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寿史趣活

寿史趣活

参访紫阁峪

erjian2022-06-11 11:55:37寿史趣活153来源:巴马长寿网

参访紫阁峪

  史飞翔

  为考察终南文化入夏以来我已四次进入终南山中,先后走访了香积寺、草堂寺、净业寺、圣寿寺、百塔寺、大茅棚、紫竹林、观音禅寺、观音禅院、金仙观、重阳宫等多处佛道圣地。所到之处行脚参学、寻师访士,有幸聆听了本如、果宣、谛性、悟宣、广宽等多位法师的开示,体悟之深实难用语言表达。今就7月19日紫阁峪供僧撰文如下,其余内容以后记之。

  “城南名士”马守仁:一钵一杖任平生

  在前往户县紫阁峪的路上,终南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心一师兄就告诉我,说是今天我们要拜访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名叫马守仁的居士。此公在某电信部门任要职,因喜茶道而喜山居,品行高洁、善缘广结,人称“城南名士”。

  车刚驶入紫阁峪不久,心一师兄就指着河对岸的一处茅屋说,那就是马老师的茅棚。于是我们便下车,冲着那树木掩映的茅屋大喊:“马老师,马老师。”隐约中有人影晃动。不久便有回应:“你们过来吧。”

  沿着河边草木丛生的小路、趟过一段河水,很快便到了马老师的茅棚。远远地就看见一个类似于山门的东西。两根柱子举着一个茅草搭制成的顶,檐下两端各悬一大红灯笼,中间用绳子吊着四个瓦片,上书“千竹庵”。门外是茂林修竹,门内是荷花盈池。细看却甚是简单。一间土房,一苫草亭。门前开阔,有一石碾,形如车轮,正好可在其上饮茶喝酒。我们去的时候马老师正与大觉茅棚的一位师傅谈天喝茶。于是我们便加入其中。终南山的禅茶我喝过不少,但像马老师这样的喝法我还是头一回见到。马老师的茶名叫“罐罐茶”。特点有二:一是熬茶用的是土瓦罐;二喝茶用的是粗瓷碗。竹筒打起一筒茶缓缓倒入碗中,轻轻吹去上面的热气,低头抿上一小口,顿时神清气爽、清凉无比。一边喝着茶一边看着四周的景色,紫气环绕、草木苍翠,实乃仙境。

  除了“千竹庵”马老师在山中还有一茅棚名曰“如荠居”,取“南山如荠”之意。同样的也是两根柱子举着一个茅顶。不同的是外形要比“千竹庵”高些许、宽些许。两侧门柱上写有一联:客至莫嫌茶味淡 ,僧家不比世情浓。与“千竹庵”一样,“如荠居”也建有一亭取名“南山亭”。立于斯亭,北望圭峰山,南眺紫阁峰,二山夹持、一水清流。

  喝茶小憩一番之后,马老师说,我们上山吧。于是他左手持扇、右手拄杖,布衣茫鞋,肩挎小包,起身说走就走。

  紫阁山不愧是“终南第一山”。山势俊秀,景色绝美。一路青藤夹道、危崖高垂。上山时我一路上紧随马老师身后。正走着,他突然弯下身,原来是前面有一只螳螂当道。只见他用扇子将螳螂轻轻托起,放在了路边的草丛中。先前我读丰子恺先生文章,其中讲到他的恩师弘一大师李叔同每次坐藤椅前都要轻轻摇上一摇,为的是能让里面的虫子逃出,以免被挤压死。此刻看到马老师的举动,我自然就想到此。古人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此言不虚。下午下山的时候我再次见到马老师拾起路边的一只蝉蛹放于树枝。

