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综合咨询

综合咨询

追求美好(雨田)

erjian2022-07-06 21:58:45综合咨询68来源:巴马长寿网

追求美好

  ——作家、医生、编辑李凤山写真

  雨 田

   美好是一种境界,追求是一个过程。一个人如果能用他毕生的精力去追求一种美好的境界,那么,他的人生便一定会丰富多彩、成果卓著。

   蚌埠市政协委员、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蚌埠市作家协会 、蚌埠市临床专业委员会会长李风山先生便是一位集作家、医生、编辑与一身数十年如一日苦心追求美好境界的文化人。

   创作,发掘美好的过程

   李凤山先生从事写作,始于是1957年他的第一首题作《献给祖国》的二十行诗作在一家学生小报上发表,那年他11岁,在蚌埠市纬三路小学上四年级。此后的数十年中,他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乃至歌曲、文学评论作品频频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迄今数已逾千。

   数量虽多,风格如一。李风山先生恪守一条信念,即创作是一种发掘美好的过程,把蕴藏于生活琐事中的美好,把掩埋在心底的人性的闪光点发掘出来,展示给人们,唤起人们广泛的共鸣,便是他不变的追求。

   “在无边的烟波里/我扯起一叶风帆/夜,是这样地寂寥/只有渔火和明月作伴。/许是明月误会了/把帆当成了云/把灯当成了星/把我认作她的伙伴。//整整半宿,紧紧地/跟随着我,对我/甜甜地笑,像是/有许多话要谈。//月亮,还记得,我的/乳名吧,妈妈曾经/千遍万遍呼唤……”这是一首写海的诗、写月的诗、写人生的诗。诗人对意境美的追求、对音韵美的追求,对人性美的追求,从诗中可见一斑。

   1983年春节,李凤山先生联合作曲家张恭友、马长贵以这首诗为主题创作了大型组歌《月是故乡明》,由蚌埠市政协组织了专场演出。对于这场创作辛苦、演出条件简陋、演出效果甚佳的海内外第一场归回题材的创作歌曲音乐会,社会反映十分热烈。北京音乐报》、《歌曲》杂志通讯、《乐坛》、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发了消息和部分歌曲作品。

   对于这场音乐会的成功,李凤山先生认为,两岸同胞分离日久,思念之,渴盼团圆之情,如封缸的陈酒,一经启封,必然香飘千里,陶醉万家。

   由于蚌埠市条件所限,作曲家们为当时当红的歌唱演员蒋家锵、于淑贞、李谷一、关牧村量身定作的歌曲未能请到这些演员演唱,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1990年,蚌埠人民广播电台举办过一场李凤山作品专场诗歌朗诵会。3个小时的时间里,台上的演员,台下的观众互动、共鸣,情感与掌声交融。那场诗歌朗诵会的盛况李凤山先生至今还记忆忧新。几十年来,海内外华语诗歌界经历了诸多的风风雨雨,读诗的人愈来愈少,写诗的人,出诗集的人愈来愈多,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追求美好,仓rj作美好初衷的诗人已寥寥无己。以数十首诗作,经受大庭广众之下朗诵的考验,并且引起听众强烈共鸣,在当今众多的诗人里,李凤山先生是可以引以为荣的。这场朗诵会的举办,对李风山先生而言,比出版几部诗集还要高兴。诗集出版后,读者了了,少得可怜的读者中,多数还是写诗的人,朗诵会的听众却是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人士。诗作能得到社会各界听众的认同,是对诗人最高的褒奖。在这次专场诗歌朗诵会成功之后的十

   多年里,蚌埠市各种不同的喜庆场合,像国庆晚会、七#8226;一纪念演出,五#8226;四、五#8226;一节演出,甚至广播电台,电视台招考播音员,只要有诗歌朗诵,朗诵者大多选用李风山先生朗诵会上的作品。

  一 为了满足诗歌朗诵爱好者的要求,李风山先生将发表这些作品的报刊复印了几百份。对于这种现象,李风山先生很是振奋,因为诗歌的精髓在生活当中,诗歌的生命在民众当中,只要生活中还蕴藏着激情,只要人民大众还喜欢诗歌,诗歌就还有希望。

   李凤山先生的散文创作,追求诗的意境,小说创作运用了诗的语言。李先生笔下写活了很多可敬可爱的普通人。无论是为农村老大娘治病的小护士,还是给关在“牛棚”里的走资派送药的小朋友,都执着于维护人性的美好,甚至于被错划为右派的海归环保学家,为了祖国山河永远清新,也是数十年如一日去偷取水样,留下资料,给日后的治理水污染提供依据。

   李凤山先生自80年代初期以来已出版诗集2种、报告文学集和长篇报告文学各一种,近年来已经开始着手整理旧作,为自选集中的《诗选》、《散文选》、《散文诗体小说选》等,做了许多资料筛选、修订工作。但愿即将出版的这几卷《自选集)不是他的封笔之作。

