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运动增寿

运动增寿

普法使者路过济南

erjian2022-06-07 13:38:11运动增寿79来源:巴马长寿网

  中国独臂万里行第一人,于正扶志愿万里行者于正扶,

  我是自费宣传道德法制,本人是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满族人.现年61岁 环绕全国志愿万里行.我以行程3年3万4千公里残疾,右上肢残断,我们亲眼看到,中央为老百姓办实事,中央是真正负责的政府.是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中央是为真正负责的政府,是真正为人民排忧解难的政府,世界承认中国是务实派,

  我们又亲眼看到了不利的一面,生活变味了,道德素质低下,亲情友情疏远,法律意识淡薄,缺少社会人性化.青少年犯罪率增加.主要我这次万里行的目的是 .向社会宣传道德法制, 人人学法,懂法不犯法..亲眼看到下岗职工,残疾人,农村老人,上不起学的失学儿童,他们弱世群体,生活困难,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社会贫富不和谐,我的目的是自费宣传道德法制,行天下实话实说,富者帮穷者,强者帮弱者,实现社会人性化,我宣传车上的内容有,,毒品的危害,性病的传播与危害,警钟长鸣.人人注意环保,家庭怎样教育子女.高观门怎么样做人,下岗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 退休老人享受社会,也要回报社会.离婚的利与弊,长寿秘诀.安全第一 吸烟引酒的害处.==近40多条法律,我的车里是旅店,饭店,办公室.希望我在演讲是,最受教育的是青少年和小朋友

  .我这次万里行.与03年奔酒泉新疆方向.04年奔北京上海,深圳,香港.05年东三省.沈阳,长春,哈尔滨.漠河,返回吉林市,梅河口,抚顺大连等06年大约直达三峡和西藏方向 我在行车途中遇歹徒一次 翻车三次,饥寒交迫,我都渡过了难关.家庭的压力更大 因观点不一致,与03年3月11日,和老板协议离婚..因经济不足.我把我的家产彩电,冰箱,VCD,收录机等属于我的财产全部卖掉,筹集资金,登上了志愿万里行3年的征途,终于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与热爱 人们从我身上得到了知.识, 提到了法律意识,人人学法,懂法,不犯法,我要用5年的时间走便全国 更希望踏上祖国的宝岛,台湾.

  我希望我每到一座城市,都会兴起,富者帮穷者,强者帮弱者的行动.如果每个个人成功的做一件好事,我们将共筑起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人性的和谐社会 这是一个稳国之策,强国之本,共奔小康的未来和谐社

  中国独臂万里行第一人——于正扶

  2007年4 月18日在济南高新区

一、饮食与保健

  饮食与保健

  ——学中医心得之一

  古哲云,“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足见饮食对生命的极端重要,而理想的生命状态就是健康,可见饮食能直接影响健康。而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理念,因此,正确认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是保健的前提。如认知有误,必然事与愿违。想要健康,就必须正确理解下面几个问题。

  1,食量问题

  超量饮食,是健康最大的敌人。宁饿勿饱,是现代人保健的秘诀。千百万年以来,人类始终是饥饿的,人的生理已经形成有效应对饥饿的机制,但却缺乏对付饱食的手段,因为饱食是近几十年才有的事。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饱食的伤害性。

  但人们的饮食,通常以嗜好为导向,以尽兴为目的,却不知道尽兴就是超量。尽兴饮食才几十年,就满街全是胖子了,中年以上者基本都有了慢性病,却不知罪魁祸首就是超量饮食。

  我们都知道,生命靠能量维持,能量哪里来?通过呼吸与饮食的故吐纳新,从外界摄取。但吐故纳新有个雷打不动的铁律,就是必须“进出平衡”。公式如下:纳入量=排出量+吸收量。

  气的平衡由人体自动控制,无须操心。呼吸的失衡,那就是临终时的进气少、出气多了。但饮食的平衡是由人的显意识掌控的,如果也让身体去自动控制,吃到不想吃了才罢手,早就超量了。可见,人体让呼吸自行处理平衡问题,却让人的意识来处理饮食平衡问题,是有深意的:能否把控食量,不仅决定了健康,也反映了自律精神。自律者乃人中龙凤。