  马老师告诉我六年前他初来紫阁峪的时候,这里异常安静,常常是走一连走几个小时的山路一个人也碰不到。如今开发搞旅游,这里不再平静。或许我们下一代人就看不到茅棚里的住山修行人了。到时可能满山都是活动房子。没办法,这就是文明进程。谈吐间,马老师一脸忧虑。为了能让紫阁峪成为隐士的最后一块天堂,他将紫阁峪沿山的几乎所有废弃民房买下,送与修行人,以防止农民用它来搞农家乐。马老师告诉我,他还要继续在山里收购房子,下一步他要建一个“大茅棚”。再就是要对紫阁峪进行一个整体的、长远的设计。终南山之所以至今仍会有那么多的隐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终南山一直有护持住山人的风气和传统,有不少像马老师这样的人肯发心来供养住山的修行人。马老师本人是一名居士,平日里他也有工作要忙,只是到了星期天的时候才进山。他不仅收购建造了多处民房茅棚,更为重要的是他资助、护持了许多的修行人,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生活的困难,让他们能安心静修。可以说整个紫阁峪的隐士都得益于他。他对于紫阁峪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了然于心。对于自己做的这一切,他却淡然处之。看得出,他的一切所为,皆出自然,毫无心机。佛法云:见可欲而心乱者,宜远离人群寄居林下,长养圣胎。操持既坚,便潜入红尘韬光隐晦,随方度化。真正的名士高人并不是那些离群索居、遗世独立的高蹈者,而是那些肯随方度化,普度众生的济世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守仁先生是真正的 “城南名士”。

  广福茅棚:禅门深似海 佛法大如天

  在马老师的带领下,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行脚我们终于到达了广福茅棚。广福茅棚因位于唐代“广福禅院”遗址,故取此名。据说,遗址旁曾有一方巨石,刻有“广福禅院”四字。遗憾的是我没有找见。广福茅棚也有一山门。高大、宽广。茅草搭成的“人”字型屋檐下高悬一黑板,上书“终南山广福茅棚”。两侧写有一联:广福重兴久仰宗风食先德,紫阁妙处长留佳话在名山。

  广福茅棚由四间土房组成,三间住人,一间是禅房。虽说有些简陋,但对于真正发心的修行者而言这里却不失是一个念佛、参禅、劳作、饮茶的理想场所。马老师说,他在终南山兴建广福茅棚目的就是以饮茶念佛为主要功课。广福茅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门上的那一幅幅颇具禅机的楹联:“非名山不留僧住,是真佛只说家常”、“禅关两扇看不破便打不开无我,藤杖一条提得起才能放得下”、“从此地参透妙谛是法非法,就这里看破禅机三乘无我”、“人身难得佛法难求行者务须精进,乐邦易到净业易修善信切要真诚”。

  放下携带的稻梁,我在茅棚四处走看。广福茅棚四周皆山且多大树。周围开阔地种有玉米、各种蔬菜及向日葵。如此这般,颇具农家田园意。很快便到了午饭时。午饭是马老师亲手烧制的“罗汉斋”。所谓“罗汉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罗汉饭”、一是“罗汉汤”。“罗汉饭”其实就是煮土豆外加地软包子。广福茅棚的土豆与别处不同,紫皮,个小,吃起来很面。再加上豆芽、茄子、豆角甚是丰盛。至于那地软包子就更是可口了。天然的地软拌着香菇、粉条、豆腐干以及山中野菜。虽然我一再告诫自己,这里山高路远,要背粮上来,实在不容易,千万不可吃饱,但到底还是忍不住吃了一碗土豆、两个包子,并喝了一碗由各种野菜熬成的“罗汉汤”。记得在哪个寺院的斋堂曾看到这样一副联:莫将容易得,当做等闲看。今天广福茅棚的“罗汉斋”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切的体会。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禅房。广福茅棚的禅房颇为讲究。房子中央供奉着释迦摩尼佛。房间东西两侧是两个由土坯建成的长条性禅床,可供数十人一次静坐。东侧禅床前设有一桌,上有古琴一架。西侧禅床临窗辟出一块作为书桌。桌上是马老师刚刚写成的几幅书法作品,曰“佛心”、曰“清静”、曰“无为”。“这几幅字,你们谁要是看着好就尽管拿去。”得此应允,我遂选取一副“清静”二字。只因我生性散淡,喜好清静,这幅字正好可以置于书房悬挂以铭志,故格外珍视。书桌东侧有一小型书橱。上列佛学典籍及各种文化书籍,计有:米拉日巴大师集,南怀瑾著:《中国文化泛言》、《论语别裁》、《易经杂说》、《道家杂说》、《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说》等。