   文学创作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李风山先生文学创作的功力,得益于幼年的积累。一次,他为一个中学的文学社团开讲座,讲了一段幼时的故事,令听讲的学生们感动不已。幼时,李先生家里很穷。上小学时,他在下午放学后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当时的游戏场,等书场散后捡拾地上的烟蒂、烟盒。烟蒂撕开取出烟丝,给父亲抽用,烟盒拆开摊平后订成本本用来抄写所读古人诗词中的佳句名篇,诸如“汴水流,泅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之类的诗句就是从那时起刻进他的脑海里的。小学毕业时,花花绿绿的烟纸盒笔记本他集了厚厚的几大本,古人诗词的名篇佳作,他也记下了厚厚的几大本。

  从医,卫护生命的美好

   今年3月12日的《蚌埠日报》淮河晨刊上发表了李风山先生一篇题为(难忘那位女大夫》的散文。短短几百字,毫无雕凿,叙述了自己由学文转而学医的过程。好在篇幅短小,全文照录如下:

   “这是一个温馨的标题。其实,我并未见识过这位女大夫,甚至不知道这位女大夫的姓名,但是,这位女大夫所做的一件极为平常的小事,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那是1965年暮春时节,我正念高三。因为父亲患病住在三院等待手术,我有近一个学年没有正常地去学校读书了。当时家里太穷,父亲住院手术是我求好心的户籍民警杨培举出面请当时的街道出具的证明(按年龄算杨先生已经退休多年,现今市面上可以看到他书写的牌匾)。第二天应当是父亲手术的日子,晚饭后,他告诉我想吃点水果,我揣着口袋里仅有的几分钱走遍了蚌埠市的大小街道。回来时,几分钱仍然原封不动的在我的衣袋里。夜已深,天已凉,我的心无比沉重。我知道父亲患的是胃癌,因为延误治疗,此刻已是晚期,手术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父亲辛劳一生,连吃一口水果的最后心愿都无法满足他,我这个做儿子的心痛如绞,无地自容。半夜时分,我回到父亲的病房里,父亲正靠在床上,手里捧着一个水果罐头(我看得十分清楚,是糖水苹果),正用小勺缓缓地往嘴里送,十分消瘦的脸上,透着满足。不是我没想到为父亲买一瓶水果罐头,只是几分钱实在办不成几角钱的大事。那时,实在是太穷了。父亲告诉我,给他买罐头的是一位女大夫,30来岁,很和气,让我赶快去谢谢人家。我赶忙跑到值班室。护士告诉我,今晚当班的都是男医生,听我讲述了女大夫的相貌,护土说,外科没有这样的女大夫,让我到其它科室去看看。因为第二天父亲要手术,其它科室等以后再去吧。

  美好是 手术后不久,父亲便过世了。在送走父亲的第二天,同班同学刁秀展给我送来了高考志愿书,当时在文学方面已经小有成就的我,却放弃了文学,毅然选择了医学专业。

   一晃40年过去了,身为医生、作家、编辑,我为近百名白衣大使立过传,为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的中医、西医整理、出版过数百万字的医案、论著。对于那位大我十多岁于无意间在我父亲面前代我尽了孝心的女大夫我却未能尽到一点心意。

   好心的老大姐,我向您致敬了。”

   学好医学知识,去卫护生命的美好,是李风山先生学医时的初衷,也是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的追求。

   肿瘤,曾经无情地夺去了他老父亲的生命,更为千千万万的家庭带来不幸。综合各类肿瘤患者罹病的规律,李凤山先生发现情志不畅是一个共有的因素,他在治疗肿瘤时,都是从解郁人手,再以温阳补气培元的方法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软坚散结的方法逐步去消除肿块。良性肿块的治疗效果,是满意的。肿块的大小、多少、硬度都是实实在在的检验标准。恶性肿瘤,虽不能一举攻克,但是一些无法耐受手术和放疗、化疗的中晚期患者,通过治疗体质也可以得到改善,生命质量也可以得到提高。

   癫痫、多动症是令很多家长头痛的儿童多发病,李风山先生的儿子小时候就患有癫痫。在带着孩子去北京、上海、青岛、济南等地求医后,孩子的病症虽有好转却不能根治。李风山先生在剖析各地专家治病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健脑与息风并重,以中药缓慢却持久地息风,以西药辅助健脑的法则去治疗癫痫,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不仅治愈了孩子的顽疾,还让不少与孩子病症相似的儿童恢复了童年的欢乐。现在,李先生的儿子已届而立,早已娶妻生子,子承父业,在云南骨伤专科学校学医,相信他一定能成为合格的医生。治疗儿童的多动症与治疗癫痫同理。中医有因风而动,风息动止之说。癫痫患者之动,因风之力度不同,有大发作、小发 作、一过性神智障碍之别,而多动症的患儿之动因风之力甚微,以致于脑电图上看不到异常。治疗上,癫痫病七分息风,三分健脑:多动症七分健脑,三分息风。徐徐图之,皆可见效。

