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长寿论坛

长寿论坛

解读神的十诫

erjian2022-08-21 18:04:22长寿论坛48来源:巴马长寿网

  “摩西将以色列众人召了来,对他们说,以色列人哪,我今日晓谕你们的律例典章,你们要听,可以学习,谨守遵行。耶和华我们的神在何烈山与我们立约,这约不是与我们列祖立的,乃是与我们今日在这里存活之人立的。耶和华在山上,从火中,面对面与你们说话”。

  摩西十诫,是神亲自用手指写在石板上,托摩西晓喻世人的律法,“弟兄们,我现在对明白律法的人说,你们岂不晓得律法管人是在活着的时候吗”?所以,这是神与所有现在活着的人所立的契约,当然,人是否遵守,全在自己,各人都将照着律法和自己的行为受报。

  一、“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所谓神,是指自己所依靠的。神的名,谁都可能冒,看如今,互不相融的宗派林立,就知道,假基督甚多,信徒若想要找准正确的信仰目标,就如鉴别钞票只需认准真钞一样,不需一一认清假神,只要认准真神即可,真神是啥样?以圣经为准,“神就是爱”、“主是义”、“除了神以外,没有一个良善的”,因此,凡追求爱、追求义、追求良善的,都是在追求真神;其他的,都不属神,这与他是否加入宗教,是否决志受洗,是否进教堂无关。一直以来,基督教信徒把佛教、道教等定为崇拜别神的宗教,实在是误读圣经,其实,当今很多信徒表面上崇拜神,却对神所吩咐的话充耳不闻,把钱、权、名、利等作自己的依靠和追求目标,这就与比珥之子巴兰一样实质性崇拜人造神,如经上所说:“主说,因为这百姓亲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敬畏我,不过是领受人的吩咐”。

  二、“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诫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长期以来,基督教徒以为道观、庙宇里的泥塑、木雕的像才是偶像,实际上,他们崇拜赞美心目中的那穿着白长袍的帅哥,也是拜偶像,只不过这偶像是受影视暗示后的意念雕刻,没有实物罢了,但跪拜十字架,就是拜实物偶像,马丁路德说过:十字架苦像并不是上帝,只是一个记号而已。但很多信徒就拜这记号了,究其原因,信徒一直糊涂着,不知什么叫爱神,其实,耶稣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显然,是否爱神,惟一鉴定标准:是否遵守神的诫命。“我们遵守神的诫命,这就是爱他了”,恨神的人就厌烦纯正的道理。

  把神当作洋菩萨来崇拜毫无益处,甚至招祸,亚伦就是例子,“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所以,若想得尽上帝的应许,就效法希西家砸碎铜蛇,只管遵循道,而不要在乎耶和华或耶稣或全能神或其他任何名号的神,即使是“神”,也别拜,因为,“神”也只是个记号,我们当知道,只有汉语言民族的才会拜“神”,其他民族如英语系人敬畏的是“GOD”。“神”或神的名很多,崇拜神必会走入混乱,惟有神的诫命是独生的,他就在圣经里,也刻在每个人心版上,只有照着心灵深处那个独一的“公道”行事为人,才是充分又必要的出路,如经上所说:“只要遵守神的诫命就是了”。

  三、“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因犹太人一直隐讳不敢提所谓的神真名,信徒也就误以为不可直呼神的名,其实,神就是那造万物的自有永有者,任何名、相都可以表达神,但任何名、相都不能替代神,那所谓的真名也不过是神的记号而已。此诫命的本意:不可借神的名说假预言或表达自己的意思,满足一己之私欲,用通俗的话说,不可假传圣旨,不可挟天子以令诸侯。十字军东征,就明显的妄称耶和华神的名了。

  四、“当照耶和华你神所吩咐的守安息日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牛,驴,牲畜,并在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使你的仆婢可以和你一样安息,你也要记念你在埃及地作过奴仆。耶和华你神用大能的手和伸出来的膀臂将你从那里领出来。因此,耶和华你的神吩咐你守安息日”。

