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运动增寿

运动增寿

小学生的爆笑作文、造句和检讨书

erjian2022-06-10 13:33:46运动增寿95来源:巴马长寿网

  小学生的爆笑作文、造句和检讨书

  1、小学生的一篇作文:“看到动物园狮子林里面张开血盆大口的狮子,我想这就是吃人的旧社会———那时候,……”

  2、小学生的作文:“过年了,我和爸爸妈妈到乡下爷爷奶奶家玩,奶奶的母鸡生了一个蛋,奶奶说等孵出小鸡来,就送给我,第二天早上奶奶就拿着孵出的小鸡给我玩了。”

  3、一学生用“喜欢”造句:“我最喜欢吃草莓味的桃子了!”

  4、作文写老师,我写道:“我们老师最和蔼可亲了,一笑,露出满口大黄牙,朝我点头的时侯,头皮屑就像雪花一样飘舞。”

  5、一课间捣乱学生的检讨书:

  今天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在操场上和同学追逐打闹,还用粉笔头打人。

  我的行为是十分不对的。

  首先,粉笔是公共财物,我们应该爱惜,而且更不应该乱扔,万一砸到低年级的小朋友,会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要是砸到高年级的大哥哥,就会被暴打一顿;[url=]如果砸到了敬爱的老师们,就会被罚站,放学不让回家,甚至请家长;即使砸不到无姑(辜)的同学和老师,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

  在操场上追逐打闹就更不应该了,因为很危险的,课间的操场人山人海,乱跑就会摔倒,摔坏了手和脚就会变为残机(疾)人;摔坏了头就会变为傻子。

  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如果我们都追逐打闹摔成了残机(疾)人和傻子,将来谁来建设祖国呢?

  幸好我们敬爱的老师及时制止了我的最(罪)行,必(避)免了这些悲剧的发生。

  我一定要痛改前非,永远铭记老师的教导,爱学习守纪律,不惹老师生气,让老师永葆青春美丽。

  1、和一小朋友聊天,他说:“我爷爷明天就满104岁了。”

  “真了不得!他有什么长寿秘诀?”

  “他是很久以前出生的。”

  2、弟弟对正在玩电脑的姐姐说:“姐姐,姐姐,妈妈说人的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是连通的。”

  姐姐盯着电脑屏幕头也不回的说:“那什么是电信的?”

  3、小明的爸爸生日,他对爸爸说:“爸爸,祝你生日快乐,你又老一岁了。”

  爸爸:“……”

  “爸爸,我给你在广播上点了一首歌,你听听。”

  “现在是由小明小朋友给他的爸爸点的一首歌,他要对他的爸爸说生日快乐,现在我们来听听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

  4、游乐场上有一个装置,游客只要向其肚脐眼里扔一枚硬币,它就会发出笑声。一位妇女乐此不疲地扔硬币听笑声。

  这时,一个小男孩走到妇女身边说:“阿姨,你向我口袋里扔吧,我笑给你听。”

  5、周末时,儿子又在睡懒觉,早上,我催儿子起床:“宝贝,早起的鸟儿才有虫吃,不能再睡了。”

  儿子“嗯”了一声,便又没动静了。

  我只好又催:“你这个小懒虫,快起来。”

  儿子:“妈妈,小懒虫应该晚点起,要不然会被鸟吃掉。”说完又躺下了。

  1、带儿子散步,儿子远远落在后面。

  他问:“爸爸,你怎么走那么快?”

  我说:“我是大人呀。”

  儿子恍然大悟道:“我走得慢是因为我是小人呀。”

  2、儿子:爸爸,我想出去玩。

  爸爸:不行,外面太热了。

  儿子:真热吗?你没骗我吧?

  爸爸:真的,你看我都吹电风扇了。

  儿子:那我要吃冰淇淋,你说等天热了给我吃的。

  3、昨晚下雨,儿子捉了条鱼放鱼缸里去睡觉了,晚上我关门看到屋里蹦进来一只小青蛙,就捡起来放进了鱼缸。

  儿子一大早起来就去看他的鱼,一会很紧张地跑到我跟前,压低声音说:“爸爸,可不得了了,我的鱼昨晚生了只青蛙!”

  4、妈妈:你就不能早点睡,天天玩到半夜。

  儿子:没勇气结束这一天。

  妈妈:那你早上早点起床不行吗?