   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是生育期妇女的多发病。有资料显示,其发病率甚至高达20%,且发生癌变的机率要高出正常人群5倍。李风山先生根据生育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这一普遍现象,提出了治疗本病的减压、调整、外治三联疗法。所谓减压是让患者以呼喊、长歌等方式,抒缓因工作、生活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调整为以温刚理气软坚之中药调整机体的内环境;外治法是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的方法以细辛、吴萸、冰片、白芷等气味辛重之药物研末,调以陈醋为饼,敷于神阙、乳根诸穴,以收活血化瘀、理气散结之功。三法并用,多有良效。李凤山先生还以此法治疗老年男性的前列腺增生,在加大温阳药物剂量的同时,辅之以通淋化湿的药物,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于优裕的生活条件加上紧张的工作节奏造成机体代谢紊乱,近些年来,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直线飚升。本病最为明显的特点是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于一身,令患者烦恼,令医者头痛。三高中的两高(高血压、高血糖)在西医界已有需终生服药的共识,降低血脂同样是十分棘手的事情,患者医者每每顾此失彼。多种西药共服,其治疗结果能否满意尚未可知,各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却已经十分明显,最低限度是造成了患者机体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加重了头晕、心悸、失眠、盗汗等诸多症状。李风山以为本病是一种标实本虚的症候群。高血压是由于肾水不济引起虚火上炎所致,高血糖、高血脂则是因阳气不振以致积蕴生热。以实则泄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进行综合调理,不仅可以使“三高”迅速恢复正常,而且可以打破终身服药的神话。李凤山先生常用以下两种方法治疗本病,多有满意疗效。其一为内治法。药用:人参10克、石膏: 30克、知母10克、花粉20克、鸡内金20克、杜仲15克、菊花10 克、丹参20克、山楂15克、山药20克、苍术lo克、茯苓15克、泽泻 15克、生甘草6克。补泻并举,标本兼治,每日一剂,15日为一疗程,一般情况下一个疗程可使三高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此后,可将上药研碎制成胶囊口服,以期巩固疗效。其二为外治法。此法以细辛、白芷、大黄等研碎,以食醋调匀制成饼块状,贴敷于双足涌泉穴、神阙穴、大椎穴。每天更换一次,10天为一疗程。此法可引火归元,辅助“三高”迅速下降,以致正常。各项指标正常后,以此药帖外敷可作巩同疗效之常规方法,与口服胶囊辅佐,疗效将更为满意。

   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中,李风山认识到祖国医学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深入发掘,都会受益终生。单单内病外治之法,李凤山根据寒则热之,热则凉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理念,制备了多种药帖,用于贴脐、贴足、贴身上相关穴位治疗高血压、胃病、肾病、肝病、乳腺病、子宫病、鼻炎、口腔炎都有满意疗效,常常一贴即灵。

   李风山先生从医,重在学习。读书时,重在学习理论;从医后,重在总结经验;在为众多医务界名人立传、为名老中医整理医史医案时,重在总结,取其精华。李凤山先生以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幻的动态之中,保持或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是治病健身的唯一秘诀。几十年来,他用温中散瘀法治疗慢性胃炎、祛湿舒肝软坚法治疗慢性肝炎、益肾渗湿补气法治疗慢性肾炎、培土燥湿法治疗慢性肠炎都取得可喜的效果,理法方药的根源便在于此。

   有李凤山先生这样以卫护生命美好为己任的千千万万个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一定会更加美好。

  出版,延续美好的人生

   从80年代初期从事文史工作,20多年来,经李凤山先生之手,共编辑出版了各种图书百余卷。按每卷20万字算,达1600万字,在地市出版单位,已经小具规模。

   出版物中,有史学、文学、医学类之分。

   史学类为老同志们撰写的回忆录、各界老人撰写的有关地方旧闻的文稿以及一些单位的史志文稿,所纪录的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一个断面的真实,而历史的真实,则是一代人向下一代人转达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最具价值的教科书。古人有以史为鉴之说,这些史料书籍就是让后人认识历史的一面面镜子。

   文学类的书籍,是各界人士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文稿。其中,以老同志们几十年里创作的诗词作品为多,约有20余卷。这些作品,记录了他们的事业成败,喜怒哀乐,行文或苍桑凝重,或朴实无华,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情真意切。后人读来,可以体味到他们成功之不易,创业之艰难。另外,还有不少文学青年的习作。编辑这类文稿,往往是学术观点的撞击。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手法,争来辩去,直至书成。书成之时,李风山先生和作者也在争辩中结成了朋友。

   医学类的书籍,是各地医学界的名人传记和名老中医的医案。采访传主的过程,是李凤山先生学习传主的医德、医术的过程,也是李凤山先生把传主的医术精华向后世留传的过程。

  诸多书稿的作者中,以老人为多,大约占了90%。这些老人宝贵的人生经历,深厚的文学修养、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对编辑图书的李凤山先生,都是极为珍贵的滋补。李风山先生在编辑图书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诸多老人的美好人生也因为李风山先生的工作而得以延续。

   在同辈人中,李凤山先生是幸运的。

   他从事创作,在创作中发掘人性的美好,数十年以一贯之,风格不变,追求不变。他是成功的作家。

   他治病救人,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学习,全身心地卫护生命的美好,数十年以一贯之,初衷不变,进取不变。他是成功的医生。

   他编书存史,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延续人生的美好,数十年以一贯之,热忱不变,抱负不变。他是成功的编辑。

   一个人的一生中能在一个方面取得成绩已经不易,能在几个方面同时取得成功,尤其困难,李凤山先生却做到了。他把追求美好作为终生的目标,他的人生便因为追求美好的过程而丰富,而多彩,而成果卓著。