  简单地行茶之后马老师为我们弹奏了《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等古典名曲。只见他焚香、净手、冥思、抚琴,一脸庄严。再看那一双素手灵活跃动,时拨时捻,时急时缓,真是行云流水、目送手挥。再看听者,盘腿闭目,静心凝神。幽静中那一声声清净、悠远的琴声真像是来自天际的仙乐,让人一时不知身在何处。

  古稀老僧话家常

  广福茅棚住了四位师傅,其中一位正在闭关。其余两位一老两少。老者,法名果运,字智慧,俗名张振鸿。民国22年(1934年)生,长安县香玉乡人。1986年在天池寺剃度。1990年在香积寺受大戒。

  果运师傅讲,自己生在高楼大厦、住在茅屋草棚。意为自己生在富贵人家,但命途多舛,6岁离娘,后过继于人,从小吃苦受罪。果运师虽已年逾古稀,但身强体健。他对我说,他的师傅活了95岁。93、94岁时还能背着手上山,如走平地。“长命的人就是长命。这和其它东西没有关系。人关键是要宽宏、大量、忍辱、吃亏。如此才能长寿。不过活久了也就没意思了。人在世上真的没啥意思。”

  我问他现在的吃住。师傅说,我现在很好。吃穿不愁。比过去好多了。人吃得再好屙一泡屎也就完了。穿就更不用说了。能遮羞就可以了。果运师傅告诉我,他现在老了,走不动了。下山也不容易。怕是要在山上往生了。我问他,你怕死不?他说,死有什么好怕的。死就死么。我养了一只猫娃。下午的时候还跑得欢实的很。第二天一早就死了。快得很。人就跟猫一样,说死就死了。就像我现在和你说话,没准一会一口气上不来也就死球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马老师给他盛了半碗“罗汉饭”。老汉蹲在地上瘪着嘴有一搭没一搭地嚼着。那一刻我在想,佛法无边,可佛对于这一样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又能意味着什么呢?

  一衰烟雨任平生

  紫阁峪供僧体悟最深之处莫过于山路行脚。我是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加之又有恐高症。以前从来不去爬山登高。去岁以来,屡入终南,足迹所到之处多为山山险要。慢慢地竟也适应了。每次行脚我都会深有体悟,那种感触非读书可比。记得,到净业寺那天,天正好下雨。但我们依然前行。数小时的路程,一路走来,汗水伴着雨水。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与那天不同,今天是烈日当头。单人走尚且气喘嘘嘘,况且要背着十斤、二十斤的稻梁。或许是见于我身体瘦弱,师兄们只是让我提了一壶十斤的食用油。我左手提油、右手背包,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走着走着,汗水就遮住了眼睛。即便如此也不敢擦,因为稍一分心就有可能掉下万丈深渊。于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紧要处只好手脚并用并借助树枝草茎。眼看着别人包括几个女士大多处之泰然、安之若素内心便十分惭愧。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忽然间想起,在一本书中看到,有一个华山道士行山路疾走如飞秘诀在于心系一处、不生妄念,目不斜视、只看脚下,再就是不张嘴,尽量用鼻子呼吸。于是我也一试,果然轻松许多。

  今日行脚,最大体悟就是让我体会到了苏东坡笔下“一衰烟雨任平生”的境界与含义。走在紫阁峪这条李白、杜甫、白居易、韦应物、岑参、贾岛、张籍当年走过的路上,追寻着先贤足迹,遥想着当年的草木定也是这般葱茏长青,空气定也弥漫着谈谈的清香。想想,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破衣芒鞋,拄着一根拐杖,于山色空濛之中,穿林而过、仰天长行,那该是何等的一番云水情怀?为了体验这种境界我自己也头戴斗笠,手拄芒杖秀了一会。只可惜怎么看都觉着有些滑稽。