  饮食失衡,一是食量不足,另一种是超量。食量不足基本绝迹,可忽略不计。

  现在的普遍现象是超量进食。超量饮食,意味着在吸收与排泄之外,还有一定的滞留。人的吸收和排泄能力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把进食全处理掉,所以,超量饮食就有滞留,而滞留物如不能在短期处理掉,就会转化为痰饮等废物,成为慢性病的基础。

  道家的辟谷养生,目的是通过断食,让人体产生饥饿感,清除身体的所有废物,从而神清气爽,经络畅通。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辟谷的合理性。现代医学发现,饥饿感会激活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细胞的作用,首先是清理宿便痰饮等病理滞留物,其次“吞噬进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原虫等等。同时,吞噬细胞还可以吞噬人体衰老的细胞,还有各种细胞的碎片”。这就是饥饿感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是人类千万年吃不饱的经历所产生的生理机制。运动健身的目的,除了锻炼肌肉外,也是靠消耗体能来产生饥饿感。有的人规定自己晚餐到早餐的间隔时间必须超过12小时,再加上每星期有1-2天的轻断食,其效果等同于集中辟谷,目的一样,就是产生真正的饥饿感。有人辟谷几天后开始拉肚子,那是人体在清理宿便。

  平衡进食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每餐只吃半饱,天天饥饿着,无须特地辟谷,但却无法消受人生的一大乐事——大快朵颐的快乐。享受美食一定超量,加以断食饥饿来抵消,岂不两全其美?关键是要自律。如只想享受,毫无自律,只好自求多福了。

  《黄帝内经》谈到长寿者的生活原则,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把“食饮有节”放在第一位。记住,《内经》的写作年代是战国时期,多数人吃不饱,在那种情况下还劝人“食饮有节”,说明超量饮食对健康的危害是绝对的、长期的、根本的。

  保健的第一步,是饮食总体不能超量,要经常制造真正的饥饿感。

  2,营养、饮食、吸收力三者的互动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人的认知是错误的。

  经过体检,如果发现缺钙啦,缺维生素啦,缺微量元素啦,一句话,缺营养,医生的解决方法只有一个,叫你多吃含有所缺营养的食物或药物,缺钙,就多吃骨头汤或钙片,缺维C,多吃蔬果或维C片。这是很离谱的认知谬误。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其一:食物与营养成分的关系,其二,营养与吸收的关系。

  如果百度一下常吃蔬果的营养成分,你会发现,它们的营养成分差不多,只是含量不同。比如维C,辣椒每百克含量144毫克,苹果是4毫克。菠菜,草莓,西蓝花等等都有维C,但含量不同。所有肉类食品的营养成分也基本一致,区别也只是含量不同。换句话说,如果人体需要维C,吃辣椒和吃苹果结果是一样的。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千万年来都是五谷为主,菜、肉搭配,除了天灾人祸,都活得好好的。派去修长城的农夫的身体,并不比秦二世差。这说明,日常饮食所含的营养,足以供给人体需要。大自然还赋予个体以饮食嗜好,让个体自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饮食。喜欢吃的,往往是身体最需要、最易吸收的。现代医学发现,人体的肠道菌群各不相同,肠道菌群喜欢什么,就让你喜欢吃什么,肠道菌群讨厌什么,也让你讨厌。有的人讨厌吃水果,是因为他的肠道菌群讨厌,如果因为水果营养丰富,硬着头皮吃,惹怒了肠道菌群,菌群非但不吸收,还会用腹痛、拉稀来报复你不听话。

  由此可见,在社会安稳的食物状况下,一个健康人只要正常饮食,是不可能缺营养的,因此,根据营养成分去选择饮食,是愚蠢的。

  可以得出结论:如果体检发现营养不良,缺这个、缺那个,问题不在饮食,而在吸收力。

  根据吃什么就吸收什么的营养学原理,人体吃辣椒时的维C吸收量,应该比吃苹果时多,事实上不是这样。身体吸收什么,吸收多少,取决于需要和能力。如果人体需要20毫克维C,而且有能力吸收,吃辣椒和吃苹果基本一样,废除饮食中没有维C,或含量太少。