  李凤山先生通讯地址:蚌埠市解放一路25号 福康中医工作室

  邮编:233000

  邮箱:lds770623@163.com

  电话:13956361935

一、追求美好

追求美好

  ——作家、医生 、编辑李凤山写真

  雨 田

  美好是一种境界,追求是一个过程。一个人如果能用他毕生的精力去追求一种美好的境界,那么,他的人生 (javascript:;)便一定会丰富多彩、成果卓著。

  蚌埠市政协委员、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蚌埠市作家协会 、蚌埠市临床专业委员会会长李风山先生便是一位集作家、医生、编辑与一身数十年如一日苦心追求美好境界的文化 (javascript:;)人。

  创作,发掘美好的过程

  李凤山先生从事写作,始于是1957年他的第一首题作《献给祖国》的二十行诗作在一家学生小报上发表,那年他11岁,在蚌埠市纬三路小学上四年级。此后的数十年中,他的诗歌 (javascript:;)、散文、小说 (javascript:;)、报告文学乃至歌曲、文学评论作品频频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迄今数已逾千。

  数量虽多,风格如一。李风山先生恪守一条信念,即创作是一种发掘美好的过程,把蕴藏于生活 (javascript:;)琐事中的美好,把掩埋在心底的人性的闪光点发掘出来,展示给人们,唤起人们广泛的共鸣,便是他不变的追求。

  “在无边的烟波里/我扯起一叶风帆/夜,是这样地寂寥/只有渔火和明月作伴。/许是明月误会了/把帆当成了云/把灯当成了星/把我认作她的伙伴。//整整半宿,紧紧地/跟随着我,对我/甜甜地笑,像是/有许多话要谈。//月亮,还记得,我的/乳名吧,妈妈曾经/千遍万遍呼唤……”这是一首写海的诗、写月的诗、写人生的诗。诗人对意境美的追求、对音韵美的追求,对人性美的追求,从诗中可见一斑。

  1983年春节,李凤山先生联合作曲家张恭友、马长贵以这首诗为主题创作了大型组歌《月是故乡明》,由蚌埠市政协组织了专场演出。对于这场创作辛苦、演出条件简陋、演出效果甚佳的海内外第一场归回题材的创作歌曲音乐会,社会反映十分热烈。北京音乐报》、《歌曲》杂志通讯、《乐坛》、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发了消息和部分歌曲作品。

  对于这场音乐会的成功,李凤山先生认为,两岸同胞分离日久,思念之,渴盼团圆之情,如封缸的陈酒,一经启封,必然香飘千里,陶醉万家。

  由于蚌埠市条件所限,作曲家们为当时当红的歌唱演员蒋家锵、于淑贞、李谷一、关牧村量身定作的歌曲未能请到这些演员演唱,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1990年,蚌埠人民广播电台举办过一场李凤山作品专场诗歌朗诵会。3个小时的时间里,台上的演员,台下的观众互动、共鸣,情感 (javascript:;)与掌声交融。那场诗歌朗诵会的盛况李凤山先生至今还记忆忧新。几十年来,海内外华语诗歌界经历了诸多的风风雨雨,读诗的人愈来愈少,写诗的人,出诗集的人愈来愈多,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追求美好,仓rj作美好初衷的诗人已寥寥无己。以数十首诗作,经受大庭广众之下朗诵的考验,并且引起听众强烈共鸣,在当今众多的诗人里,李凤山先生是可以引以为荣的。这场朗诵会的举办,对李风山先生而言,比出版几部诗集还要高兴。诗集出版后,读者了了,少得可怜的读者中,多数还是写诗的人,朗诵会的听众却是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人士。诗作能得到社会各界听众的认同,是对诗人最高的褒奖。在这次专场诗歌朗诵会成功之后的十

  多年里,蚌埠市各种不同的喜庆场合,像国庆晚会、七#8226;一纪念演出,五#8226;四、五#8226;一节演出,甚至广播电台,电视台招考播音员,只要有诗歌朗诵,朗诵者大多选用李风山先生朗诵会上的作品。

  一 为了满足诗歌朗诵爱好者的要求,李风山先生将发表这些作品的报刊复印了几百份。对于这种现象,李风山先生很是振奋,因为诗歌的精髓在生活当中,诗歌的生命在民众当中,只要生活中还蕴藏着激情,只要人民大众还喜欢诗歌,诗歌就还有希望。

  李凤山先生的散文创作,追求诗的意境,小说创作运用了诗的语言。李先生笔下写活了很多可敬可爱 (javascript:;)的普通人。无论是为农村老大娘治病的小护士,还是给关在“牛棚”里的走资派送药的小朋友 (javascript:;),都执着于维护人性的美好,甚至于被错划为右派的海归环保学家,为了祖国山河永远清新,也是数十年如一日去偷取水样,留下资料,给日后的治理水污染提供依据。

  李凤山先生自80年代初期以来已出版诗集2种、报告文学集和长篇报告文学各一种,近年来已经开始着手整理旧作,为自选集中的《诗选》、《散文选》、《散文诗体小说选》等,做了许多资料筛选、修订工作。但愿即将出版的这几卷《自选集)不是他的封笔之作。