  儿子:我也没有勇气开始这一天。

一、104岁老寿星长黑发换新牙 比女儿还年轻

  104岁老寿星长黑发换新牙

  一说到长寿老人,大家不免想到一个词:白发苍苍。然而,在随州城区沿汉巷,有位现年104岁的老寿星名叫杨传玉,老人不仅身体健康、能干家务,过百岁生日后竟又开始长出黑发、长出牙齿,街坊邻里都夸老人“有福气”。

  百岁老人档案

  姓名:杨传玉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12年10月16日

  籍贯:随州厉山

  学历:无上学经历

  后代:育有4子女,现四世同堂

  最爱吃的食物:南瓜、蒸肉

  兴趣爱好:做家务

  最向往的事:子孙幸福平安

  养生秘诀:生活规律,饮食清淡

  生活能自理还爱做家务

  一脸皱纹,却带着红润;眼睛虽然看不清,但耳朵灵光、口齿清晰。昨日上午,记者在位于沿汉巷的一处居民区见到了104岁的杨传玉老人。

  杨传玉老人祖籍随县厉山,上个世纪30年代嫁至随县城关,一生共育有8个子女。由于战争年代医疗条件差,年龄较大的4名子女出生不久先后夭折,存活下来的4名子女年龄最大的已经70岁。“听说记者要来,她提前洗澡还找来好看的衣服穿。”老人的大女儿黄正华今年已经70岁,她告诉记者,明天就是老母亲104岁的生日,老母亲现在和自己生活在一起,平时身体不错,自己生活能自理,洗漱、换衣服都是老人自己做,家里忙时老人还能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老母亲吃了一辈子苦,一辈子要强,一家老少四代人的生活一直由她操持,每个隔辈孩子都是她带大的。最艰苦的那几年,一年到头都吃不上一口白米饭,她自己到山上挖野菜吃,省下自己的口粮给孩子吃,还到处打工贴补家用,对家庭实在是贡献不小。到老了还是要强,最怕给晚辈添麻烦。”黄正华告诉记者,老人每天都把自己和屋子收拾得干净利落,一家人都对老人十分佩服。

  百岁后长出新牙黑头发

  在杨传玉老人50多时做过一次体检,医生检查出老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当时医生说老人心脏随时都有停止跳动的可能,可一连又过去将近50年了,老母亲一次都没犯过病,除了眼睛因白内障渐渐看不清东西,其他几乎没有什么大毛病,尤其是她的皮肤也很有弹性、不松弛,没有一块老年斑,100岁以后还奇迹般地长了新牙和黑头发。”黄正华笑称,老母亲看上去比自己还要年轻。“奶奶这辈子经历了风风雨雨,没啥特殊的照顾,我们吃啥她吃啥,平时最爱吃的要算南瓜和蒸肉,几乎顿顿不离。”黄正华告诉记者,老人每天作息很规律,早上五六点就起床,早饭煮饺子,中午吃白米饭,晚上一般会吃点烫饭或者小米粥。“至于为什么这么长寿,我们总结起来可能就是心态平和,生活规律。”黄正华介绍,家里的老人都比较长寿,老人从没有吃过保健品,老人曾自己开玩笑地说,“可能是年轻时野菜吃得多。”

  黄正华说,前几年,每天吃完饭老母亲总爱出去转转,今年4月摔了一跤后腿就不太方便了。老人身体很好,除了在家里转转基本不出去,吃过早饭就坐在床上看电视,中午睡两小时,起来继续坐着,晚上10点多睡觉。

二、王继明:清华“挖井人”的世纪人生

  他,是中国建筑给水排水学科的奠基人,在中国高校首次开设了《房屋卫生设备课》,为中国培养出第一个建筑给排水专业研究生,首次将建筑中水技术引入中国。

  他,在70多年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中,致力于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事业发展,使它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成熟。

  他,被吴良镛院士誉为清华的“挖井人”,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新清华”的第一口井就是由他主持定位。

  厚德耕耘七十载,自强砥砺一世纪。4月26日,清华大学迎来104个校庆之际,他也迎来了百岁华诞,荣获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终身贡献奖。

  他,就是著名给水排水与市政工程科学家和教育家王继明。

  “作为王先生的弟子已经58年,先生留给我最深刻印象就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他一共教过8门课,这一纪录估计在我们院无人能破。作为后辈,我们应该学 先生的为人为学品格。”在王继明先生百岁华诞贺寿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易说。

  从小结缘土木工程

  1916年,王继明出生于河北滦县一个家境尚好的家庭。家族中的叔、兄们许多受过高等教育,在社会上从事土木工程等建设工作。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就对自然科学尤其是工程建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修桥、铺路、盖房子、建工厂的工作非常向往,也为他日后投身土木工程打下了基础。

  高中毕业后,王继明在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继明印象深刻:“学校极重视新生的培养,各课配以名师,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受益良深。校中学习环境极好,但要求很严,学习努力毫无松懈。清华办学思想民主,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因此学生思想活跃。”

  在勤奋而紧张的学习中,王继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第一年的学业。1937年暑假,就在王继明回到家后第三天,日本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华北大乱,交通及电信中断。他被迫在家滞留半年,在得知清华、北大南迁并与南开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后,他不顾家中反对,赴昆明复学。

  回忆联大岁月,很多细节王继明仍记忆犹新。“文理法三院在大西门外建起简易房屋作为教学用房,茅草房为学生宿舍;工学院设在拓东路拓西会馆内,学生住盐行会馆,每室住20人。生活全靠救济金,每月4元,交饭费后还剩几角钱作为理发和文具费;饭是带沙子的糙米饭,菜是半荤两素,起初还能吃饱,以后物价上涨,生活愈加困苦。”