  这是神的爱的表达,神清楚人和牲畜的有限,为要人和牲畜体能得到恢复就作出这规定,不过,熟知律法的法利赛人也只注重字句,而没寻求精意,首先,圣经并没明确规定第七日是哪一日,其实,不管是人还是牲畜,连续工作了六日,第七日休息就好。其次,更麻烦的是“无论何工都不可作”,看,法利赛人见人拿被褥回家,就指责他违反安息日条例,他们真的死在字句上了,是的,神就是这样说的,但,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可操作性实在太差:吃饭不?洗碗不?穿衣不?若病了,进医院不?谁送?谁来治?等等这些都要动手劳作。所以要相信,神为让人能更好地遵行他的一切话,特差耶稣来演示律法,并解释有争议的律例,耶稣也的确清楚解释了安息日条例,“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1.“在安息日作善事是可以的”。

  2.“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他抓住拉上来呢?”看来,在安息日作家务事还是可以的。

  3.“那时,耶稣在安息日,从麦地经过。他的门徒饿了,就掐起麦穗来吃”,看来,在安息日为生存而作工也是无可非议的。

  显然,安息日并非不能作工,实际上,“月朔,和安息日,并宣召的大会,也是我所憎恶的,作罪孽,又守严肃会,我也不能容忍”,显然,守某一个日子,并不是上帝的本意,那么,该怎样守呢?

  “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是的,相信神是爱,相信神的大能,相信神的信实,交托,“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这就是真正的安息,哪时这样行了,哪时就进入了安息去享受安息,比如,在旷野时,云柱(火柱)走,以色列人走,云柱(火柱)停,以色列人安营扎寨,所以,聪明人可以让安息日从此时到永久。其实,早有人进入安息了,看世人所讲的:随遇而安、凡事不强求,顺其自然、尽人事,顺天命等,真正作到这些,就是进入第七日享受安息了,“主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曾如此说,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你们竟自不肯”。

  五、“当照耶和华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古人有说:百善孝为先。这与“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完全吻合,很多宗教徒却死在“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的字句上,“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遵守神诫命当然最重要,但也不得违背父母,那么,该怎样孝敬呢?其实,中国古人的《弟子规》就讲了很好的孝道,即使不全照搬,也可借鉴。

  1.听从父母的话:“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如经上所说:“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要理解,父母也是人,若父母的话不符合神的法则,也不可直接违背或严责父母,而应委婉劝说父母修改命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若无效,再苦劝,挨责打也不惜,“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2.不让父母担忧: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不要叫神的圣灵担忧”。

  3.不给父母丢脸: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4.作能让父母高兴的事: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5.只管孝敬顺从,舜帝给我们作了榜样: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这就是孝,反之就是不孝,然而,不少基督教徒常因父母不信某神,就轻慢他们,甚至是咒诅他们下地狱,“轻慢父母的,必受咒诅。百姓都要说,阿们”。

  六、“不可杀人”。

  所谓杀人,不单指提刀伤人,耶稣讲了,恨人就是杀人,这是意念中的杀人;言语、行为伤害人或让人生气,哪怕是让人心里不愉快,就是行为上的杀人,就犯了杀人罪。我们知道,虽眼不能见,心确实是会受伤会流血的,如此,就不难理解上帝所说的“你们的手都满了杀人的血”。

  杀人罪,分有意和无意两种,故意杀人,上帝必要处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甚至以命偿命;无意杀人,虽有逃城可去,但得背井离乡,当我们无论言语、行为伤人,即使是无意的,也可能会得罪人,让人从心里远离,这也相当于自己背井离乡了。不管怎样,“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所以,为让自己一直生活在自由和谐的环境中,还是保守好自己的身、口、意为妙。

  七、“不可奸淫”。

  奸淫,是指与有合法夫妻关系之外的人行苟且之事,太多事实证明,这样的事隐患无穷,轻则失财,重则得病、招祸、受辱、挨打、甚至丢性命,所以,神实在是出于爱才作这样的规定,即使没读过圣经或其他教导,若是聪明人,也会考究后果而远避这样的事。