  文学创作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李风山先生文学创作的功力,得益于幼年的积累。一次,他为一个中学的文学社团开讲座,讲了一段幼时的故事,令听讲的学生们感动不已。幼时,李先生家里很穷。上小学时,他在下午放学后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当时的游戏场,等书场散后捡拾地上的烟蒂、烟盒。烟蒂撕开取出烟丝,给父亲抽用,烟盒拆开摊平后订成本本用来抄写所读古人诗词中的佳句名篇,诸如“汴水流,泅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之类的诗句就是从那时起刻进他的脑海里的。小学毕业时,花花绿绿的烟纸盒笔记本他集了厚厚的几大本,古人诗词的名篇佳作,他也记下了厚厚的几大本。

  从医,卫护生命的美好

  今年3月12日的《蚌埠日报》淮河晨刊上发表了李风山先生一篇题为(难忘那位女大夫》的散文。短短几百字,毫无雕凿,叙述了自己由学文转而学医的过程。好在篇幅短小,全文照录如下:

  “这是一个温馨的标题。其实,我并未见识过这位女大夫,甚至不知道这位女大夫的姓名,但是,这位女大夫所做的一件极为平常的小事,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

  那是1965年暮春时节,我正念高三。因为父亲患病住在三院等待手术,我有近一个学年没有正常地去学校读书了。当时家里太穷,父亲住院手术是我求好心的户籍民警杨培举出面请当时的街道出具的证明(按年龄算杨先生已经退休多年,现今市面上可以看到他书写的牌匾)。第二天应当是父亲手术的日子,晚饭后,他告诉我想吃点水果,我揣着口袋里仅有的几分钱走遍了蚌埠市的大小街道。回来时,几分钱仍然原封不动的在我的衣袋里。夜已深,天已凉,我的心无比沉重。我知道父亲患的是胃癌,因为延误治疗,此刻已是晚期,手术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父亲辛劳一生,连吃一口水果的最后心愿都无法满足他,我这个做儿子的心痛如绞,无地自容。半夜时分,我回到父亲的病房里,父亲正靠在床上,手里捧着一个水果罐头(我看得十分清楚,是糖水苹果),正用小勺缓缓地往嘴里送,十分消瘦的脸上,透着满足。不是我没想到为父亲买一瓶水果罐头,只是几分钱实在办不成几角钱的大事。那时,实在是太穷了。父亲告诉我,给他买罐头的是一位女大夫,30来岁,很和气,让我赶快去谢谢人家。我赶忙跑到值班室。护士告诉我,今晚当班的都是男医生,听我讲述了女大夫的相貌,护土说,外科没有这样的女大夫,让我到其它科室去看看。因为第二天父亲要手术,其它科室等以后再去吧。

  美好是 手术后不久,父亲便过世了。在送走父亲的第二天,同班同学刁秀展给我送来了高考 (javascript:;)志愿书,当时在文学方面已经小有成就的我,却放弃了文学,毅然选择了医学专业。

  一晃40年过去了,身为医生、作家、编辑,我为近百名白衣大使立过传,为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的中医、西医整理、出版过数百万字的医案、论著。对于那位大我十多岁于无意间在我父亲面前代我尽了孝心的女大夫我却未能尽到一点心意。

  好心的老大姐,我向您致敬了。”

  学好医学知识,去卫护生命的美好,是李风山先生学医时的初衷,也是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的追求。

  肿瘤,曾经无情地夺去了他老父亲的生命,更为千千万万的家庭带来不幸。综合各类肿瘤患者罹病的规律,李凤山先生发现情志不畅是一个共有的因素,他在治疗肿瘤时,都是从解郁人手,再以温阳补气培元的方法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软坚散结的方法逐步去消除肿块。良性肿块的治疗效果,是满意的。肿块的大小、多少、硬度都是实实在在的检验标准。恶性肿瘤,虽不能一举攻克,但是一些无法耐受手术和放疗、化疗的中晚期患者,通过治疗体质也可以得到改善,生命质量也可以得到提高。

  癫痫、多动症是令很多家长头痛的儿童多发病,李风山先生的儿子小时候就患有癫痫。在带着孩子去北京、上海、青岛、济南等地求医后,孩子的病症虽有好转却不能根治。李风山先生在剖析各地专家治病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健脑与息风并重,以中药缓慢却持久地息风,以西药辅助健脑的法则去治疗癫痫,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不仅治愈了孩子的顽疾,还让不少与孩子病症相似的儿童恢复了童年的欢乐。现在,李先生的儿子已届而立,早已娶妻生子,子承父业,在云南骨伤专科学校学医,相信他一定能成为合格的医生。治疗儿童的多动症与治疗癫痫同理。中医有因风而动,风息动止之说。癫痫患者之动,因风之力度不同,有大发作、小发 作、一过性神智障碍之别,而多动症的患儿之动因风之力甚微,以致于脑电图上看不到异常。治疗上,癫痫病七分息风,三分健脑:多动症七分健脑,三分息风。徐徐图之,皆可见效。