  这就是营养、饮食与吸收的互动关系。其中首先是人体需要,其次是吸收能力,最后才是饮食具有。

  缺什么补什么的想法,其实是把人体当一个无生命的碗,放什么就是什么。这是根本错误的。人体是智力极高的生命体。生命的本能是求生,这个本能决定了人会饥饿,会觅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吸收。人体需要维C,而且有能力吸收维C,只要饮食中含有维C,哪怕很少,也逃不开它的摄取。如果人体需要钙,饮食中也含有钙,吸收能力正常,就不会缺钙。但结果缺钙了,只能说明吸收不行了。

  为什么老人普遍缺钙?老人的饮食里突然没钙了吗?非也。老人普遍肾脾阳虚,无法支撑正常的吸收,有钙但吸收不了,补钙有神呢用呢?应该补肾补脾,或者敲胆经、早睡、喝姜汤,全面提升气血水平,让吸收能力恢复。

  《内经》早就总结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营养来源主要是米面主食,蔬果肉类只是补充。现代营养学之所以谬误,是因为只看到两点,一是饮食的营养成分,二是人体在理论上所需的营养,把两者搭配起来,就形成所谓科学的营养食谱,其实非常不靠谱,因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人体的吸收力。一个农村年轻人吃粗茶谈饭,一个老财主每天吃营养补品,老财主的食谱应该更符合营养学要求,结果却是年轻人的身体状态远胜老财主,为什么?因为决定健康的是吸收力,不是高营养品。

  这个道理其实不难理解的,就像去菜场买菜,首先兜里要有钱(吸收力),才能买自己需要的菜。对不需要的,可能连看都不看望。人体对饮食,像买菜一样,首先要有吸收力,然后选择自己需要的,对不需要的,任其穿肠而过“化作泥”。

  3,饮食的营养与温凉性哪个更重要?

  生命需要营养,但生命更需要温度,营养的吸收,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可见,饮食的温凉性,对健康而言,比营养更重要。遗憾的是,许多人忽视了这点。

  中药与西药的治病机理是不同的。西药多依靠药物的杀菌作用,比如青霉素,其作用机制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细菌的细胞壁不能够很好合成,细胞膜裸露在外,细菌就会死亡。其他抗生素的机理都是如此,目标对准细菌病毒,不考虑人体如何。

  中医认为,无论什么原因生病,表现形式一律是阴阳失衡,所以中药的作用,是调和阴阳,方法是借助药物的四气五味与出入升降。四气,指药物的寒、凉、温、热,五味指“酸苦甘辛咸”,分别对应肝心脾飞肾。出入升降,指药气的运行方向,出去还是入内,上升还是下降。本文只谈中药的四气,即温凉性。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本就是阴阳,就是先要辩别是热证(阳证)还是寒证(阴证)。热证要用凉药,阴证用温热药,假如用反,无异助纣为虐,重则死人。可见,中药的温凉性,是治病的重要因素,被2千年的实践不断证实。温凉搞错,往往铸成大错。比如,清代名医王孟英在当学徒时,一天,老板周光远从厕所出来昏倒。请来好几个医生,都说是热火攻心,开了方子,用的是寒凉药。王孟英此时正在学医,悄悄搭脉,脸色一变,大声说,“不能用这个方子,老板是寒证”。医生们嗤之以鼻。不料周光远醒了,叫王孟英说说自己的感觉。王孟英说了,与周光远自己的感觉相符,决定听只有16岁的王孟英。王孟英立刻先烧姜水让他喝下去,然后开了温热药的方子。周光远第二天就痊愈了。

  温凉药用错,导致恶化的事情多了,所以晚清名医郑钦安说,“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滋阴降火的药都是寒凉的,滥用滋阴降火,等于杀人。乾隆时代的名医黄元御,就是寒凉药的牺牲品。黄元御29岁时,正准备科举入仕,不料得了眼病,请医生治了一年,非但没治好,还把眼睛弄瞎了一只,使他终身无缘仕途,只好中年发愤学医,终成名医。乾隆特别看重他,写了“妙悟岐黄”来褒奖。黄元御学医后才发现,治眼疾时,他吃的都是寒凉药,一年下来阳气大量损耗,致使失明。