  一切造作皆起于心,“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耶稣如此说,就是要我们把淫行扼杀在萌芽状态,“人不制伏自己的心,好像毁坏的城邑,没有墙垣”。

  八、“不可偷盗”。

  偷盗,是指未经主人同意,私自拿走别人的东西,偷也不单指传统意义的偷盗行为,如取走单位一支笔或一张纸作私用,不付费因私使用公司电话、打印机、复印机,或者上班时间作私事,因私不请假迟到早退等,总之,私自侵占别人或公众利益,都犯了偷盗罪。

  犯偷盗诫,圣经有明确说法,或加倍,或四倍或五倍偿还,而上帝要收取任何东西都很轻松,就是说,我们偷盗,实际是偷自己的东西,并且,所偷到手的,自己还只能享受到最多五折,低至二折,实在是亏得慌,所谓,占小便宜,吃大亏,所以要切实注意各样细节,为足享自己应得福分,戒偷。

  九、“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在法庭上作假见证陷害人自不用说,那为诋毁人或搬弄是非、挑起纷争而编造恶事者也是作假见证陷害人,“作假见证的,必不免受罚,吐出谎言的,终不能逃脱”,“生死在舌头的权下,喜爱他的,必吃他所结的果子”。

  十、“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也不可贪图人的房屋、田地、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贪恋人的妻子就是犯奸淫罪了。在别人不是心甘情愿的情况下,占用别人的房屋、田地、仆婢、牛、驴等,都犯此诫,故意拖欠别人当得的工价也是如此。

  王后耶洗别帮助亚哈王图谋耶斯列人拿伯的葡萄园,靠着作假见证害人的手法成功了,结果,耶和华对亚哈如此说:“你杀了人,又得他的产业吗?狗在何处舔拿伯的血,也必在何处舔你的血”,“因为你卖了自己,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我必使灾祸临到你,将你除尽,凡属你的男丁,无论困住的,自由的,都从以色列中剪除”;“论到耶洗别,耶和华也说,狗在耶斯列的外郭必吃耶洗别的肉”。

  十诫,是神律法的基础,耶稣降世,把人从律法层次引向道德层次,完全了律法,律法的红线是不加害于人,最高境界是有爱众人的心。一切的行为都是中性的,决定其善恶的根本是动机,“我耶和华是鉴察人心,试验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他作事的结果报应他”。“公平和公义,是他宝座的根基”,“将患难、困苦加给一切作恶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却将荣耀、尊贵、平安加给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所以,“你们要求善,不要求恶,就必存活,这样,耶和华万军之神,必照你们所说的,与你们同在”,各人的结局:“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

  仔细思想、考究,神的诫命并不是为约束人的自由,恰恰是为了保护人的合法权益,如经上所说:“日后,你的儿子问你说,耶和华我们神吩咐你们的这些法度,律例,典章是什么意思呢?你就告诉你的儿子说,……,耶和华又吩咐我们遵行这一切律例,要敬畏耶和华我们的神,使我们常得好处”,所以说,违背神之道,不是辜负神,实在是辜负自己,所以,“凡遵行他命令的是聪明人”。

  “不要自欺,神是轻慢不得的,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古德有云: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由心而觅,感无不通。神说:“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都显明,决定各人生死祸福的并不是神,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所以,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人真有命运吗?——读《了凡四训》的疑问

  你读过《了凡四训》吗?你相信因果报应吗?你相信人有命运而通过做善事可以改变命运吗?

  下面是《了凡四训》的第一篇《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

  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於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西元1567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西元1569年)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於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问其故?