  王继明还记得,当时,教授们携家带口,全家住在两间民房内,既是卧室饭堂,又是书房兼客厅,生活艰苦。联大三校合成,大师学者会集,他们学深识博,不畏艰辛,爱国敬业,高风亮节,令人敬佩。那时,师生团结奋斗,同仇敌忾,虽在敌机狂炸下,仍弦歌不辍,充分显示师生抗敌必胜,重建祖国的决心。

  “曾有美籍著名华人林语堂参观联大后作讲演,内容忘记了,但有两句‘不得了’印象很深:一句是说师生物质条件差得‘不得了’;另一句是说精神上不畏艰苦,团结敬业,怀有驱除倭寇,复神京还燕揭之决心,这个‘不得了’。”王继明认为,这两点是对当时情况的高度概括。

  “综观联大在抗战八年中,培养学生八千人,有诺贝尔奖、两弹一星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教授专家多人以及直接参军抗战者千余人,其中不少人为国捐躯,在那种极端困难条件下,确实是个奇迹。”那段时间内所受的深刻的爱国团结、刚毅坚卓、艰苦奋斗的教育,对王继明当时以及之后的工作、学习和为人处世都有极深刻的影响。

  1941年,王继明毕业后作为工程师加入了云南地区的抗疟工作。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王继明回联大在土木系水工试验室任助理研究员,协助施嘉炀先生进行雨量分析研究。1946年,他回北平协助王裕光教授进行清华复原前的校园修复工作,并协助陶葆楷先生辅导给排水工程课程。

  老一辈学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诲人不倦的品格深深印在王继明的脑中。他时常回忆当年陶先生给他们上环境卫生课,讲授、强调房屋卫生设备中室内给排水工程的重要作用,因为室内卫生设备不仅为人们提供卫生、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也为保障生产提供必要条件,建筑消防则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经济建设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前辈学者共处的日子,王继明既在知识积累上更上层楼,也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将毕生精力倾注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中的崇高品质所激励。在此后的教学科研中,都可以看到王继明对前辈学者精神的传承。

  技术攻关,解决排水难题

  建国初期,以苏联为主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援助我国进行经济建设。当时的工业厂房的设计中,基本采用苏联的设计标准和规范,从我国南方到北方,按苏联规范设计的80%以上的厂房,在雨季均发生过房顶泛水和地下雨水井冒水的问题,使得工厂设备、产品损坏,影响了正常生产,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尽管国内一些科研机构和设计部门,对雨水排除系统进行了改造,但仍未能彻底解决冒水问题,而且很长一段时期,一直困扰着我国大面积屋面雨水系统的建设。上世纪60年代初,有关部门责成清华大学与一机部一院、建工部设计院三家联合攻关。

  经过调研和初步试验,人们发现冒水原因主要是屋面雨水排泄时携带大量空气,在雨水管道中形成极不稳定的掺气水流,由此引发冒水。由于当时条件不太具备,研究工作暂时中断。

  1973年,在审查相关规范中有关雨水设计的内容时,因无技术依据,这部分内容空缺。1975年,原国家建委决定由清华大学建工系承担,机械部一院和八院参加,进行大面积屋面雨水排除的研究,并为设计规范提供设计技术措施。王继明担任该项目的负责人,领导科研组开始进行筹备。

  “当时,由于‘文革’刚结束,科研经费紧张,拨款五千元即开始工作,场地设在清华给排水实验室。”王继明回忆说,为了节约开支,他带领全组人员利用废料拼装、搭建试验管道系统,自己动手在试验室内建成了一个完整的雨水管道模拟与试验系统,由小模型开始,逐步扩大,整个试验装置既可以用于模拟、试验雨水排除过程,又可以观测和研究雨水在管道中的水流形态和冒水情况。

  王继明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在此前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他很快就制定出研究方向和具体的实施计划。他们用不同的水量进行模拟,经过反复试验获得了大量试验数据。

  雨水排水系统的水流情况极为复杂,影响因素很多,诸如水量、掺气量、管道情况等,难以用一般水力学方法进行计算。王继明带领科研组经过反复论证、计算和比较,尝试着用量纲分析法,终于得出雨水系统中水平管及立管的计算公式。经验证,试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符。

  多年来困扰人们的厂房屋面雨水为患的问题终于解决,这一成果同时为国家《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GB15-1988》提供了设计措施,填补了我国《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规范》TJ15-74规范中雨水计算留下的空白。

  这套我国独有的屋面雨水设计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工程实践考验,显示出科学性和实用性。其设计方法被编写进相关教材与工程书籍,得到推广应用后,基本杜绝了屋面泛水、地面冒水的事故。

