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理论探究

理论探究

大海难隔故土情

erjian2022-09-23 10:10:48理论探究76来源:巴马长寿网

  《乡缘》2003年二期 封面人物故事

  大海难隔故土情

  ——泰国侨领张其璠的乡根情怀

  文/本刊记者张海燕 胡晓秋 特约记者潘先敏 图/海燕 谢南健

   半个世纪前,一位海南琼山17岁的青年,乘一艘小木船闯荡南洋,从此漂泊异国他邦五十余年,历尽艰辛终成大业;不久前,这位己成古稀的老人,千里迢迢回归故里,察看其捐资建设家乡生态文明村的情况。记者闻讯后,专程采访了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老华侨,并随他返乡,耳闻目睹了他的乡根情怀……

   一封家书 道不尽海外游子万里牵挂

  2002年12月26日,天正下着连绵细雨,一辆黑色的小轿车悄然停在了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三江农场大尼山村,车上走下一位精神矍烁、身材瘦小的老人。一时间,村里人一传十,十传百,“哥璠回来了!”

  他就是曾任泰国海南会馆副理事长、现任泰国海南张氏宗亲会理事长、泰国隆光巴格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其璠先生。“哥璠”是海南当地人对男性亲切及尊敬的称呼,取名字最后一个字,在前头加一个“哥”字。“哥璠”此次是携夫人回乡察看他们捐资建设的大尼山村生态文明村情况的。

  2001年,侨居在泰国的张其璠先生听说海南省正在大搞生态文明村建设,更萌发了要给自己的家乡建设生态文明村的想法,于是提笔给当时的海南省委书记白克明写了 ,信中高度赞扬了海南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做法,并表达了自己愿为海南建设生态文明村出份心力。这“家书”引起了白克明书记的高度重视,立刻在信上做了批示,并转给了当时的琼山市政府,随后在《海南日报》刊登了来信内容,还专门写了评论,盛赞了张先生的拳拳赤子之心。

  张其璠先生在信中写到:

  我是一位旅居泰国的老华侨。50多年来,我虽然旅居于异国他乡,但我时时惦念着祖国的建设与发展。

  2001年9月,我率领泰国海南会馆代表团参观访问了琼山市。在此期间,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参观了省级生态文明村———琼山市三江镇大湖村。看到大湖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我意识到海南省委、省政府在抓好城市建设的同时,下一步可能要着手抓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果然不出所料,近日有一位好友来泰见面,告知说省委于2001年底在文昌市召开了全省生态文明村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

  我到过不少发达国家旅游观光,总觉得他们的城市与农村没有太大的差别。可是海南的农村,由于受传统的不良陋习影响,仍存在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在我的家乡,全村既没有一个厕所,又没有一间浴室。村民们如厕时只好到树林山丛之中“打游击”,村民们洗澡时,有时在自家房中应付着洗,有的男人则在水井旁边露天冲凉,既不雅观,也不卫生。此外,村民们所养生猪,全部自由“放养”。满村到处都是猪之粪便。对此不良之陋习,我们华侨非常厌恶。我每次回家探亲,最怕的就是如厕和洗澡。我曾多次向乡亲们提出集资改造村庄,改变不良陋习,提倡讲文明、讲卫生。但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所以我的提议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近日欣闻三江农场为贯彻省委的会议精神,决定将我的家乡———大尼山村作为三江农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示范点,我非常高兴,我一万个赞成。并愿意以我个人的名义捐助人民币20万元,用于大尼山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今后,我将继续动员诸多的海南华侨回乡支持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工作。

  张先生的“家书”在《海南日报》刊登后,泰国6家媒体也对此事做了报道,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2002年6月28日,张其璠先生再次回到海南,当场向琼山捐赠20万元人民币,专门用于家乡三江镇大尼山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并亲自参与设计规划,令家乡父老乡亲格外亲切与感动。如今,刚过半年,张先生携夫人又一次返乡,亲自察看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情况。

  张先生对记者说:他到过世界上许多国家,看到城市和乡下差不多,但海南的城市和乡村差别很大。虽然他对故乡一腔热情,但每每回乡,上厕所和洗澡仍然是头痛问题,儿孙们更是视回乡为畏途。张先生说:“我很想培养儿孙们的乡根情怀,多带他们回家乡看一看,然而,当他们看到四周的环境时,都打消了回家乡的念头。要做到让他们喜欢回来,首先要改变周围的环境。我想在文明村建好后,还准备在乡下盖间泰式的房子,让子孙回来有房子住。我想让儿孙们回来学些中文,将来能用中文和这里的人交流,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自己的历史源头从哪里来。不能‘黑瓜不认种!’连自己的祖宗在哪里都不知道。我是第二代华人,他们是第三代,如果再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就真的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从哪来的。”