  寒凉为什么会伤身?中医认为,人体由阴阳合成,所有的器官精血等物质属阴,脏腑器官的功能属阳。人断气时,阴的物质具在,只是阳气没有了。可见,阳气就是生命。而阳气是通过热能发挥生命功能的。有人花10年时间,跟踪了300个百岁老人,发现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腹部表面温度都达到35度以上。又发现,腹部温度低于33度的女子,都不能怀孕。这说明,生命的正常功能是需要温度支持的,所以《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人的阳气就像白天的太阳,阳气如果不在该在的位置,会影响人的寿命,就是活着,也是昏昏暗暗的不爽快。天的正常态是阳光普照。)

  比如,美国老人感冒常常会死,却不知道与寒凉密切相关。老人由于阳气弱,感冒时常常“直中”少阴(肾经),出现不发热而畏寒的虚寒证。而西医治感冒都用抗生素吊针,吊针是极寒之物。寒证加上极寒的药物,老人阳气本来不足,阳气耗尽而亡是很自然的。

  药物如此,食物也不例外,“药食同源”嘛。当然,食物的温凉性不如药物之偏,但每天在吃,寒凉食物的长期作用,在不断戕害人体。许多人年轻时阳气充足,没感觉,中年以后,吃寒凉开始不舒服了,这是因为不再充足的阳气,受不了寒凉的攻击了。

  前面说过,正常饮食已经能提供人体所需营养,无须特意选择,应该关心的是其温凉。最寒凉的食物是水果,而水果是很有营养的。有人天天吃水果,不是因为好吃,是为了营养,这就是谬误。任何营养,只有在一定温度下才能被人体吸收。营养物入肚消化,但消化需要温度支持。寒凉的水果入肚,脾胃先得用温度来提高水果温度才能消化,如阳气充足,多费些热能就是了。假如脾胃本就虚寒,寒凉的水果来了,脾胃只能叹口气,说,“我尽力了”,不理不睬,结果水果的营养都成了废物。时间长了,形成寒性体质,慢性病应运而起,但自己却不知原因。当代名医李可治病几十年,结果说:“阳虚寒湿者十之八九,阴虚热证者百不见一二”。李可用大剂量的热药附子,救活了许多医院医嘱是“回家该吃吃该喝喝”的等死癌症患者,足以说明癌症皆寒凉所致。

  4,饮食的嗜好是双刃剑

  欲望是本能的表达方式,嗜好是欲望的极端形式。饮食嗜好与其他欲望一样,是双刃剑,用其善,避其恶,才是正道。

  嗜好能反映身体的实际状况,此其善也。比如,喜欢甜食,说明脾虚,要甘味来和缓。孕妇喜欢酸味,是因为脾胃气血不足,酸味食物能补肝血,肝血充足,能助脾胃一臂之力,以抑制呕吐。

  任何事,“过犹不及”,过度满足,就走向反面了。嗜酒就是明显的例子。有人喜欢喝酒,有人不喜欢,是各自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反映,不可强求,顺势而为即可。但嗜酒者追求喝醉,就走向反面了。喝醉酒,表现为胡说乱动,表现为呕吐或发疯,就是身体在告诉你,过分啦!其他嗜好也一样,适当满足是利,过度满足是弊。

  5,小结

  健康饮食,有两个必须遵守的原则:第一,饥饿原则,即经常有饥饿感。第二,多吃温热食物。做到这两点,饮食对健康就是有利的。

  (完)

二、万里长子谈父亲:退休后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

万里长子谈父亲:退休后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

  2010年03月18日 08:24

  万里长子回忆 “父亲退休后有三条戒律”

  1962年秋日的一个傍晚,北京东城区演乐胡同一个小四合院,万里的家中,聚齐了全家老小八口人。气氛显得颇为严肃,每个人都沉着脸,万里七十多岁的老母亲还时不时发出抽泣声。

  万里打破了沉寂。他看向儿子,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并不是不爱你。爱自己的孩子看怎么个爱法,是娇生惯养,把他放在暖房里头,还是让他到风雨中去锻炼,去吃苦?我还是决定送你到农业第一线去锻炼!”

