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综合咨询

综合咨询

如何评价韩愈?

erjian2022-11-01 08:30:05综合咨询92来源:巴马长寿网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内郡河阳县(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曾两任吏部侍郎,故世称韩吏部。逝后谥号“文”,故世称韩文公,他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散文作家。

韩愈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有着浓厚儒学和文学传统的中小地主家庭,祖、父辈均为清正廉洁的中下级官吏。父亲韩仲卿,曾任武昌令,极有政绩;长兄韩会,既是政治的热衷者,又是文学的爱好者。韩愈三岁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人。韩愈刻苦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新唐书·韩愈传》)贞元八年中进士,又连续三次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但是均名落孙山。他先后出任汴州观察推官、徐州节度推官、国子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因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忤权贵而被贬为阳山(今广东连县) 令。后又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博士、都官员外郎、职方员外郎、中书舍人知制诰等职。元和十二年,任行军司马,随裴度讨淮西藩镇吴元济,因战功而升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因上《论佛骨表》反宪宗佞佛,几乎被杀,经众人营救而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又任袁州刺史、国子监祭酒等职。穆宗长庆元年(821年)转为兵部侍郎。长庆二年,又以朝廷特使身份赴镇州(今河北正定),宣抚叛乱的藩镇王庭湊,不辱使命而归,颇受穆宗青睐,转任吏部侍郎。后又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职,长庆四年,以病辞官,不久病逝。

韩愈一生热衷于从政为官,力图改变当时“有君无臣”的政局。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又杂取各家,怀“忧天下之心”,积极干预时政,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坚决排斥佛教、老庄学说,力主广开才路、选拔忧国忘家的骨鲠之臣,他关心百姓疾苦,指斥时弊,为唐王朝的中兴建言献策。韩愈特立独行,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干别人不敢干的事,并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韩愈一生积极从政,又毕生致力于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在韩愈面前,摆着两份散文遗产:一是秦汉式的古文,二是六朝以来的骈文。韩愈毫不犹豫地继承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坚决反对骈文。他是杰出的文学活动家,为古文运动组织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顶住重重压力和阻力,领导古文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他是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不但提出了“古文”这一文体概念,而且为古文运动提出了一整套理论,诸如文以明道,文从字顺,词必己出,气盛言宜,不平则鸣,以及文体、文风方面的一系列主张,为整个古文运动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并奠定了此后散文发展的理论基础。他一生勤于著述,写下了堪称典范的新体古文,为后人留下的三百多篇文章及《顺宗实录》等著述。他首先致力于文体的改革,把以散体古文取代骈文作为文体改革的根本目标。韩愈之前的散文家没有一个人像韩愈这样文兼众体:碑志、祭文、书启、赠序、杂著杂议、疏奏表状、传记、辞赋、小说、寓言,应有尽有,成为各种文体集大成的作家。

韩愈的文章不仅众体兼备,众体兼擅,更可贵的是他对各种文体都敢于不拘成规,大胆突破传统写法,独辟蹊径。他的政论文很少长篇大论,多为杂著杂议,形式灵活,切于实用不仅内容丰富,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而且体裁多种,不拘一格,手法多样,熔理论性、形象性和抒情性于一炉,更富文学色彩。其碑志文一变前人“铺排郡望、藻饰官阶”的旧套,克服了虚假及千人一面的程式化弊端,做到篇篇不同,一人一副面孔,成为后世碑志文之楷模。他的赠人序,也突破了前人寒暄客套的旧习,极大地开拓了这一古老文体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意到笔随,极尽文章变化之能事,被后人称为“绝技”。此外,其书信、记、传及各体文章均有大胆的开拓和创新,故明人茅坤在《八大家文钞总序》中说:“其所著书、论、序、记、碑铭、颂、辨诸什,故多所独开门户”。

韩愈其文气盛情真,深于立意,巧于构思,长于描绘,工于造语,穷情尽变,形成了闳中肆外的总体风格,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实用性和文学性。韩愈的新体古文,不同于先秦盛汉之文,也不同于六朝的骈体文。从总的倾向上看,韩文表现出了一种“著述”和“篇什”合流、各种文体互相融合的风格,使各种文体都向实用方向发展,增强其应用文功能。韩愈的散文实现了文体大解放,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韩愈主盟中唐文坛,奠定为一代文宗,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做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后人仰之为“泰山北斗”,誉之为“时帅”“文章盟主”。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并称杜诗韩文为“集大成者”。欧阳修称其文“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今天,更有人尊之为“文圣”。

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成就最高的散文大家,他的文学理论、文学活动、典范作品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至今仍然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文学财富。他的作品,是典型的既集前人之大成,又给予后世无穷的影响,无论是为人为文,韩愈都是后世学习的榜样。

一、白居易一生跌宕起伏,该如何评价他的一生?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称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4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白居易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著诗词文章3800多篇,数量居唐代诗人之首。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他的诗歌充分反映了民间疾苦,妇孺能诵,被誉为“人民诗人。”

白居易不仅诗文盖世,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官场命运跌宕起伏,屡遭打击,但他不畏权势,敢于谏言献策,在任期内建树颇丰。他任杭州刺史时,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他任苏州刺史时,开凿了一条长七里的山塘河,在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公元844年,73岁赋闲的白居易自己出钱开挖洛阳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9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