  不辍创新,92岁时改造传统地漏

  建筑排水系统的功能,是把室内的污废水迅速地转输到室外排水管道中去。其管道系统需要满足两个基本要求:安全卫生性和经济性。安全卫生性能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顺利排水和隔断管道中的腐气及虫类等对环境的污染;经济性主要体现在排水系统合理、简化和节省用料,占用室内空间少及造价低廉。

  “文革”后,清华开始招收建筑给水排水学科的研究生,王继明带领研究生展开了单立管排水系统通水能力的研究。排水管中是水、空气及固体三种介质同时流动,流态极为复杂。研究后,王继明在国内首次提出排水立管内的压力是影响其通水能力的决定因素。

  该成果具有前瞻性,也引领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此前,我国及国际上普遍采用美国学者上世纪20年代建立的方法。我国的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在时隔25年后,开始采用由管道内压力确定排水立管通水能力这一方法,并修改了规范中的通水能力数据。近年,国内高校在此领域内也基本采用这一方法,进行各种管材排水立管的通水能力研究。

  王继明的研究还成功地指导了工程实践。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范围推广塑料排水管,其宣传认为塑料立管因管壁光滑可以导致通水能力增大,这个观点也得到了相应的学术支持。

  王继明的研究生在他的帮助指导下,进行理论推导分析,发现塑料立管的通水能力并不会因此增大。这个发现被写成论文发表,此篇论文获得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颁发的特等奖。国家标准也修改、纠正了塑料排水立管的设计流量大于铸铁管道的错误。

  建国后,我国建筑内厨、卫生间多采用钟罩式地漏,其水封易被破坏,造成泛腐气、堵塞,导致卫生间环境恶化。王继明针对钟罩式地漏的结构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构造复杂不合理,导致排水不畅。

  他建议,将地漏的存水弯和钟罩去掉,只留上部进水口,下部另装P形存水弯,改成了新型的直通式地漏。这个建议得到了认可并推荐使用。改进后的地漏,虽然提高了排水性能,解决了易堵的问题,但还没有彻底解决冒臭气等问题。

  1993年,已近八旬的王继明在《给水排水》期刊发表《浅谈钟罩式地漏》,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分析传统钟罩地漏的缺点,提出研制新型补水地漏的设想。2008年,92岁高龄的王继明,终于设计了补水卫生地漏,解决了几十年来由于地漏干涸冒腐气的大问题。这个设计在国内外尚未见到同类产品,属创新型产品,该项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

  曾有很多朋友问王继明:“你为什么对这‘小’设备如此感兴趣?”在王继明看来,地漏形体虽小,却是建筑给排水必须装置的重要设备,起到防止水患及腐气污染等大作用,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健康、财产安全。

  传承师德,言传身教育人

  王继明教过的学生很多,在20世纪50—60年代毕业的学生,都已到古稀或花甲之年。4月26日,在王继明百年华诞贺寿会之际,不少学生从天南海北赶来。上午9时左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节能楼的东一厅里,已是人声鼎沸。白发苍苍的老相识相互寒暄着,重温自己旧日的青春时光。

  一名老者说自己是王继明1959届的学生,跟王先生上过一门课。一听说老先生的百年寿辰,她就毛遂自荐做了当年班级的代表,带着同学们亲自制作的三份贺礼,前来贺寿,表达对王先生的崇高敬意。

  在学生的记忆中,对论文开题,王继明一般不做指定,而是开列相关研究方向的中、外文阅读书单,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行寻找、确定,并写出选题报告。这样,让他们切入学科前沿,了解专业领域内最高水平和最新科技动态,边阅读,边思考,学会在阅读中寻找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种训练让他们在毕业后的工作中也非常受益。

  作为导师、长者的王继明,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尊重,他却从来不端架子。和他交流的学生,像是平辈的朋友,不受约束。有些刚入学的研究生,对科技论文的撰写不太熟悉,论文写作还采用以往作文的一些手法,夹带感情色彩。王继明会在审阅中指出并告诫学生,学生此后所发论文的质量有极大的提高。

  王继明对工科学生教育的理解非常明确,那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他每次讲课,用生动的语言结合丰富的工程案例,讲述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并赢得了学生的尊敬。

  作为一名教授,他经常带学生亲赴生产第一线,他曾带领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参观施工现场及水处理厂,也曾指导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到施工工地进行实习,体验生产过程,获取专业经验。

  他认为,实习既可以使师生在共同生活和劳动中加深感情,又可以帮助青年教师理论结合实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每年暑假,他都领学生进行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参与生产设计工作,力图使教学结合生产,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上课之外,王继明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试验室里。他和研究生的接触非常密切,其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和治学作风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也很关心学生的未来发展,王继明培养了我国第一个建筑给排水专业的研究生。由于该学科当时属于较新的学科,这位学生被分配到核工业部门去从事环保工作,不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好地发挥。王继明亲自出面协调他到可以更好发挥专长的岗位工作,以更好为国家服务。这个学生而今已经在其学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发挥余热,百岁恬淡老人