  这一年,万里18岁的长子万伯翱刚刚高中毕业,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第一副市长的万里,决定送他下乡锻炼,遭到全家人的反对。万里特别召开家庭会议,将全家老老小小召集起来,给他们做思想工作。

  40年过去了,如今的万伯翱已年过六旬,回忆当时的情景,每一个细节他都记忆犹新。他说,父亲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一个深层的原因,是他对农民、对农村有一种天然的感情。“父亲还认为,年轻一代必须要到风雨中和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

  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情感

  对万伯翱的采访,就是从这段回忆开始的。“父亲没有想到,这一次家庭会议,这一个决定,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当了10年知青。一生最珍贵的阶段,都是在农场度过的。”万伯翱说,一直到他长大后,才真正理解父亲万里的性格。“父亲以身作则,一心为公,而且对下一代言传身教。他一生常常说的就是‘农民是我们的父母,不能进了城就忘了娘’。”

  “父亲1916年出生在山东东平、泰山脚下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这里曾因《水浒传》名扬天下。当时,爷爷因为家里穷去当了兵,是阎锡山的部下,在临汾战役打日本时牺牲。父亲正在曲阜师范学校读书,突然有一天,有人通知他这个还没成年的孩子去收尸,父亲深受刺激。这些特殊的经历,也塑造了父亲坚强独立的性格。”万伯翱说。

  万里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时代,他就以读书为掩护,组织学生运动,反抗日本侵略者,20岁出头就当上了地委书记,成为“冀鲁豫的三大才子之一”。万伯翱说,解放后,虽然父亲的官职越来越高,但他一生都忘不了自己是贫民的儿子。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刚刚走出3年自然灾害,处于经济恢复期。国家号召大办农业,万里响应国家号召,将长子万伯翱送往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劳动锻炼。万伯翱成为首都干部子弟下乡支援农村建设的第一人。当时的 《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头条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父亲决定的事情,没有人能改变。奶奶最终也只能冲父亲喊一句:‘把你的皮大衣给他带上!别把他冻坏了!”万伯翱感慨,即便是这个要求,父亲也没答应。父亲笑着对老母亲说:“不能给。一毛钱也不要给他。你知道,就是要让他自力更生。不过,这个月的伙食费可以带着。”沉思片刻,他又说:“钱是不能给的。但是要看书和报,可以给。爸爸大力支持!”

  万里又郑重地对万伯翱提出要求:“不要总想着回来,你要想逃跑是不行的,除非你逃到海外去,我管不着;否则你就算逃跑回到这个家的门口,我也不会让你进的!”

  万伯翱见父亲把话说得这么绝,把路堵得这么死,也横下一条心,“死心塌地地听父亲安排,就这么去干给他看看!”临走时,从不题字的万里在厚厚的笔记本上,为儿子写了两行字:“一遇动摇,立即坚持。”万伯翱就这样背着父母亲在战争时代用过的行李卷、两本书,怀揣着第一个月的15元钱伙食费,上路了。

  万伯翱说:“我走后弟妹来信说,奶奶和妈妈时常流泪,尤其是和我同年级又同居一室的二弟,常看着我睡过的空床位默默流泪不止。家人不知道我在那遥远艰苦的地方独自一人如何生活。”

  自从万伯翱去了农场,从1962年到1966年,万里共给他写了十七八封信,是给5个子女中写信最多的。“父亲开始是担心我动摇,担心我当逃兵,因为那时的艰苦谁都知道。但后来他在信中更多的是关心当地农民的情况,每次写信必问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邓小平是父亲最尊敬的领导和战友

  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曾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一书中写道:“1981年,我一到国务院就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的直接领导下工作,直到他1988年离开国务院去人大常委会任委员长。在长期的共同工作特别是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对万里同志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也与万里同志结下深厚的友谊。”“万里同志是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如果说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话,那么,他就是高级工程师之一。”

  谈起父亲和邓小平的情感,万伯翱告诉记者:“父亲从入党开始,便长期追随邓小平,成为邓的得力干将。父亲跟邓小平一起工作学到了很多东西:果断、坚定、看事物的敏锐眼光、处理事务的辩证方法等等;而邓小平之所以信任父亲,也因为危急时刻,父亲都能够扛得住,出色完成任务。”

