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寿史趣活

寿史趣活

身后是非誰管得?——李咏之死的舆论翻转看国人舆情生态

erjian2022-09-28 18:46:46寿史趣活51来源:巴马长寿网

  身后是非誰管得?——李咏之死的舆论翻转看国人舆情生态

  哈文发文

  今天上午李咏的妻子哈文发文:在美国,经过17个月的抗癌治疗,2018年10月25日凌晨5点20分,永失我爱……

  此消息一出,众人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然而事实如此,并于当地时间28号早上10点(北京时间28日晚上10点)在位于纽约的麦迪逊大道1076号的弗兰克林坎贝尔殡仪馆举行了葬礼。 大家纷纷惋惜,连最后的遗容都没有看到。

  众所周知,李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爱他的妻子,还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这在绯闻风波一浪又一浪的演艺圈算是“另类”,可以说让人嫉羡了。

  舞台上、镜头前,李咏永远是那个最想引起大家注意,生怕大家不注意他的主持人,他一直留着一头波浪卷,甚至有时候还扎个马尾,虽一身正装但款式夸张,央视这么“另类”的主持人,可能还真就他独一份儿。

  可是在一年前,网络谣传李咏夫妇移民美国的时候,网络上有不少的网民表示非常反感,骂李咏“捞够就走”。而今真相浮出水面,原来早在17个月前李咏就早已罹患癌症,去美国治病去了。不少的网民又在那里发文纪念、要求指责谩骂过李咏的人出来道歉。

  我们都应该拿出足够的尊重对于这样一位个人风格如此突出、主持水准提升了大众品味而又如此洁身自好的知名主持人默哀吧。抹掉不经大脑回路脱口而出的口水;回望我们这个国度,娱乐圈的舆情生态可谓热带丛林,应有尽有。

  01 抢眼球、占坐席成为舆论新闻唯一标准,不经推敲、调查的快手新闻频发

  互联网时代,效率第一,经济第一这个是共识,毋庸讳言。然而有的新闻机构为了博取流量和围观,根本不经大脑审核,只图速度和人气制造出了粗制滥造的假新闻、烂新闻,难免日后真相面世,所以事件翻转打脸的新闻就比较多。再加上网络暴民语言粗俗,只图一时口舌之快,难免会有大量逆转新闻。世事如棋局局新,真的让人不胜唏嘘。

  02 追明星、蹭热点是主流,国计民生的新闻反而冷落

  狂热地追求财富不如享受充满缺憾的平淡。李咏和妻子哈文都是央视著名主持人,编导,他们的家庭是绝对富有的,不会因为缺钱而烦恼,曾经也在网络中看见曝光的李咏豪宅,豪车,但斯人已去,谁来享受这些?金钱再多,买不到人的健康和长寿。真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说,人人都说神仙好,唯有金钱忘不了,生前只恐聚无多,待到多时人去了。大观园是金陵城里人人羡慕的“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然而,贾府被抄,大厦将倾,一切不都是成为美梦一场了吗?据说,美国人杰克逊、海特克在一年圣诞节忽然中了5.9亿美元的彩票,然而,过后,他却说,真希望当初撕掉那张带来不幸的彩票,中巨奖带来的家庭成员的吸毒、堕落、离婚等不幸都归罪于那张彩票。或许,我们并不富足,但我们以食温饱,生活幸福,虽有点缺憾,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小确幸吗?因为世上没有完美的美玉,没没有缺憾的美玉只能是赝品。

  可是有不少无良媒体,只顾为了热度,蹭热点,追明星,失去了新闻人最本质的属性——社会喉舌的属性。都是只顾自己捞金,不管事件真相;只顾炮制热点,缺乏媒体良知。

  03 网络暴力成为伤人利器,喷子,水军,五毛……犹如一座枝桠广袤的原始丛林,盛行着网络上的“丛林法则”——一人犯罪,世人皆是同谋。

  陈凯歌的《搜索》。

  高圆圆扮演的都市白领叶蓝秋,因拒绝给老人让座,被乘客集体指责,视频发到网上,蝴蝶效应般,开始了一场针对她道德沦丧的网络谴责。

  因一句气话“要坐坐这儿”,彻底改写了数人命运。

  义愤填膺的网友并不知道,刚去医院续医保的她,被查出淋巴癌晚期,正沉浸在悲伤与恐惧之中。

  “现在就算满身是嘴也说不清楚了。”这句话倒很应景。

  老板妻子莫小渝误会叶蓝秋是小三,跟着火上浇油一把,群体彻底被激怒。美貌、无礼、插足他人婚姻……这些刺激眼球的词语,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得出“真相就是这样”的结论多么顺理成章。

