详细记录了大量360用户的全网访问过程,包括浏览的网页、下载过的应用、搜索的关键字等,并将这些访问记录与唯一用户挂钩。在这个服务器中,每个用户对应一个字符串,通过查询字符串,可以了解用户的所有个人信息、上网浏览记录、账号密码,例如用户在百度搜索关键字、淘宝购物记录、金蝶、奇瑞等企业内部财务网络数据、某政府机构官方邮箱用户名及密码等链接数据。

  《每日经济新闻》获得的一份对泄露日志文件分析统计的结果显示,此次泄密事件涉及总条数141万条,其中涉及用户名信息的条目有247326个,既包含用户名又包含密码条目有816个。而这对于360收集的海量数据来说只是冰山一角,截至目前为止,360从没有公开解释被泄露的数据总量有多少,被下载了多少次。

  然而,有关360如何“利用”用户的信任,如《全民公敌》影片中的卫星一样“间谍”式地监控着用户的电脑,这个谜团却依然没有办法破解,至今没有一家安全厂商拿出这个过程的有力证据。

  独立调查员告诉记者,360安全卫士、360安全浏览器,其内部运作流程就像一个暗箱,外部人可以听到里面有动作,但却没有办法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以及它如何阻止外部人破解它。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6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