  1949年,万里随刘邓大军南下,迅速有效地给刘邓大军组织筹备了大量军需。新中国成立后,万里一直跟着周恩来、邓小平搞经济建设。邓小平任政务院副总理,万里当第一任城建部长,1958年组织搞“首都十大建筑”;邓小平“三下三上”,有两次是万里与他风雨同舟同下同上的。

  “文革”时,万里因为性格耿直,从不服软,和很多领导干部一样被打倒。“文革”后期,邓小平开始主持中央工作,万里受命于危难之中,四届人大后出任铁道部部长。万里面对遭受“文革”严重破坏的铁路运输事业,在邓小平的亲自领导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短短3个多月,所有站段的运输堵塞问题基本解决。万伯翱说:“我听铁道部领导讲,父亲在任时制定的方针‘安全正点、四通八达、多装快跑’一直没有过时,为以后铁道部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然而,1976年,万里再度被打倒,那时“四人帮”正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高潮。刚刚理出头绪和稍有起色的国防、能源、交通、教育等又陷入一片茫然和混乱。“四人帮”控制着宣传舆论大权,指使新华社记者到一些所谓“右倾翻案风”严重的单位——铁道部、教育部、科学院等部委“蹲点”,列席党组会议。这几处,正是邓小平重用的“改革派”所在的部委。在这些改革派中,最出名的是“四大金刚”。

  万伯翱说:“‘四大金刚’排第一的是科学院的胡耀邦,然后是教育部的周荣鑫、国防科工委的张爱萍和铁道部的万里。‘四大金刚’本来是贬义词,但到了老百姓那里,就成了一种褒扬了。当时老百姓纷纷评价,邓小平的‘四大金刚’可真能干。”

  粉碎“四人帮”后,万里被解放出来,1977年夏,被分配到湖北省工作。临行前,他去看望邓小平,向老首长辞行。邓小平这时处于半解放状态,可以自由行动,但尚未公开露面。他听万里说要去湖北,迟疑了一下说:“你不要着急走,再等一两天。”邓小平向当时的中央领导人建议,安徽这个“老大难”要有个得力的干部去。于是,万里就转而去了安徽。

  1991年12月,祖孙三代在中南海家中欢聚,共庆万里75岁寿辰。

  “要吃米,找万里”

  邓小平曾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又从安徽开始。而这一点,和万里紧密相连。1977年6月,万里被任命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开始主政安徽。他一头扎进基层,半年走了3000里路。万伯翱说:“父亲到了基层,对当地穷的程度大吃一惊,他看到农民没裤子穿,孩子都藏在地锅里取暖,临近年关,却为没有一两白面,吃不上饺子而发愁。父亲讲,《白毛女》里的杨白劳穷成那样,过年了也要给喜儿扎根红头绳,也要吃顿饺子呀!他马上命令农业部门开仓放粮,给每户农民5斤面过年。”

  万里调研从来都是轻车简从,身边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车一停,自己就下去走。公社干部照着稿子念,万里一把夺过稿子,不听他们讲形式主义那一套,自己直接到农民家里去看。3个月后,安徽省委出台了农村工作六条(草案),简称“省委六条”。

  许多农民特别是干部开始疑惑很大:六条说“以生产为中心”、“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那么,“阶级斗争”这个“纲”还要不要呢?不是“阶级斗争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吗?反响最大、争议也最多的是关于联产计酬的问题。“省委六条”吸收有些地方群众的创造,允许生产队下分作业组,以组包产,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广大农民认为“大锅饭”变小了,手脚也松了绑,对此特别高兴。而一些思想保守的领导干部和想多吃多占的基层干部则强烈反对。

  万伯翱说:“要不是对农民感情深,父亲绝不会冒这个风险。1977年还在提倡‘农业学大寨’,父亲却想,现在是百年不遇的大旱饥荒,农民没饭吃,这个大寨学不起啊。他对‘农业学大寨’的会议淡然处之,对极‘左’的形式主义那一套深恶痛绝。”会议要求各省第一书记参加,但万里就是不去,叫下属去,万里还交代:“你去只带着耳朵,什么话也不要讲,回来也不要传达,回来就抗灾、救命。”