  每个人在“事实”面前,抢着为她定了罪。

  后来叶蓝秋自杀了。病痛和网络暴力让她受尽折磨。

  你以为你看到的是真的,是对的,不过是先下判断。

  记者陈若兮因报道这件事,迎来事业上的春天。真相大白,每个人都暗怪她给了错误的引导。不由想一句话:一人犯罪,世人皆是同谋。

  别轻易站队,也不要随随便便就恶语相向。先下结论,你便只能看到你想看的东西。

  这样的故事并不算少。看到的人都愤怒不已,用键盘表达自己的情绪,称要联合起来,共同抵制,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伸张了正义;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做了件好事;

  每个人都觉得这是在惩恶扬善。

  人们用手中的键盘演了一场正剧,坏人应有报应。人们先把她定义成了恶人。先入为主害死人。大多数歧视源于断章取义

  很多人相信“眼见为实”,觉得既然已经亲眼所见,一定错不了。

  可惜的是,“眼见为实”也许并不准确,因为你无法保证,得到的信息完整还是片面。

  今年6月,杭州女孩吴思齐夺得市中考状元。都市快报在发布新闻时,用了吴思齐同学提供的一张照片。

  网友纷纷夸赞状元的优秀。但没过多久,有博主爆料说找到了照片“原图”,称状元已早恋。

  评论里不乏有调侃说:

  “报纸也是为了广大单身狗好……“

  营销号赚足眼球后,剧情再次反转,知情人士道出真相:两人并非早恋,这是班级正常拍摄的毕业照。还提供了真正的全图。

  为吸引眼球而造谣的案例不在少数,也折射出网络背景下的境况:你平时看到的,也许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有一张很经典的图片,恰巧可以佐证——你以为后者非常危险,但现实却是,前者在被追杀。

  你的位置决定你看到的事情,很多事情沒有你想得简单。《吕氏春秋》里,记录了孔子误颜回的故事:

  孔子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受困,七天没吃上米饭了。颜回讨米回来煮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

  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刚才那一幕,起身说:“我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了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颜回瞬间领会:“不是的,刚才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可惜,我就抓来吃了。”孔子听完叹息:“人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可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可自己的心也不能完全相信。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人习惯性地根据一点证据去猜测事实,下结论时还觉得自己再聪明不过。这就如同盲人摸象,只是自己全然不知。

  可怕,可悲,可叹!国内舆情如此之野蛮生长,真相也就很难第一时间抵达了。

一、警方又“喜提”一诈骗团伙!骗子为何钟爱保健品?

  警方又“喜提”一诈骗团伙!骗子为何钟爱保健品?

  2019-01-04 19:56 来源:南方+客户端 责任编辑:彭绮琴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至:

  马路旁的一栋两层楼独立建筑,一楼是药店,二楼是办公区,竟是电信诈骗窝点!日前,广州天河警方捣毁一个涉嫌以销售男性壮阳药为名的诈骗团伙,记者跟随警方进行收网,目睹该团伙“办公”场景。

  收网当天,警方抓获以曾某群(男,30岁,天河区人)为首的涉案人员77人,查扣作案用手机572部、涉案伪劣保健品26种702箱,缴获现金30万美元,止付冻结涉案资金近2000万元。

  保健品诈骗屡见不鲜,手法花式繁多,近年来有愈演愈烈之势。保健品诈骗有哪些新套路?骗子为何如此钟爱保健品市场?有料哥为你一一解答。

  一人操纵数个微信号“贴心问诊”

  “不许动,举起手来!”2018年12月25日上午十点不到,随着民警的一声喝令,天河区珠吉辖内的一家名为御某堂药店的二楼已被警方控制。

  这个外表看似普通的独栋两层建筑内,一层是药店,二层是公司,当警方将公司60余名嫌疑人控制时,他们刚开始一天的工作。

  记者注意到,每名员工的工作台上都摆放着五六部手机和几本客户资料档案,电脑桌面还停留在与客户聊天的界面上。

  原来,每一名客服人员都同时操作着5到6个昵称相同的微信号,他们按照既定的剧本给不同客户“看病问诊”、推销产品。

  打开客服人员桌面上的客户资料档案,里面清晰地记录着客户的姓名、年龄、地区和身体状况。记者注意到,客户来自全国各地,年龄在20至50岁不等,他们大多都是通过微信咨询男性健康问题。

  据客服人员介绍,他们假冒中医,在微信上接收客户的健康咨询。“无论客户说了什么症状,我们都是按照固定的话术内容推销同一套产品。”该客服人员称,客户通过微信转账交订金,客服线上下单线下发货。