  1986年,年到古稀的王继明办理了离休手续,但仍受聘于清华环境系,担任研究生的授课及设计院工作。同时,他也参加各协会的学术会议、科研审核、产品鉴定、书刊审阅及编写教材等工作,有时还对热点问题撰写有关的学术论文,在卫生工程方面也做了些工作。

  虽然工作比较忙碌,但王继明说,心情是舒畅的,就这样,他又忙碌而愉快地工作10余年之久。1996年,王继明已年届耄耋之年。他辞谢了外面的工作。

  “有时间和计划欢度晚年了。”他说,“我的计划是不脱离国家和专业科技的大好形势。由于年岁老了,行动不便,采取‘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文’的办法,用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及上网等方式了解国家大事。”

  在生活上,王继明恬淡知足。他把生活安排得很有规律,吃要早饱、午好、晚少,穿以前旧衣就足够了,从不穿名牌,住是30年前的旧楼,出行是步行,戴个步程计,以便计量运动量。

  “我的性格比较开朗,心胸坦荡,淡泊名利,团结友爱,顺利时不狂喜,逆境时不气馁,能接受事实,不把昨天的烦恼带到今天。有时间给花浇点水,施些肥,多想些高兴的事,天掉不下来,地球照转。总之,想些高兴的,做些愿做的,俗话说‘忧伤身、乐长寿’。”谈及他的养生秘诀,王继明说道。

  在70多年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中,王继明全心致力于我国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事业发展,使它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成熟。从教几十年,为国家培养了千余学生,他们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和贡献。

  如今,王继明已近百岁。他感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脑中,并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巨大的力量,始终在激励着我。”

  在百岁贺寿会上,王继明亲自到现场答谢大家的深情厚谊。他表示,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新的一辈将有机会为国家环境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文章源自:

三、季沧苇·陈萍·李渔

  季沧苇

  -------藏书富家兰溪季县令

  私家藏书,聚聚散散本是常事。清初兰溪县令季沧苇之事可证。

  季振宜,字诜兮,号沧苇,泰兴县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镇)人。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约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

  明末清初,藏书之风很盛,一是做学问需要,二是社会风尚如此。常熟毛晋,建“汲古阁”藏书,后人称为“毛抄”。毛家没落后,其后人将藏书多卖给了季振宜。著名学者钱谦益建“绛云楼”藏书,顺治七年,该楼73大椟书被火烧毁,幸存于家中的宋、元刻本后归其族侄钱曾。钱曾是著名的藏书家,钱曾死后,藏书也归了季振宜。

  季振宜少负异才,聪颖过人,诗风文采及治学之勤,尤为人称道。清顺治三年考中举人,时年17岁,次年成进士,出任浙江兰溪县令,有政绩,升为刑部主事,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广西道御史,后考选浙江道御史。两任谏官。他为官恪尽职守,风节凛然,弹章数十上,屡劾权要。季振宜一本奏章,解万家百姓苦难,蜚声乡里。后又巡盐河东(今山西黄河以东),不久乞归。

  虽然季振宜官声之佳传播朝野,但最出名的却是他那“富备甲天下”的藏书。季约比同乡钱谦益小48岁,钱谦益《有学集》卷17收有《季沧苇诗序》。

  序文中说,钱谦益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中秋乘船过兰江时,季沧苇慕其名,持诗集上船请教。

  钱在船上与季交谈,发现其极有才华,大为赞赏。当时,钱谦益第二次赴金华策动马进宝反清,四月从江南出发,一直到深秋才回到常熟红豆山庄。季沧苇当时就在兰溪任县令,正好有机会结识当代大儒钱谦益了。

  钱的序文曰:“甲午中秋,余过兰江,沧苇明府访余舟次,谭余所辑《列朝诗集》,部居州次,累累如贯珠。……从砚祥再索得之,信沧苇之雄于诗也。 沧苇之诗,意匠深,发脉厚,才情飚迅,意思霞寄,策骥足于修途,可以无所不骋,而迂辔弭节,退而欲自负于古人。世之无真诗也久矣,以沧苇之才,好学深思,精求古人之血脉,以追溯国风、小雅之指要,诗道之中兴也,吾有望焉。余观沧苇就正之雅意,知其不以面谀责我也,为申言学古之说以有合焉,且以有进焉。昔者苏子瞻兄弟既举进士,子瞻官凤翔,寄子由于长安,其诗曰:“遥知读易西窗下,车马敲门定不应。”古人荣进之初,读书尚志,其厚相期待如此。今之君子,知此意者鲜矣。余之期沧苇以有成者如此,不独以其诗也。”