  不久,全国各地对安徽的批评声此起彼伏,有人说:“干部不是挂羊头卖狗肉,不是嘴上说社会主义,实际干资本主义,不管什么积极性都去鼓励,都去提倡”。也有人告诉万里,一场大论战就要开始了,来势很凶,你可要小心点儿!“当时真的是谈‘包’色变,群众拿着报纸来找父亲,问他还坚不坚持包产到户。父亲坦然处之,只要群众吃饱饭,挨批斗就挨批斗吧。安徽被斗了两年多,斗得不可开交,最终是邓小平力排众议,才帮助父亲完成了改革。”万伯翱回忆,“当时父亲还跟母亲说,做好准备再次被打倒,乌纱帽不要了。可奇迹出现了,百年大旱之后第二年出现了丰收。小岗村农民利益和力量的结合,效果巨大。”

  在万里的强力推进下,小岗村的大包干经验一夜之间在安徽全境遍地推广,有民谣称“要吃米,找万里”。后来,这个曾经微不足道的小村庄成了中国农业改革开放的一个符号。现在被称为“农业改革开放第一村”。

  1980年3月,中共中央调万里任国家农委主任,全面主持农村改革。随后,万里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常务副总理。

  万伯翱感叹:“这真是戏剧性的变化。父亲认为在铁道部和安徽的经历,是他一生中两次最惊心动魄的斗争。他跟我说,老大,你不是喜欢写剧本吗,这就是一出好戏啊。”

  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

  1993年3月31日,万里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中央领导人中,万里算是较为长寿的。万里年近90岁时,读书、看报还不戴老花镜;走路很快,不用拐杖,也不用人搀扶;和别人谈话,思维敏捷,一语中的。

  万伯翱说,父亲的养生秘诀是:三打、两看、一接见,即打桥牌、打网球、打高尔夫球,看文件、看报纸和接见客人。每个双休日,5个儿女再加上他们的孩子,都会聚集到中南海“含和堂”的四合院里,老老少少,欢聚一堂,叙说各自的所见所闻。此时,是万里最快乐的时候。

  万伯翱回忆,父亲不止一次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我来说,不问事、不管事、不惹事,就是对当权责任领导的有力支持。”因此,万里给自己作了三条具体规定:不参加剪彩、奠基等公务活动;不再担任名誉职务;不写序言不题词。

  1993年9月,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大会组委会一如既往地给万里送去了 台上的票和请柬,但他没有出席。万伯翱说:“后来电视上没有父亲的画面,还引来很多猜测,以为父亲身体不好等等。其实那天,他和一些朋友去北京平谷县农村了。”

  此后不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举行首发式,按说万里应该出席,但他又没有到场。1993年12月26日,首都举行隆重集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万里也没出席……“这些锦上添花的事,没有父亲也照常进行啊!也省得人家不好排座次。”

  万伯翱介绍,父亲退休后生活很有规律,每天午饭后要睡上一觉,一般两点钟起床去参加体育活动。每周打三四次桥牌,两次网球,偶尔打一次高尔夫球。万里的桥牌水平比较高,牌友也多,老的少的都有。万里说,他下来之后,什么职务也不干了,唯独桥牌和网球协会名誉会长,他还愿意当。

  万伯翱还记得,2002年春节,他陪父亲最后一次去了广东,有点太阳西下、英雄暮年的意味。万里说他要跟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人民告别一下,之后真的就没再去过广东。

  “整个春节在广东父亲只专程看望了两个人,一个是 ,当时习伯伯已经病得很严重了,过春节他早早穿好了红色的衣服,白色的衬衫,等着父亲,

  他们激动地拥抱。父亲说他来看他的老伙计了, 纠正他,什么老伙计,是老战友!两人谈笑甚欢。另外一个就是专门在李长春同志的陪同下,去看望了另一位改革开放的大将任仲夷,他们也是老相识了。”

  这次广东之行,万伯翱印象最深的是在深圳,他和弟妹及当地领导陪万里去莲花山。对着邓小平的高大青铜雕像,白发苍苍的万里手持鲜花在冷风中深深地三鞠躬。“我从未见父亲对什么人这么敬仰和深情怀念。”万伯翱说,在他看来,父亲并不希望自己当什么领袖人物,“他只是个杀出一条血路的实干家。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7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