  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是生育期妇女的多发病。有资料显示,其发病率甚至高达20%,且发生癌变的机率要高出正常人群5倍。李风山先生根据生育期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这一普遍现象,提出了治疗本病的减压、调整、外治三联疗法。所谓减压是让患者以呼喊、长歌等方式,抒缓因工作、生活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调整为以温刚理气软坚之中药调整机体的内环境;外治法是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的方法以细辛、吴萸、冰片、白芷等气味辛重之药物研末,调以陈醋为饼,敷于神阙、乳根诸穴,以收活血化瘀、理气散结之功。三法并用,多有良效。李凤山先生还以此法治疗老年男性的前列腺增生,在加大温阳药物剂量的同时,辅之以通淋化湿的药物,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于优裕的生活条件加上紧张的工作节奏造成机体代谢紊乱,近些年来,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直线飚升。本病最为明显的特点是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于一身,令患者烦恼,令医者头痛。三高中的两高(高血压、高血糖)在西医界已有需终生服药的共识,降低血脂同样是十分棘手的事情,患者医者每每顾此失彼。多种西药共服,其治疗结果能否满意尚未可知,各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却已经十分明显,最低限度是造成了患者机体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加重了头晕、心悸、失眠、盗汗等诸多症状。李风山以为本病是一种标实本虚的症候群。高血压是由于肾水不济引起虚火上炎所致,高血糖、高血脂则是因阳气不振以致积蕴生热。以实则泄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进行综合调理,不仅可以使“三高”迅速恢复正常,而且可以打破终身服药的神话。李凤山先生常用以下两种方法治疗本病,多有满意疗效。其一为内治法。药用:人参10克、石膏:30克、知母10克、花粉20克、鸡内金20克、杜仲15克、菊花10 克、丹参20克、山楂15克、山药20克、苍术lo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生甘草6克。补泻并举,标本兼治,每日一剂,15日为一疗程,一般情况下一个疗程可使三高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围。此后,可将上药研碎制成胶囊口服,以期巩固疗效。其二为外治法。此法以细辛、白芷、大黄等研碎,以食醋调匀制成饼块状,贴敷于双足涌泉穴、神阙穴、大椎穴。每天更换一次,10天为一疗程。此法可引火归元,辅助“三高”迅速下降,以致正常。各项指标正常后,以此药帖外敷可作巩同疗效之常规方法,与口服胶囊辅佐,疗效将更为满意。

  数十年的医疗实践 (javascript:;)中,李风山认识到祖国医学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深入发掘,都会受益终生。单单内病外治之法,李凤山根据寒则热之,热则凉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理念,制备了多种药帖,用于贴脐、贴足、贴身上相关穴位治疗高血压、胃病、肾病、肝病、乳腺病、子宫病、鼻炎、口腔炎都有满意疗效,常常一贴即灵。

  李风山先生从医,重在学习。读书时,重在学习理论;从医后,重在总结经验;在为众多医务界名人立传、为名老中医整理医史医案时,重在总结,取其精华。李凤山先生以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幻的动态之中,保持或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是治病健身的唯一秘诀。几十年来,他用温中散瘀法治疗慢性胃炎、祛湿舒肝软坚法治疗慢性肝炎、益肾渗湿补气法治疗慢性肾炎、培土燥湿法治疗慢性肠炎都取得可喜的效果,理法方药的根源便在于此。

  有李凤山先生这样以卫护生命美好为己任的千千万万个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一定会更加美好。

  出版,延续美好的人生

  从80年代初期从事文史工作,20多年来,经李凤山先生之手,共编辑出版了各种图书百余卷。按每卷20万字算,达1600万字,在地市出版单位,已经小具规模。

  出版物中,有史学、文学、医学类之分。

  史学类为老同志们撰写的回忆录、各界老人撰写的有关地方旧闻的文稿以及一些单位的史志文稿,所纪录的是历史 (javascript:;)长河中一个一个断面的真实,而历史的真实,则是一代人向下一代人转达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最具价值的教科书。古人有以史为鉴之说,这些史料书籍就是让后人认识历史的一面面镜子。

  文学类的书籍,是各界人士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文稿。其中,以老同志们几十年里创作的诗词作品为多,约有20余卷。这些作品,记录了他们的事业成败,喜怒哀乐,行文或苍桑凝重,或朴实无华,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情真意切。后人读来,可以体味到他们成功之不易,创业之艰难。另外,还有不少文学青年的习作。编辑这类文稿,往往是学术观点的撞击。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手法,争来辩去,直至书成。书成之时,李风山先生和作者也在争辩中结成了朋友。

  医学类的书籍,是各地医学界的名人传记和名老中医的医案。采访传主的过程,是李凤山先生学习传主的医德、医术的过程,也是李凤山先生把传主的医术精华向后世留传的过程。

  诸多书稿的作者中,以老人为多,大约占了90%。这些老人宝贵的人生经历,深厚的文学修养、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对编辑图书的李凤山先生,都是极为珍贵的滋补。李风山先生在编辑图书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诸多老人的美好人生也因为李风山先生的工作而得以延续。

  在同辈人中,李凤山先生是幸运的。

  他从事创作,在创作中发掘人性的美好,数十年以一贯之,风格不变,追求不变。他是成功的作家。

  他治病救人,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学习,全身心地卫护生命的美好,数十年以一贯之,初衷不变,进取不变。他是成功的医生。

  他编书存史,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延续人生的美好,数十年以一贯之,热忱不变,抱负不变。他是成功的编辑。

  一个人的一生中能在一个方面取得成绩已经不易,能在几个方面同时取得成功,尤其困难,李凤山先生却做到了。他把追求美好作为终生的目标,他的人生便因为追求美好的过程而丰富,而多彩,而成果卓著。