  钱牧斋对这位后生晚辈,不只在诗歌上,还希求他有其他更多的发展。

  清咸丰六年状元、常熟人翁同和在《宋刻婺州九经》跋中也有记载说:“(钱氏)绛云楼未火以前,其宋元精本,大半为毛子晋、钱遵王所得,毛钱两家散出,半归徐健庵、季沧苇,徐季子书,由何义门介绍归于怡府,藏之百年。”此后散落于书商和琉璃厂古董铺之间,部分则流落民间了。民国十四年,清室善后委员会曾清点存书,后故宫博物院成立,与“文渊阁”书合并收藏,国民党撤退时被带到台湾去了,季家旧藏或有在内也未可知。

  季振宜的祖父是贡生,父亲是进士,兄长和他本人也是进士,可谓家学渊源。季家除做官外,又经营盐业,为其购书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不但藏书,还收藏字画。曾将所藏宋版书编录成《延令宋版书目》(又名《季沧苇书目》),后由乾隆时人、校勘家黄丕烈刻印传世。季振宜的藏书印,有“宋本、御史之章、紫玉元居宝刻、季沧苇图书记、沧苇、季振宜读书、季振宜字诜兮号沧苇、季振宜藏书”等,后人可据此来鉴别版本,被尊称为“善本目录之泰斗”。

  清康熙时的南北巨富,一为江苏泰兴的季振宜,一为山西平阳亢氏。俞樾《茶香室续钞?南季北亢》记载:“国朝巨富,有南季北亢之称。”两家均蓄有昆班,极一时之盛。季家原为季家市望族,其父季寓庸为官后,将家迁入泰兴县城朝阳铺。城之四隅,皆有季氏园林。现“西园、东园”已成行政村名,盖由此演变而来。一门簪缨,光耀乡里。

  季振宜归隐林泉后,与朱彝尊、严绳孙、姜宸英等当时被称为“江南三布衣”的名噪一时之士交,他们经常聚会于“嘉树”园中,诗酒唱和,甚为相得。姜宸英曾为之作《嘉树园记》。季振宜有二子,长子名应召,岁贡,善画猫,得者贴壁上吓鼠,有“活猫不如季猫”之誉。

  季沧苇在兰溪颇有德政。清初,兰江上的悦济浮桥圮废,季县令捐资重造,当时百姓咸呼此桥为“季公桥”。

  2008.10.1 骆一平

  陈 萍

  陈萍,1988版《兰溪市志》无传。《浙江简志》《兰溪新志》均作:约1264-1331间人。(后胡老改为:1267-1322,显误。并加:字希轩,号碧湖。)《浙江通志》《浙江人物》《康熙金华府志》有传,大略云:

  陈萍,宋丞相陈宜中侄。父自中,宋德祐二年(1276)为大都督府行军司马抗元,提兵扼守分水关。食尽援绝,元军帅欲降之。不从,南面再拜殉国。宋亡,元世祖物色宜中子孙,得萍,厚遇之。时萍十岁。赐名辇真伽剌思,入侍东宫,日见亲信。其后刻意于学,兼通梵教,骑射亦精。成宗时,吐蕃强盛,边人告警。朝廷命萍领吐蕃宣慰使,率兵讨平之,悉定其地。赐上樽袭衣,奖谕甚至。及武宗朝,以萍习知西事,特命以宣政院抚宁边陲。初入境,有数千骑整众而来,猝与之遇。萍亟令从骑解鞍列坐,环以重车如城郭,左右指挥,外示闲暇。敌疑有伏,恐惧,莫敢前。有以所戴白帽揭于竿首者,萍引弓一发中之,遂惊骇而遁。由是诸部服从,不敢叛。萍入朝,以功拜大司徒,进阶银青荣禄大夫。卒葬兰溪甘棠乡施家青山垅。

  1276年,元军兵临杭州城下,宋谢太后携年仅八岁的宋端宗赵显降。元俘恭帝及谢全两太后并宗室官吏而去。1279年二月,陆秀夫负幼帝蹈海,宋亡。

  南宋诗人汪元量有《醉歌》诗云:

  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

  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

  恭帝到大都后受到元世祖忽必烈优待,封为瀛国公。因不适应北方生活,皇后察必曾向世祖说情,忽必烈怕他回江南后生变,未能允许。瀛国公长大后,忽必烈把公主嫁给他。有次宴会,忽必烈突然幻觉瀛国公变为一龙,大惊,自此对瀛国公多有怀疑。瀛国公为避嫌,主动提出去吐蕃。至西藏,为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住持,法号合尊。瀛国公育有一子,不知道是与公主所生,还是赴西藏后另娶,因为红教喇嘛是可以娶妻的。后来,又被从西藏迁到甘肃。顺帝年间,红巾军假托宋帝名义造反,元朝官方为防范起见,再将其转移到敦煌,《元史》有记载。跟随瀛国公入藏的,就有宰相陈宜中的侄子陈萍。

  陈萍父亲陈自中,在抗元中战死,妻子、儿女均被俘获送大都。陈萍被忽必烈收养,命侍奉瀛国公。忽必烈收养陈萍的动机,一是幻想利用他笼络、牵制陈宜中,二是其人尚年幼,便于教化,三也是出于元人内心对汉文化的尊崇。但是他自然也绝不会太重用汉人的。这就是政治。