  大好有酒学仙 最乐入山寻道

  很快地一天就结束了。下山的时候我们再次来到马老师的“千竹庵”。茶还是好茶。不同的是“罐罐茶”变成了“铁壶茶”。茶叶也由铁观音变成了肉桂。一日不饮二茶。这恐怕也只有马守仁居士能做到。饮茶不难,难的是能从中饮出学问、饮出智慧。夕阳下,一拨人围着一方大石,品茗谈禅,一只名叫“阿信”的黑狗静静地蹲在一旁。万山静谧、草木青翠。一切就像是一幅山水画。

一、近期权证市场综述:受累创业板 整体表现低迷

近期权证市场综述:受累创业板 整体表现低迷

  发布日期:2009-11-10 11:13:58 浏览:12次

  都是创业板惹的祸

   近期权证市场整体表现相当的低迷,我觉得这和创业板带走了一部分短线资金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当然目前权证市场品种过少、缺乏热点体裁和品种可能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吧!比方过去医药板块权证就有2-3只,但是现在呢?一只也没有了。

   要说现在权证市场有什么好品种?我的答案是:没有!一台破车、一条破马路、一个破石化、一个破钢铁、一个还是4:1才能行权的烂铜、2个所谓的破家电和通信品种,当然还有两个总喜欢停盘的破电力。你说现在权证市场能有什么投资和投机价值呢?

   大体上我认为权证市场应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的,比方品种和数量多一些,也不用太多,100-150-200只就很好哦!再比方已经消失一年的认沽权证,多好玩的品种,怎么能说没有就没有了呢?随意性也太强了吧!

   今天上午有一长期和我玩权证的权友问我580027横盘时间很久了,会不会出现短线的机会?我的回答就是上面的一段论述,呵呵,再说现在那只权证不是已经横盘时间很久了呢?所以看板块的大势也很重要的哦!。。。

  鹤鸣于野

  发布日期:2009-11-9 11:17:16 浏览:27次

  ◆鸟鸣卷 ◎冯永锋

    这篇拟人文章,讲述的是鹤的故事。

    有太多的成语、典故、人物、故事、诗词、绘画,与鹤有关。它大约是中国最富象征意味、最有文化的鸟了。

    鹤鸣于野,所鸣何事?

    但愿我们也能给予大自然中的鹤足够的空间,而不是仅仅在书本画卷上寻找它们高洁的身影。

    丹顶鹤作为“国鸟”唯一候选鸟的消息在鸟群中传播开来,立刻引发了争议。

    丹顶鹤的入选理由是,在中国的鸟中,丹顶鹤最有文化,外貌清雅高贵,心灵纯正无瑕,智慧深邃,还是吉祥长寿的象征。对此,许多鸟类表示异议。可丹顶鹤不管那么多了,它向地球上的兄弟们发出了信号。它在国内的近亲,白鹤、灰鹤、白头鹤、蓑羽鹤、沙丘鹤、黑颈鹤、赤颈鹤,它的国际近亲和远亲,黑冠鹤、灰冠鹤、蓝鹤、肉垂鹤、澳洲鹤、美洲鹤,都派出整队的领导人前来捧场。它的朋友和敌人,也通通聚集到了某块湿地上。

    见大家陆续到来,丹顶鹤开始讲自己的故事,讲它和中国人之间的情感,讲它与文学、艺术、宗教、世俗生活之间的恩怨。

    ■诗词歌赋里飞翔

    要是竞赛进入历史记载的能力,丹顶鹤或者说鹤类的成就非凡。全世界有十五种鹤,理论上说中国有九种,但在历史上曾经进入中国人心魂的,估计只有一种,这种鹤叫仙鹤、鹤。它可能是丹顶鹤,也可能是白鹤,偶尔也有可能是灰鹤、蓑羽鹤。