  “每一次销售完后,我们会在一周后回访客户,问他们是否有效果。”一名客服人员说,若没有效果,他们会设法让客户相信是因为药量不够,从而继续推销产品。

  记者现场看到,公司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水作业模式。60多名员工分为两个客服部,每个客服部下有三个小组,公司门口不仅有指纹打卡机,还贴着各类奖惩制度。在组员的电脑里,还存储着药品推荐海报、小视频和假冒医师资格证等道具。

  “知名”老中医门店看病推销药品

  除了线上问诊,该团伙也会通过线下“老中医”问诊方式推销产品。

  位于一楼的御某堂药店内,一名吴姓的“老中医”负责中医全科看诊。据介绍,吴某并没有医生职业资格证,仅有一张“师承证”,自2018年4月进入公司后,负责中医全科看诊、推介公司药品,同时还负责对客服出售产品是否适合病人的相关审核工作。

  这些药品包括医用冷敷贴“X肾灸”、喷剂“X久久喷剂”、保健品“X蛎多肽”等,单价数百元,但远未达到其吹捧的功效。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公司每月的薪水表,所有客服人员收入过万,业绩好时能达两三万元,部门经理和组长月薪高达十多万元。

  去年12月24日晚,天河区公安分局的一百多名民警一夜无眠。次日清晨,6个秘密抓捕小组同时行动,兵分多路全力出击,在天河区珠吉辖内将这个诈骗公司窝点一网打尽,在番禺区南村坑头村捣毁2个仓库点。

  据统计,此次行动共抓获以曾某群(男,30岁,天河区人)为首的涉案人员77人,查扣作案用手机572部、涉案伪劣保健品26种702箱,缴获现金30万美元,止付冻结涉案资金1997余万元。

  目前,曾某群等75名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关心背后都是“圈套”

  记者现场看到,不少员工的电脑桌面上还停留在与客户聊天的界面上。他们都是按照既定的剧本给不同客户看病问诊、推销产品。

  据了解,客服上岗后,与客户使用微信、QQ聊天时,只需登录Y3系统,找到一款适合的“话术”,复制粘贴一键发送。

  以下就是记者在现场看到的“话术”:

  客户刚刚加客服微信时,该系统会说:

  “加了我是否存在健康问题?有就和我说说,出现健康问题,一定要敢于面对。男科问题不会自愈,越早调理,你就越自信。”

  针对客户在购买药品时嫌价格太高的犹豫情绪,该系统会说:

  “我还是放心不下你。我问你,你觉得爱情和婚姻值多少钱?跟这几千块相比,孰轻孰重?当你身体健康出现问题,要不要调理改善?不需要去问老婆、问爸妈、问朋友……你只需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你能依靠谁?你会拖累谁?谁会为你掏钱?”

  “你好好想一想,就算你今天不调理,拖下去,以后还是要调理。难道以后调理不用花钱吗?只会多花钱而且问题更严重罢了!因为其他调理的朋友都康复了,我真的不想让你成为一个例外,人生短短几十年,现在花最少的钱把身体调理好,有什么不值得呢?金山、银山,只有健康才是你的靠山,你觉得呢?”

  据犯罪嫌疑人供述,这些药品单价数百元,但远未达到其吹捧的功效,主要是给客户心理安慰。

  诈骗分子的“花式洗脑术”

  实际上,该案中的套路并不鲜见。此前,广东警方就侦破过多起保健品诈骗案,不法分子伪装成“中医世家”“神医转世”,针对各类人群诈骗,受害者人数众多。

  去年,省公安厅刑侦局组织广州、清远市公安机关对“飓风9号”销售保健品系列电信网络诈骗专案开展统一收网行动,两市共抓获犯罪嫌疑人756人。

  犯罪团伙通过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新型媒体上冒充有多年经验的医生、专家发布文章,诱使受害人添加微信,然后冒充诊所或养生机构老师、医生、专家,以“诊治”为幌子,夸大病情向受害人推销壮阳、瘦身、脱发、除臭等各类保健药品,受害人购买使用产品后,犯罪团伙再以增加疗效等理由要求受害人二次或多次购买其他产品,实施二次或多次诈骗。

  无独有偶,2017年“飓风行动”中,清远警方打掉了4个冒充名医、推广诊疗回访一条龙服务的多级诈骗团伙,涉案金额2700余万元。

  这些团伙公司化运作,分为股东、主管、项目小组、员工几个层级,团伙大量购买手机卡注册微信并将昵称设为“壮阳”或“丰胸”的老师、顾问等名称,内有专门人员负责编写虚假案例文章,并利用网络推广公司在热门搜索引擎有类似查询记录的网民进行推送,夸大效果,吸引网民浏览虚假网络推文并添加诈骗微信账号加为好友,使受害者进入第一个圈套。

  接着,这些“专家”和“老中医”按照内部指定的“话术”对受害人进行“诊治”,在获取事主信任后便推介“药品”,“药品”价格约为2000元左右。

  在受害人购买了微信环节的产品后,团伙中又有假扮的“营养师”“主任”通过电话回访的形式继续联系受害人,对使用产品无效的用户,以受害人身体有毒素、体质有问题等谎言,诱骗受害人再购买其他虚假“排毒”“调理”产品配合使用,实施二次诈骗,而这些产品的价格往往在4000至5000元。

  诈骗团伙推介的“保健品”大多为地下作坊生产的“三无产品”,产品成本只要两三万。

  当然,这些案例中,还有不少是针对“空巢老人”的诈骗!