  鸟语花香、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古朴民宅……这就是张先生对家乡文明村的规划及设想。将村里的房宅用水泥或石子路连接起来,房前房后种上花草,修起公厕,让世居乡村的农民也能过上环境优雅的生活。这便是一个漂零域外半个多世纪的老华侨的乡根情怀。

  其实张先生捐资修建生态文明村的最大愿望,就是让乡亲们雨天不用再踩在泥泞里。也许是童年的生活印象在脑海里记忆犹新,大尼村山的红泥土,遇到下雨,原本结实的泥路变成了稀泥,一脚踩下去,粘得鞋子都拨不出来。如今,张先生返乡,一条环村的水泥便道已建成,世代与红泥土打交道的乡亲们,即将有自己的水泥马路了,张先生看到过往的乡亲从此兴高采烈地走在水泥便道上,笑逐颜开 。

  我们随张先生走到村口,抬头望着已落成的“大尼山生态文明村”的高大门牌上的两句楹联:“家家富裕人人文明正气,户户如意村村文明礼貌新风”,张先生说写得好。其实这正是发自张其璠心中的愿望。张先生对陪同他的各级领导说:年后,他将组一个100多人的团从泰国回乡,来到大尼山村举行门牌落成剪彩仪式,让泰国的海南乡亲们到大尼山村参观、游览,对生态文明村建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也让他们回来建设在海南家乡。言谈举止中无不透露出一个海外游子的悠悠赤子情。

  张其璠先生和夫人王春华在闻讯赶来的乡亲们簇拥下,行走到大尼山村各个角落,不时地与老少乡亲们用乡音打招呼。去国五十载,乡音终未改。张先生在浓浓的乡音的环绕中,来到了村里的冼夫人庙。这座由张先生带头捐款,海内外共乡亲同捐资建成的庙宇,是海内外乡亲共团聚祖的地方。我们随张先生到达时,里面聚集了很多乡亲,天气虽然有些寒冷,还下着细雨,但许多乡亲从四面八方闻讯而至,“这不是泰国回来的哥璠吗?”人群时刻爆发出惊奇的呼声,周围的人都争着热情地与他握手,与他寒喧问暖。乡亲们为有家乡出了张先生如此有名望的大老板而骄傲。张先生在如此热烈地乡情的怀抱中泣嚅应酬,并和夫人一起,在众乡亲簇拥下,点燃了一柱香,跪在祖宗的神灵牌位下,共同祭拜列祖列宗,行中华之礼仪,表后辈之孝德。

  细雨蒙蒙道不尽海外游子的乡根情怀;香烟袅袅,细数着同根同源的血脉乡缘……

  生计所迫 穷少年闯荡南洋终成大业

  泰国侨领张其璠的童年是在贫困中长大的。

  张先生的祖上是在明中叶,从福建“驾舟而楫”迁徒到海南来的。从世祖至张先生己21代了。张先生祖上是否出过名臣高官现无从考就,迁居在琼山三江大尼山村的张氏,传到张其璠的爷爷这一辈,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户。

  张其璠的爷爷张馥书,有五个哥哥。轮到分家时,张家己没有了田产,张馥书只好租田安家立业。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兵荒马乱,满清朝庭及及可危。张馥书生有四个儿子,一家人在荒乱的年代里,日子过得艰难,张家只好女人种田,男人出外烧石灰糊口。

  张其璠的父亲张裕忠排行老二。据记者在大尼山村采访张其璠的堂弟现年61岁的张其河说:其璠的父亲年轻时聪明能干,在外乡帮人烧石灰度日,为躲国民党抓壮丁,不得己带着三弟随同村一好友,搭大蓬船下的南洋,那一年才二十岁。走时,其璠才不足十岁,还有一个小四岁的弟弟,在母亲的养育下,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父亲在其璠童年的记忆中渐渐模糊了,直到他17岁那年,步父亲的脚步下到南洋到泰国与父亲相见;而母亲在艰辛的岁月中把他们兄弟俩拉扯大,费尽了心血。其璠对母亲的眷恋和感恩一直相佐他一生。

  记者采访现仍然健在的张其璠的己90多岁的三婶时,老人家说:小璠子从小孝顺母亲及老人。无论是他小时候在村里时,还是到泰国发达后,都对村里的老人很好。

  他母亲只供了他读完私塾,因穷辍学,小不点大时就帮母亲种田、打柴、放牛。

  张其璠早年漂泊出国,留其弟与母亲生活在海南,几十年后返乡时,母己仙逝,张其璠在杂草中寻得母墓,重新修善,并把感激母恩化成对故土的回报,1974年接走唯一的胞弟去泰国后,几乎每年都要回乡,为故乡的公益事业做善事。如今阿婆居住的新房就是张其璠特意盖的。