二、新闻联播的魅力(原创爆笑,持续更新中)

  CCAV新闻联播至1978年1月1日启播以来,30年如一日,迅速成为全球乃至全宇宙观众最多、收视率最高、口碑最好的电视节目。这就像国人始终认为姚明是全球第一乃至全宇宙第一中锋一样,至于外国人信不信,我们反正信了。

  为了进一步扩大新闻联播的影响,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新闻联播栏目组精心选择了几位30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每天定时收看新闻联播的最忠实观众进行了采访,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观众1。

  记者:大姐,感谢你30年来对新闻联播的关心和支持。

  观众1:哎呀,小姑娘,这也忒没礼貌了吧,我都快80岁了,可以当你奶奶了,怎么还叫俺大姐。

  记者:哦,对不起,可你看起来只有40几岁啊,皮肤红润的让我都羡慕,有什么美容秘诀吗?

  观众1:哎呀,我们农村人哪有钱美容啊,这可是新闻联播的功劳。

  记者:新闻联播?它难道也能美容?

  观众1:哎呀,当然有了,我看了30年新闻联播,都忘记怎么笑了。由于面部肌肉30年不运动,所以我就好像年轻了30岁。新闻联播就是好啊。

  记者:谢谢你,奶奶,回去我一定给台长反映,将新闻联播包装成化妆品推广。

  二、观众2

  记者:大爷,看起来精神不错啊,今年70,明年69,越活越年轻啊。

  观众2:是啊,你看我现在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痛了。(说完拿起毽子踢了起来,然后拿了个大顶)

  记者:哎呀呀,吓死我了,小心别摔着。大爷,一直是这样吗?

  观众2:不瞒你说,我曾经忧郁,也曾经彷徨,好几次想过自杀。

  记者:这太可怕了,那后来是到第几人民医院看好的?

  观众2:开玩笑,我们农村人哪有钱看病阿,有病了都硬扛着。说起来,还是新闻联播救了我的命啊。

  记者:新闻联播能治病吗?

  观众2:当然了,我看比华佗还管用。看了30年新闻联播,我没有发现一件不愉快的事,领导很英明,经济很发达,社会很和谐。现在一听新闻联播开始的音乐,我就高兴的拿大顶。

  记者:太神奇了,太神奇了。大爷,还有其他需要表达的吗?

  观众2:我想借这个机会呼吁一下全国人民。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对未来迷茫时,当你对生活失去信心时,当你感觉你快坚持不住时,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你只要每天晚上7点锁定《新闻联播》,三集一疗程!保证你腰也不酸,腿也不痛。不知道这算不算做广告阿?

  记者:当然不算了,加上哈药六厂污染就算了。大爷,非常感谢。

  三、观众3。

  记者:老爷爷,你好,吃过饭了吗?

  观众3:我刚上完厕所。

  记者:老爷爷,我是CCAV的记者,你今年多大岁数了?

  观众3:花姑娘的有,眯细,眯细。

  记者一脸郁闷,这时候旁边一个村民提醒说,观众3已经得老年痴呆快30年了,智商基本上相当于1岁小孩的水平。

  记者:哦,老爷爷,新闻联播。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记者模仿新闻联播开始的声音)

  观众3马上神智清醒了:新闻联播到了,都30年了。

  记者:老爷爷,看了30年的新闻联播有什么遗憾没有啊?

  观众3翻了一下白眼:有,有,有……

  记者:有什么啊?

  观众3:新闻联播,都30年了,我看了开头,愣是没看到结尾。这个电视剧也太长了吧。

  四、观众4。

  记者:大娘,听说30年来,新闻联播就一天没有看。

  观众4:一点不假,不过那不是我的错。那一天是东南亚海啸,新闻联播就没有演。

  记者:非常感谢,你是我们最忠实的观众,没有之一。看了10000多次新闻联播,没有什么感触吗?

  观众4:光想哭。

  记者:新闻联播是多和谐的节目阿,怎么想哭?

  观众4:我知道很和谐,但那是国内。你看看国外,今天弹劾总统,明天总理下台,不是闹饥饿,就是在动乱,就连美帝国主义政府都要关门。多少人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阿?(说完掩面大哭)

  记者:别哭了,大娘,我们会解救他们的。

  观众4:那就谢谢你们了,谢谢新闻联播,如果不是这把年纪,我明天就去解救他们,太可怜哎……

  (未完待续)

三、西塘女人

和谐的家庭,要靠和谐的女人来支撑。昔日如此,今天也如此。

  “倪、蒋、朱、卜、陆,未穷先吃粥”。

  这是流传在西塘镇上的一句民谚,上句为镇上的大姓,下句为他们的节俭态度。这五大望族在镇上也是算富家了,而他们的治家理念还是富日子当穷日子过。深究其原因,恐怕与西塘人的文化人格有关系,更与当家的人有关系。

  “男主外,女主内”,是西塘人家的生活常规,在那些节俭的家庭里,都有刻苦耐劳的女人操持着。她们要为男主人的经商、做工做好一切的后勤工作,从生活起居到外出活动,还要妥贴地安排家里的老小和亲戚来往,安排好每天的开门七件事。由于家庭财产积累的缓慢,迫使西塘女人在自己身上的消费降低到最低限度,在深深的庭院里总是起早摸黑地操劳,忘却了她们是爱美的女人。她们在出嫁前就了解了夫家的情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或许前门进时穿着嫁衣的新娘子,到了屋后就脱去嫁衣操持起家务来,新婚的妩媚是女人的一生回忆,然而在西塘女人身上却是那么平淡,一逝而过。从此,岁月会从她们的脸上渐渐磨去做姑娘时的光彩。

  如今小镇上的这些望族后裔们可能已不为人们所瞩目,然而西塘的女人依然惯性地沿习传统,从跳牛皮筋的女童一直到白发如茧丝的老妪,她们一生都为着一个“家”。那末一般人家是如此,那些名人的妻子或母亲呢?