  元成宗时,陈萍入西藏平息叛乱有功。曾担任驻西藏的最高官员宣政院使,并任帝师。帝师,意为“皇帝之师”,僧官名,西夏后期始设。也称僧统。元制历朝皆设帝师,如八思巴封为国师。元代皇帝即位之初,例从蕃僧受佛戒。帝师例领宣政院事。(因唐时接待吐蕃即西藏来使在宣政殿前,故称。)

  陈萍虽是元文宗时的帝师,但据黎东方说,元朝大奸臣燕帖木儿揽权,文宗图帖睦尔只不过是名义上的皇帝而已。然足见1328--1332年间陈萍尚在人世。他的卒年未详待考。 

  《中国佛教大辞典》《中国民族史》云:辇真吃剌失思(仁钦扎西,生卒不详)是《元史?释老传》所记的最后一位帝师,藏文史籍中未见记载。

  《元史?释老传》说:“天历二年(1329年)以辇真吃剌失思嗣。”

  《元史?文宗纪》天历二年十二月,“甲申,以西蕃辇真吃剌思为帝师”。

  陈萍当帝师到何年为止,未见记载,据《萨迦世系史》,他的后一任贡噶坚赞于1332年任帝师,那么他可能到1332年就卸任了。因为是年八月,文宗病故,政局人事变动应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吧。

  分水关,属贯岭镇分水关村,是福宁高速公路起点。地处浙江省之泰顺县、苍南县与福鼎县交界处,建有“友谊亭”。关隘建于五代“开闽王”王审知时,为确保闽地安全,以御吴越。《方舆纪要》载:“叠石、分水二关,俱闽王时筑,以备吴越。”形势险要,号称“闽东北门户”。在封建割剧时代,分水关为兵家必争之地。宋末永嘉陈自中扶秀王兴择入闽,殉节于此。明嘉靖福宁州黄良林造隘房驻守。清乾隆福宁郡守李拔题称“分水雄关”。清乾隆学者俞樾(字曲园)由浙江德清往霞浦省亲,过此时留题曰:“岭上严严分水关,令人回首故乡山,归途倘践山灵约,雁荡天台咫尺间”。

  清咸丰十一年十月间,浙江平阳金钱会起义军在谢公达率领下,奔袭分水关,与清兵展开激战,大获全胜,杀死烽火营外围张振彪等清兵近百名,长驱入闽,功占桐山城。今日分水关遗址尚存,此处有清同治七年所立清阵亡兵士墓。1956年闽浙公路(现104国道)从关口贯穿南北,分水关被切为两段,尚存残墙500多米,墙高约2~3.5米,宽0.90米,砖石结构。1989年福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物保护单位。

  或说,陈宜中兵败后转入东南亚,继续游击抗元,卒于暹罗(泰国)。

  《光绪兰溪县志》:元大司徒陈萍墓在甘棠乡青山。元陈大司徒萍宅在城东南桃花坞,后徙居赤溪。

  《1992版金华市志》:景炎三年(1277),左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等奉益王、广王至婺州勤王。十一月,婺州守将刘怡降元。

  传宋度宗微服出访,至兰溪登岸竟巧遇陈自中,为了保密,君臣间暗示免行大礼。遗址即今兰溪老城官码头。

  2007.7.21---09.11.6 骆一平

  李渔好抬杠

  乡贤李渔,常常心不设防,口没遮拦,言行放浪,颇好与人抬杠,虽然是性格使然,但主要的恐怕还是由于一生颠沛流离,一直生活在社会下层,对现状十分不满,故而常常显得与众不同,人愿说一,他偏说二,人爱红紫,他偏好姚黄,甚至以抬杠为乐。

  如对宋祁的《玉楼春》词。宋因“红杏枝头春意闹”句,博来“红杏尚书”的雅号。王国维点评曰“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偏偏李渔却破口大骂,说:“红杏在枝头,忽然加了一个闹字,这就很难理解了。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我却从未见过。如果闹字可用,那么吵字、斗字、打字不是都可用了?…….我认为闹字极粗俗,而且听不入耳。不但不能加在此句,而且不应当见之诗词。”(《窥词管见》)读诗岂能抬杠?