  张其璠从小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聪颖。阿婆说:他担米上云龙去卖,总是先将米搁在一边,先上市场问清行价后才担进。有些人的米卖了一上午都没卖掉,而他不仅卖得快,而且还能卖出个好价钱。张其璠从小练就出的机灵,也许对他日后闯南洋成大业起了一定作用。

  张其璠的父亲张裕忠带着三弟张裕信来到泰国,先是帮老乡打工,后有些积蓄便自己开了个小咖啡店,日子过得依然艰难。张其璠的父亲像无数老华侨一样,梦想在异国他乡发达后荣归故里,衣绵还乡,但终未如愿,而客逝他乡。

  1947年的某一天,一艘蓬船离开了海南,向茫茫的大海驶去。一位少年伫立船头,回首凝望着故乡,热泪盈眶。就要离开故乡了,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离开自己的母亲,从此漂零异乡,张其璠心中不由感慨万千。当年父亲也是随着这航道踏上异国土地的,如今,他又是随叔父沿着当年父亲走过的路,下南洋投奔父亲。

  张其璠先生面对记者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往事,仍然心中感慨万千。他说: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在家乡渡过的童年岁月少年家贫,无钱上学;适逢二战爆发,日本侵略海南岛,亲眼目睹了日本人的残暴。

  提起日本兵,张先生怒气难平。日本兵不但进村烧杀抢劫,还逼着孩子爬上树摘椰子给他们吃,否则就要杀人。张其璠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已虽是孩子,还是逃不过被抓去修公路的命运;有一天,在工地上,他正端着一碗稀饭准备吃,一个日本兵看他不顺眼,一枪托打过来,稀饭倒在地上,张其璠空着肚子干了一天的活。

  张其璠说,最令他难忘的人是毛泽东、冯白驹。他说,他们领导的共产党很会打日本鬼子。有一次,来了10辆日本军车,一下子就被共产党埋的地雷炸掉了5辆,共产党夺过日本鬼子的机关枪,把鬼子全消灭在车上。后来日本鬼子对周围的村庄进行疯狂报复,杀死了许多人,血流成河,三江镇处于腥风血雨中。

  “现在没有这些事了,中国强大了,没有人敢来欺负我们了”,张其璠先生欢欣鼓舞地说。五十多年在异国他乡的颠沛流离,从一个少年成长为阅历丰富的老人,张其璠经历了太多的分分离离、磨难痛苦,也使他的人生充满着传奇故事。张先生说,他本想“去璠”赚些钱回家乡成家立业,不曾想却在异国落地生根。

  刚到泰国时,他在父亲的小咖啡店里帮忙,从早忙到晚,累死累活,每天才赚几十泰铢。少年的张其璠看到开咖啡实在没有前途,于是离开父亲到外面闯荡打工。先去做了两年车床,工厂关门失业后,又到了一家家俱行,在那里做了八个月,只管吃饭,不发工钱。张其璠虽没读过多少书,但由于聪敏机灵,很快便掌握了做家俱的技艺。两年后,张其璠创建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但是,业务的经营并非自己原来所想的那么简单,刚开始经营时,主要业务是制作板凳,雇了4名工人,向泰国政府租了一块地做厂房,然而运气不佳,才做了二、三年,政府做药房征用厂地,只好关门了。

  家俱厂关门后,张其璠用自己的积蓄加上向朋友借的钱,用共一万泰铢买了一部货车。除了搞运输外,他还转卖三夹板给家私店。为了节省开支,自己都是开车,自己领货,自己装卸。从一部货车起家,31岁那年,遇到了意中人海南籍的陈秀英,并结婚生子。婚后,他与别人合股开了一间公司——隆光木业公司,雇了20多位工人,专营三夹板生意。开张第一年,赚了290万泰铢,第二年赚了300万铢。张其璠意识到,自己大展宏图的时机到了,于是他便退股,建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泰国隆光巴格工业有限公司,销售巴格地板。这个时期的张其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意经验,且头脑灵活,人缘好,讲信用,不但拥有基本的客户,还得到不少大客户的垂青,从此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所经营的地板,大部分出口到国外,如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香港等。偶后,张其璠又开了一家新公司,名字叫做大洋橡胶木材公司。