    中国的鹤们从《诗经·小雅》里找出一首《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它被视为“招隐诗”。把在沼泽地里鸣叫的鹤比作民间未仕的贤人,劝当时的君主召为国用。后世宋朝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就继续着隐士的神话。把玩文字的人,又把皇帝招贤的诏书称为“鹤板”、“鹤书”,太子的骑乘则称“鹤架”。

    鹤们又在《周易·中孚》发现了“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鹤家庭在不显眼处过着互相呼应的生活,我有好酒,也想与你共同享用——这是用鹤来比喻高雅之士之间的友情。

    鹤有长长的腿,优雅而舒缓的迈步(其实是因为生活得比较警惕),与人保持着若远若近的距离,喜欢过群体生活,起飞和降落时的花样比较多。尤其是在月光下看过去,真如人类的梦中仙境一般。获得了与人类相伴的权利,也就获得了进入文化的权利,鹤成了清高、洁雅的标准象征。鹤立鸡群、闲云野鹤、梅妻鹤子、焚琴煮鹤、骑鹤下扬州……

    中国文人爱用鹤的意象。曹植有《白鹤赋》,鲍照有《舞鹤赋》,杜牧写了《别鹤》,白居易写了《池鹤二首》,元稹写了《和乐天感鹤》,刘禹锡写了《鹤叹》,韦庄写了《失鹤》,张九龄写了《羡鹤》,苏轼有《放鹤亭记》,黄庭坚有《倦鹤图赞》,刘伯温有《云鹤篇赠詹冈》,谢缙有《题松竹白鹤图》……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搬出这么多文人来助威,中国仙鹤们越来越兴奋,有只鹤对空长鸣,听起来有点像在朗诵鲍照的《舞鹤赋》:“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朝戏于芝田,夕饮乎瑶池。厌江海而游泽,掩云罗而见羁。去帝乡之岑寂,归人寰之喧卑。岁峥嵘而愁暮,心惆怅而哀离。”

    ■书法绘画中起舞

    一只鹤高高举起一本名叫《相鹤经》的线装书,颇为得意地对麻雀说,你看到有人编过《麻雀经》吗?

    鹤说得不错,一个自然物与人类的关系越亲昵,成经入道编谱制曲的可能性就越大。据说《相鹤经》是黄帝时代的浮邱公所作——这肯定是虚构的。《相鹤经》虽然亡佚了,后代的文献专家从《艺文类聚》和鲍照的《舞鹤赋》旁边,辑出了一小段,对后代影响很大:

    鹤,阳鸟也,而游于阴。因金气,乘火精以自养。金数九,火数七,故鹤七年一小变,十六年一大变,百六十年变止,千六百年形定。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头赤;食于水、故其喙长;栖于陆、故其足高;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疏。大喉以吐故,修颈以纳新,故寿不可量。行必依洲渚,止不集林木,盖羽族之宗长、仙家之骐骥也。鹤之上相:隆鼻短口则少眠,高脚疏节则多力,露眼赤睛则视远,凤翼雀毛则喜飞,龟背鳖腹则能产,前轻后重则善舞,洪髀纤趾则能行。

    最早工于画鹤并享盛名的画家当推初唐薛稷,其画虽已不传,却可以从李白、杜甫的诗歌一窥其神貌。李白写过《金乡薛少府厅画鹤赞》,杜甫写过《通泉县屋后薛少保画鹤》。杜诗这么说:“薛公十一鹤,尽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低昂各有意,磊落如长人。”

    据说薛稷画鹤无人能及,直到宋朝徐熙与黄筌出现。徐氏有《鹤竹图》一件,黄氏有《竹鹤图》三件、《六鹤图》二件、《双鹤图》、《独鹤图》、《梳翎鹤图》、《红蕉下水鹤图》各一件,黄氏的九件大作,没有一件流传下来,除了一个故事:黄筌任职后蜀画院待诏时,在偏殿壁上为鹤写真,作《六鹤图》,计“唳天、警露、啄苔、舞风、梳翎、顾步”六种情态,“精彩更愈于生”,画成后,一只驯养的鹤,误以为是同类,想与画亲近。偏殿由此得名“六鹤殿”。