  再说居住之所。谁都喜欢新房子。可是李渔却说:“欲受三老之益者,必买旧宅而居。”为什么呢?他说,有了旧宅,才能享受到“松柏梅”的美。老树不可以随便移栽,而种植新树,只能让儿孙享受,自己是来不及看到它长成的。

  又如平常遇到忧伤的事,人总会说:“忘了它吧,让一切重新开始。”忘忧是古今人们向往的一种境界。可李渔说:“忧怎么可以忘?忧不可忘而可以止。”他在忘和止二字上大做文章,说忘忧是虚语,止忧才是实法,只要以静待动,人能自正,则忧不能侵扰。忘是暂时的,因忧未能真正消除。止是消除忧患,如果能防患于未然,“忘”的目的也可以自然达到了。

  又如教育小孩,长辈习惯用“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之类来要求,作为衡量、评价的标准。可李渔不以为然,他说,坐姿当以孔子为师,“勿务端庄而必正襟危坐”。他认为正襟危坐是件痛苦的事,“久坐不动者,其人必死。”

  在穿衣方面,李渔也与时风不同,反对贵重华丽,而特别强调穿上去合适。

  从前的人多半相信阴阳风水,肯为此化钱,但李渔认为,有这份劲头,还不如去种花养草。他说,“汲水浇花,与听信堪舆(即看风水),修门改向者无异也。”他说种花养草可以乐在其中,而且花木的茂盛与否,与人的祥瑞有很大的关系,其功效与风水是一样的。

  李渔创造的各种行乐之法,不讲规矩,也与封建礼教有很大冲突,他提倡的是一份闲散,一份回归大自然的随意。他甚至自己脱光身子,“裸处乱荷之中”,弄得妻儿到处找他不着,而他却在充分享受着田园野趣呢!

  针对正人君子、道家理学之辈对他“自贱其文”的谩骂,他偏撰文大谈房内之事的秘诀,引假道学们偷偷去阅读。他还为他的猫儿、狗儿写规格极高的文章,列举它们的“七德四功”,简直当作人来看待。凡此种种,简直不是抬杠,而直是对礼教道学的蔑视和挑战了。

  李渔对古代圣贤的质疑也很多。如古人历来对“尧以天下让许由”津津乐道,而李渔却认为那是因为“当时之天下,竟不值一文钱,逢人即让,好比小儿之视馅饼犹不如啊。”

  明末清初,人们盲目崇古,李渔指出“古代世风未必比今日好。”他甚至对司马迁的《史记》大动肝火,痛骂司马迁竟把东方朔这样一个有杰出才能的人物列入《滑稽列传》,与优孟诸人并齿,真是“怨哉。”他说司马迁真是个“腐史”,并以揭司马迁曾受过腐刑的痛处来发泄自己的闷气。这是因为李渔自己就是东方朔一类的人物,并以他自况,一提起就免不了激动。当然,司马迁也不是不可以质疑,例如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事,如今不是也已证明是子虚乌有了吗?

  李渔的这些抬杠行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前代柳永写的《鹤冲天》词和王安石的“拗相公”雅号,更使我们联想到以在脑门后留一条小辫子为乐的辜鸿铭。胡适说过,辜是以与人相拗过日子的,如果社会上时髦剪辫子,他就偏偏留之,假如相反,世人以留辫子为时髦,保管他会第一个剃成光头。李渔的言行,或可说是这种“不得志”逆反心理之表现吧。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也似乎不无一定的积极意义。

  2004.2 骆一平

  附:李笠翁的版权意识? 蒋星煜

  “笔会”(1月1日)刊出黄波先生《版权保护先驱李笠翁》,首先从文化史的角度,指出他是“毁誉不一的人物”,那是事实。上世纪学术界对李笠翁毁誉不一的事例不止作者所举,在戏剧方面,他还曾被一批论者说成是“理论的巨人,创作的矮子”。

  我喜读明清文人的诗文集和笔记,从中也偶有对李笠翁的生平事迹的新发现,方文和王左车都是清高而以气节自持的明遗民,却对李笠翁很器重且予以礼待,则似乎笠翁又不是专门奔走权贵之门的帮闲。我曾写有短文《李笠翁与王左车》。

  早在“文革”之前,我因《秋江》载誉剧坛,因此剧为高濂《玉簪记》中的一折,乃搜读此一晚明才子其他著作,得其谈养生与饮食起居之专著《遵生八笺》,发现了李笠翁《闲情偶寄》中关于美食、休闲生活的一些经验、知识,都在《遵生八笺》中找到了出处或片段的原文。我写了《玉簪记作者高濂》一文,文末直接提出了李笠翁有抄袭的嫌疑。此文已收入拙集《以戏代药》(上海远东出版社)。

  至于《闲情偶寄》,我曾应李渔研究会之约,题过几句诗:“清初李笠翁,剧坛固一雄。闲情偶有寄,高论振聩聋。”多年来心中一直不踏实,想作点自我检讨。因为《闲情偶寄》之被人们重视,主要在谈“词曲(戏剧)部”,而他所谈的问题,绝大部分在明代万历年间王骥德的《曲律》中都谈过,而且谈得很具体很详细,李笠翁不过是把王骥德谈的理论和例子,更加条例化系统化而已;新补充的也有,不是很多。

  如果从版权的角度来观察,李笠翁的《闲情偶寄》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高濂和王骥德的版权。

  李笠翁反对别人翻刻他的著作当然没有错,但他对前贤的版权也不很尊重。所以称他为中国历史上的“版权保护先驱”,我持保留态度。2008.1.15 文汇报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9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