  说到如何从一部货车起家,再成为现代化大企业的老板,张其璠先生说:“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基本客户和大主顾,因为我们的业务靠他们支持;其次是要诚实,说话要算数;第三是不要小气;最后一点是如果哪一天自己发达了不要忘乎所以,否则将遭人嫌恶。”这是张先生的成功秘诀,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张先生说,王春华女士是他夫人去世后娶的太太,她慈眉善目,举止温文尔雅,端庄大方。她受过高等教育,不仅精通中英泰三种语言,还精通业务,是他在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她嫁给张其璠时,前妻留下5个孩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3岁,正是她和张先生一起手把手把孩子们拉扯大。如今,7个孩子中有5个已经大学毕业,取得了英国、美国等国的硕士、学士学位,还有两个最小的孩子在读大学。张其璠自豪地说,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功就是和太太把孩子培养成才。如今7个孩子都会讲一点海南话,有一个孩子正在学中文。由于张先生教子有方,曾于1993年荣获泰国国王赐予的“模范父亲”称号。

  频回故里 老华侨倾情公益回报乡亲

  自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回故乡后,现在一年回几次张其璠先生已记不清了,少则二、三次,多时每年则达六、七次。每年清明节,都能看到张其璠千里迢迢回家乡扫墓的清景。有时他带全家回来,有时和夫人回来,有时一个人回来。张先生仍记得,他第一次和妻子回乡,带着七、八个大包裹,乘飞机经过曼谷——澳门——广州——海口,花了两天时间才到达海口,当时海口最好的酒店就是华侨宾馆。海南当时的落后超乎他的想象,但海南建省后的发展迅速也在他意料之外。

  张其璠在泰国就以慷慨大度受到泰国华人社会与琼属乡亲的尊敬与爱戴。1991年为迎接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的召开,张其璠捐了100万铢修建泰国海南会馆大礼堂;1995年中国华南一带遭受水灾,他捐100万铢;他还捐给泰国合艾慈善事业2800多万铢;捐400万铢给越三升佛寺建佛堂;捐给杉鸟中学25万铢;捐挽闸水尾圣娘庙28万铢;捐给曼谷的庙寺20万铢以及泰国海南张氏宗亲会馆15万铢。为表彰他对社会的贡献,1996年,泰国国务院曾给他颁发重大特殊贡献纪念盾牌。

  早在1973年,海南遭遇大台风时,椰子树被吹断,路也被冲垮,民房倒塌,损失惨重。张其璠先生当时正在三亚,看到此情此景,他给海南灾区捐了5万港币。

  海南建省后,张其璠更是“常回家看看”,历届海南省领导都认识他。对家乡他更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建省初期,他回家乡,看到家乡三江农场中学没有图书馆,便主动牵头发动泰国的海南乡亲捐建,并请人设计了三层楼的图书馆。他号召在泰国的三江镇的乡亲们量力而行,大家先捐款,不足的部分由他“包尾”。这一包尾,就包了修建设图书馆的一半资金。

  张其璠先生先后捐资建设的海南公益事业很多:三江农场医院门诊大楼,三江中学教学楼,此外还给琼山华侨中学、大华中学、罗豆小学、锦山小学等学校捐资助学。由于他对家乡公益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992年,海南省政府授予他“赤子模范”的光荣称号。

  有人说,如果张其璠把他在海南所捐的钱在海南房地产高潮时都拿来炒地皮,那么,他早就赚了很多钱。可张其璠说,我不想赚这些钱。在他心中,只要故乡的人民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他就心满意足了。现在海南的人民吃好、穿好,与过去不同了,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在海外的乡亲并不是每个人生活都很好,有些人仍生活得很艰苦。

  过年过节大尼山村的人都会收到“哥璠”从泰国寄来的钱。钱不多,然而却是“哥璠”对乡亲们的一璠心意。特别是村里的老人们,他们都惦记着“哥璠”,希望他在异国他乡幸福平安。回乡省亲,“哥璠”也会把身上的钱分发殆尽。他说:虽然离乡几十年,但是故乡仍然梦魂牵绕。

   2002年10月,为恭迎泰王国诗琳通公主殿下访琼,张其璠先生与众多泰国侨领及琼籍乡亲返琼,记者有幸与其相佐,此璠张先生才事隔几月又返琼,为家乡的生态文明村建设而来,不辞辛苦。一个年己74岁的老人,一个己离乡去国五十余年的老华侨,不顾关山远阻,大海相隔,颖回故里,倾情家乡公益事业回报乡亲,其胸怀之浩瀚,感天动地。

  本文图片:1,张其璠封面彩色个人图片(拟用早期的)

  2,内页整版配标题:张其璠在大尼山村个人留影

  3,张其璠回乡时与乡亲们一起及祭祖等图4幅。

  4,张回乡时捐款时在琼山与相关领导的全景

  5,张早年回乡的图片

  6,张在泰国的图片7,三江中学吴校长与琼山侨办向张其璠恭贺新春的图片等。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7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