    “五伦图”,又名“伦叙图”,也是入画题材,画上有凤凰、仙鹤、鸳鸯、鹡鸰、莺,即以“五翎”谐音“五伦”。清朝杜瑞联的《古芬阁书画记》中讨论明朝边景昭的“五伦图”时说:“宋画院以五伦图试士,人多作人物,唯一士画凤凰取君臣相乐之意,画鹤取父子相和之意,鸳鸯喻夫妇,鹡鸰喻兄弟,莺鸣喻朋友,遂擢上第。景昭此图,盖仿宋本也。”

    素称“书法之山”的江苏镇江的焦山,历代碑刻很多,最著名的是宝墨轩碑林中被誉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上面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这是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文章好像写得一般,其书法却迷倒所有的人。北宋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其胜乃不可貌”,誉之为“大字之祖”。这“铭”是谁写的?有种种猜测:梁代陶弘景、东晋王羲之……但都无法找到铁证。

    ■宠爱豢养间蒙难

    曾经有只麻雀坚定地写了篇论文:《论鹤被相与鹤被养的关系》。论文阐明,鹤在中国是被人宠养得最多的鸟类之一。如此容易被人养殖、甚至如此欢迎人类养殖的鸟,有什么文化可言?有什么自由可言?有什么清高可言?

    有几只鹤看到这篇论文,情绪有些黯然,它们想起了那个“好鹤亡国”的故事,它记载在《左传·闵公二年》里,又被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演绎了一番:

    春秋时,卫懿公喜欢养鹤,于是“懿公所畜之鹤,皆有品位俸禄:上者食大夫俸,次者食士俸。懿公若出游,其鹤亦分班从幸,命以大轩,载于车前,号曰‘鹤将军’。养鹤之人,亦有常俸。厚敛于民,以充鹤粮,民有饥冻,全不抚恤。”后来敌人兵临城下了,“懿公大惊,即时敛兵授甲,为战守计。百姓皆逃避村野,不肯即戎。懿公使司徒拘执之。须臾,擒百余人来,问其逃避之故。众人曰:‘君用一物,足以御狄,安用我等?’懿公问:‘何物?’众人曰:‘鹤。’懿公曰:‘鹤何能御狄耶?’众人曰:‘鹤既不能战,是无用之物,君敝有用以养无用,百姓所以不服也!’懿公曰:‘寡人知罪矣!愿散鹤以从民可乎?’石祁子曰:‘君亟行之,犹恐其晚也。’懿公果使人纵鹤,鹤素受豢养,盘旋故处,终不肯去。” 很快,卫懿公的队伍就被入侵的“翟人”打败了。

    鹤可能是自然之鸟中,被中国人幻想得最彻底的鸟类,它被附会了许多不存在的技能,被强加了许多不具备的生理特性。《尔雅翼》称鹤为仙禽,《本草纲目》中称鹤为胎禽。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鹤是胎生的。《墨客挥犀录》有一段记载说:“刘渊材迂阔好怪,尝蓄两鹤。客至,夸曰:‘此仙禽也,凡禽卵生,此禽胎生。’语未卒,园丁报曰:‘鹤夜半生一卵。’渊材呵曰:‘敢谤鹤耶!’未几延颈伏地,复诞一卵。渊材叹曰:‘鹤亦败道,吾乃为刘禹锡嘉话所误。’”

    时至今日,虽然我们为丹顶鹤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但还是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天然丹顶鹤越来越少,笼中丹顶鹤越来越多,丹顶鹤的栖息地越来越破碎。

    《艺文类聚》引葛洪《抱朴子》说:“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由此,有人以“虫沙猿鹤”称战死的将卒,韩愈有首诗《送区弘南归诗》就说:“穆昔南征军不归,虫沙猿鹤伏似飞”,让我们借这句诗纵情想象一下:如果丹顶鹤们在与人类争夺栖息地的过程中,全都“战死”了,他们又会化成什么呢?难道化成人吗?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15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