  从西塘的小街巷里走出去的剧作家顾锡东的妻子80岁了,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出嫁以后到现在一直为家庭妇女,没有工作。她有5个子女,一直是一边照顾男人一边扶养子女。顾锡东一生写下60多个越剧、影视剧本,家里的事什么都不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还常常开夜工写作,在他没有入睡前,妻子根本不能闭眼。顾锡东有在床上写作的习惯,有时把电灯拉到帐子里,为了让妻子先入睡,用张硬纸做个灯罩遮光,但妻子依然不放心,还生怕他抽烟不慎把帐子烧掉,有时还得起来为他做夜宵。由于子女多,经济困难负担重,她又必然省吃俭用,掰着钱过日子。文革时,几个子女都下乡,他们去了农村,而她常为他们担心,可以说天天在心头牵挂。

  从西塘出去的著名的教育家,后来成为上海市政协副 赵宪初先生的夫人也同样。我曾两次去他们家采访,一生操持家庭不工作的她也是默默无声地扶养子女,照顾丈夫,他们把自己的六个子女和十多个孙辈孩子全部培养到大学毕业。她说,西塘人就是这样,子女出山了还要照顾孙子辈,一直到老。家里穷了,但男人和孩子们可以在社会上做大事,至于自己么,这一世平平淡淡也心安了。

  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末,驰名中国文坛的四位东吴女作家之一的汤雪华也是西塘人。汤雪华生于西塘,据她自己的回忆,家住在一座高石桥旁边,附近有家糟坊。她五岁时父母得肺痨病双亡,同十一岁的姐姐寄养在叔婶家,靠父母传下来的两个街店面租费过日,非常艰难,连饭都吃不饱。糟坊师父看她们姐妹可怜,曾把做酒的饭团暗中塞给她们充饥。汤雪华后来被送给松江一位牧师做养女,她人很瘦小,但在她身上蕴藏着那种西塘女人不寻常的吃苦耐劳精神,刻苦好学,在中学时代就开始写作,给上海的杂志投稿,渐渐成为著名的才女。在生活上和写作上曾都得到当时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胡山源的帮助,还介绍了一位中共地下党员籍云龙和她结了婚。然而好景不长,解放后丈夫突然被捕,说是党内的“托派”,后来死在监狱中。汤雪华停止了写作,负辱忍重当了工人,把儿子扶养大。文革时儿子插队落户到江西,她退休后一度时间也去了江西。儿子返城后定居苏州,直到1993年去世。去世前她曾几次想回故乡西塘来看看,然而怕勾起以往的伤心事,终于没有来成。

  不说前两位西塘女人缺少文化,但像汤雪华这样有才华的女子,也逃不出奔波劳碌的命运。由此可见,西塘女人的传统人格烙印之深!

  今年初夏西塘特热,孩子们贪凉往往会患病。一天我在护国随粮王庙看到一位母亲让她的孩子穿一件红衣服,孩子不愿意,哭了。这是一个小男孩,大约五、六岁,母亲就抱着他,在殿前大香炉前绕圈子,并让孩子用手去拨炉上的小铜铃。她边走边叨念着,让庙里的七老爷护佑孩子早日康复。孩子还是哭闹,母亲就让他坐到墙边的条石上,去买了饮料让孩子喝。孩子不哭了,喝着饮料,这位母亲的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孩子,她还用一块毛巾为孩子打扇,自己的额头和发际间沁出了颗颗汗珠……

  这,就是西塘女人。

  人说西塘出美女,以前有传说中勤劳善良的田螺姑娘,忠于爱情的“五姑娘”等等。然而出自西塘的真正著名美女演员、大美人还真的找不到!那末人们对西塘女人的美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使我想起了一个舞蹈《美丽的大脚》,它歌颂了山里女人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或许,西塘女人也很相似。

  今天的古镇有一句话:“小桥、流水、老人家”。西塘人长寿者多,在街巷里到处可见无事散步,或集聚在胥塘桥上闲坐,或在小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可是这些人都是老头,几乎没有老太婆的!那末她们到哪里去了呢?除了继续操持家务外,你在街头可以看到×大妈熏青豆、×嫂大头菜、×大娘立夏塌饼的牌子。原来,西塘女人真是闲不住,她们乘着旅游开放时机,为游客送上当地的土特产,也让外来的各方人士尝到西塘女人巧手的美味。

  只有平民化的西塘才有如此平民化的西塘女人,她们不但是各个家庭的支柱,而且,今日的西塘女人还用她们治家的种种传统长处和手段,把西塘的平民文化传播开来!

  此篇援引韩金梅老师的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6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