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长寿论坛

长寿论坛

“自古英才出少年”,苏轼的天才与全才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erjian2022-06-04 09:43:38长寿论坛61来源:巴马长寿网

谢邀答。

“自古天才出少年",问:苏轼的天才和全才究竟是如何炼就的?

苏轼,(1037一1101)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一生的成就感,不是偶然得到的。

一,苏轼的一生中,历经磨砺,爱兴超群,在生活中找乐趣,在文本和艺术的海洋里寻珍珠。他,号称东坡居士。又名:苏洵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诗“谤讪朝庭”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被贬谪惠州,儋州。继而又北还,病死常州。可见,苏轼的一生奋斗,不是平风息浪,也不是平步青云。吃了多少苦,又溢出了多少心血,好不容易才走上当史文坛之秀。

二,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提高了散文艺术表现力,发展了独到优良的散文特点和文风。从而,才达到了论理,叙事,写景,气势,结构和语言上的透明,多姿和畅达。所以,苏轼一生的文秀努力,与前古的文化和文人气息一脉相连,勤克勤达是分不开的。

三,苏轼的“官运“不是哪么百依百顺青云直上的,而是跌宕起伏,遇险克难。正因如此,又恰恰给了苏轼思想上的注重点,由压力变为动力的文人的一种清高自傲的精神追求。只有发挥好自己的文化长处,饱览社会苦楚和人类生活的艰辛,用诗,词,赋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和鞭策当史朝代的一些生活生产背景以及论理道德,修身养性的全部景观。

四,苏轼刻意磨砺自己,用唐朝或者前古的语言,深挖细琢,从而慢慢形成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自我表达的语言。苏轼常爱说的一句话“表至口,言至心"。语言是用口讲出来的,词语是用心写出来的。道出了一名古代大文豪的自白。

五,苏轼以诗为词,扩展词的内容到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等等思维技巧,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从词学的角度来说,苏轼一扫了晚唐,五代文词史的纤弱柔靡之气息。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等等词学,足以证明。

六,苏轼书画结盟,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画“宋四家”,四友彼此毫不保留作梗,关系十分密切,谈笑风声,各所取长。如苏轼的(仇池笔记)(志林)等等,都有好的更突出的表现。看的出,苏轼的诗词歌赋,与书画是密不可分。

一、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有多豁达?

“一蓑烟雨任平生”——不仅是苏东坡的处世态度,也一语成谶,定格了他烟雨朦胧、宦海浮沉的一生。

之所以烟雨朦胧,宦海浮沉,既与其忠君爱国的思想情调有关,也与其“看透必说透,丝毫不保留”的做法有关。

忠君爱国,是难得的赤子情怀,也是苏轼的天性。对杜甫“一饭未尝忘君”的评价,实际上也是他的夫子自道。

正因为忠君爱国,注定了他“看透必说透,丝毫不保留”的具体做法。尤其诗文写作方面,只有“看透必说透”,才能一针见血地戳穿佞臣误国的鬼把戏。

俗云:“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明哲保身的处世法则世人尽知。然而,当他针锋相对、背道而驰,甚至故意一针见血戳穿佞臣误国鬼把戏的时候,后果是啥?沉思细想,未免后背发凉。

惟其如此,王安石变法期间,因政见不合,批评严厉,分析透辟,便导致了乌台诗案——身陷囹圄130天(公元1079年8月18-12月28)。

作为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上台后,非常看好苏轼,提拔他为中书舍人,龙图阁大学士。然而,当司马光全盘否定新法时,苏轼出于国家利益,而唱反调。坚持对新法“较量利害,参用所长”。结果,自然遭受新一轮的贬谪。

最后新党再度执政,苏轼被贬谪海南岛的儋州、琼州,开创了古代贬官最荒远的记录。对此,他丝毫不后悔,反而很高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既因为风光秀美,游历奇绝,留下诗文记录;更基于忠君爱国的心理安慰和支撑。

对于“看透必说透”的严重后果,苏东坡非常清楚,只是受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而不能自已。且看其《洗儿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由于“看透必说透”,导致身世坎坷,被聪明误了一生;于是,对儿子发出近于变态的“愚且鲁”愿望——稀里糊涂,平平安安地做公卿大员。实际上,是正话反说,是对“难得糊涂”、“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的公卿大员的辛辣讽刺。

不再赘述,总之一句话——

由于忠君爱国的思想以及“看透必说透”的做法,使得苏东坡烟雨朦胧,宦海浮沉一生;经历了他人难以领略的经历,体验了他人无法体验的情感;从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写出了他人很难写出的华美诗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6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