  2017年2月,广州荔湾警方就打掉一个冒充“老年福利中心”“世界华人中医养生协会”等机构,并以高价售卖假药、保健品诈骗老年人的团伙。

  该团伙主要以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为作案对象,利用老年人的孤独心理,打着感情牌和虚假身份骗取钱财。主要犯罪嫌疑人郭某曾从事保健品有关的行业,其带领20多人的团队成员承租越秀区东风东路某写字办公楼作为经营场所,以虚构“讲师”身份、夸大功效的方法销售保健品,谋取非法利益。

  综合来看,这些骗子的“套路”有以下特点:

  ①犯罪分子根据社会热点、潮流、政策等信息,针对不同职业和年龄段的人员,精心编造虚假信息设计骗局,诈骗手法种类多,更新快。

  ②诈骗团伙大多是公司化运作,内部层级分明,还有完善的“话术”剧本用于忽悠,隐蔽性强。

  ③“保健品”诈骗许多是“养成型”犯罪,他们善于打“感情牌”,对客户嘘寒问暖,让客户产生信任和依赖,从而行骗。

  骗子为何钟爱保健品市场?

  近年来,保健品诈骗花样繁多,针对各年龄层及各类人群的诈骗手法更新换代快,骗子为何如此钟爱保健品市场呢?有料哥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标人群容易找。从事诈骗和从事销售工作有相同之处,都要找准目标人群。对于骗子来说,有养生保健观念的人就是他们的目标人群,中国人又深受中医文化的影响,不少人重视养生保健,骗子以“保健品”作为幌子诈骗,找到有经济能力的目标人就可以进行诈骗。

  二是保健品市场大,骗子很容易在其中“捞金”。无论是退休的老年人,还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都希望花钱让自己长寿一点,健康一点;至于想健康瘦身的女性,更舍得花钱。因此,保健品市场对于骗子来说是一个源源不绝的“金矿”。

  三是在诈骗分子看来,保健品诈骗相比其他方式的诈骗要安全一些。有料哥从不少案例中梳理发现,涉案的不少“保健品”虽然没有明显功效,但在短期内吃了不会致死,一些客户服用后若没有效果,可能想到的是“服用疗程”少或“剂量不够”,甚至会继续购买。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才使得大量的骗子加入到“保健品”诈骗的行当中来。

  【如何识别骗局】

  如何识别保健品诈骗骗局,避免入坑?警方提示,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1、别被夸张疗效忽悠。学会分辨广告和宣传内容,科学、理性看待食品、保健食品广告和宣传。凡声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一律不要购买;保健食品广告中未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一律不要购买。

  2、别被商品标签忽悠。消费者应首先查看产品的销售场所资质。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购买,要先查询资质信息,尽量到证照齐全的正规场所购买产品。正规企业资质信息可以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查询,老人可由子女帮忙查询。

  3、别被短暂疗效忽悠。许多短期见效的“神药”只是在普通酒、饮品中添加了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西药,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特别是中老年人食用后可能会发生意外。

  4、做到“四不”。不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不购买标签上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号的预包装食品;不购买标签或说明书中提及可以预防疾病、有治疗功能的产品;不购买标签上没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但声称是保健食品的产品。

  5、子女助力老人防骗。预防老年人遭受骗局,子女不仅要有意识地给老人打好预防针,帮助老人正确认识保健品的作用,更要多关心老人,不要给骗子打亲情牌的机会,让老人精神世界充实起来。

  那么,如果遇到被骗情况怎么办呢?

  专家表示,消费者可以拨打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电话“12331”举报投诉。

  除电话外,单位、个人可通过信件、互联网、传真、走访、手机短信等方式,向监管部门反映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在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违法行为,以及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举报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进行调查处理,一旦检查发现确实存在问题,会进行查扣,情节严重的将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如果销售者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消费者可以拨打工商局投诉举报热线12315向工商部门举报。

  若被诈骗的金额巨大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消费者则可直接向当地公安机关举报。

  除此以外,若保健品存在无证生产、质量问题、虚假宣传等情况,消费者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商家赔偿。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5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