   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

   曰:「不应也。科第中人,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馀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后来袁了凡广行善事,积功累德,第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后来又许行三千善事,再一次突破孔先生预料,于公元1581年得一儿子,取名袁俨(字天启,后中进士,曾为关东高要知县)。再后来,了凡许行善事一万条,求中进士,果于公元1586年登第,在京城附近的宝坻县做了知县。孔先生算定袁了凡只能活到五十三岁,但是了凡最终享年七十四岁。

   也就是说,了凡通过自己的做善事积功累德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现在我们假定人生原本有命,并且这一原理对所有的人普遍成立。那么,孔先生给袁了凡算的命就是有根据的。也就是说,如果了凡后来不曾遇到云谷禅师,无缘接受“立命之学”,那么只就只能按照既有的命数(“孔公所悬定者”)走完自己的一生。

  但是,袁了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一改变影响到了很多人!考虑到间接原因,受其影响的人数将多得不可计数(这是根据普遍联系的原理得出的)。例如,他做了宝坻知县!那么府中有下级,治下有百姓,这些下级和百姓(其实还有上级和其他一些人)肯定是命里原本不因该遇到了凡的(因为了凡的命里原本也不应该遇到这些人),否则从逻辑上讲不通!但是现在他们遇到了袁了凡,他们的事业与生活肯定受到了影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有的人可能受了凡影响的程度还非常大。无论如何,这些人的命运是因为遇到袁了凡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注意!这些人的命运改变了(与既定不合既是改变)!

  他们的命运是如何改变的呢?绝对不可能都是象了凡一样通过行善改变的,因为这么多人(从理论上讲是无穷多)都像了凡那样接触并接受“立命之学”的概率为零。

  他们命运的改变是由袁了凡引起的!

  如果袁了凡不曾做善事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的命运也不会改变!

  但是袁了凡改变自己命运是偶然的!否则,如系必然,那“改变命运”也就又成了命数!逻辑上矛盾。

  也就是说,成百上千人的命运因为一个偶然的因素而改变了!

  既然命数会因为偶然因素而改变,命数也就不成其为命数了,因为命数乃是必然的东西。

  反证完毕,敬请指教。

二、改过立命之学 读《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准确性。不过,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极的无益的;而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立命之学”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了凡先生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读了可以使人心目豁开,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实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好书。

  了凡先生又是一位文学家。《了凡四训》是很好的古文学作品。因为现在一般人看惯了语体文,对阅读古文感到困难,所以把原文译成白话,是一本比较完善的有益身心的读物,值得大家阅读。

  “了凡四训”,世人几乎都晓得是改造命运的宝典。有福份的人,大都能于获得此书之后,细心阅读,进而立定志向,力行实践,以化疾病于无形,扫除穷困的危胁,消除生活的烦恼,达到化凡入圣的境界。

  “了凡四训”,作为修身之铭言,人人可以成圣成贤;用为处世之准则,举世得以消除灾难与业障,确实是自救救人的最佳途径。

  了凡四训语解精编,内容通俗明朗,又不失原著“了凡四训”的主旨。读者诸君或者会因程度不一,观念不同,而有见仁见智的观点,然其含有“修身律己,安身立命”之道,以及“化凡入圣,超生了死”之理,是明明可鉴的。

  因此,凡有先见之明的人,都不会放过读此书的机会,凡是有智慧、有志气、有作为的人,想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人,在读过此书之后,必能逢人介绍传颂才对,而这些收获,正是此书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历久不衰的原因。

  原文:《第一篇 立命之学》 翻译在后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2]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余引之归,告母。

  母曰:「善待之。」

  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启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

  余遂礼郁为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公元1567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公元1569年)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

  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余以实告。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馀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语余曰:「符录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公元1570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自己巳岁(公元1569年)发愿,直至己卯岁(公元1579年),历十馀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公元1580年)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公元1581年),生男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 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馀者。至癸未(公元1583年)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 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公元1586年)登第,授宝坻知县。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 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 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翻译: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必须努力断恶,“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此,则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

  我童年的时候父亲就去逝了,母亲要我放弃学业,不要去考功名,改学医,并且说:学医可以赚钱养活生命,也可以救济别人。并且医术学得精,可以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从前的心愿。

  后来我在慈云寺,碰到了一位老人,相貌非凡,一脸长须,看起来飘然若仙风道骨,我就很恭敬地向他行礼。这位老人向我说:你是官场中的人,明年就可以去参加考试,进学宫了,为何不读书呢?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4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