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理论探究

理论探究

走访日记:探访中国远征军 腾冲 二战 远征军 老兵

erjian2022-06-06 22:02:26理论探究59来源:巴马长寿网

前言

   湛蓝的天空通透到透明,偶有几片白云划过远处葱翠的山顶,缓慢飘向远方。稻谷才刚刚收割完毕,留下一寸长的梗杆,层层叠叠,顺着梯田从近处延伸到远方,一片金黄。若是恰好迎着风,更能嗅到谷物的香甜,弥漫在每一片灿烂的土地上。偶有几只白鹭从天而降,停落在堆积的稻堆上,忽又突然抖动着翅膀,高高飞起,一动一静,好一幅恬静安详的秋日田园风景图。

   可是,这里,曾经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曾经寸草不生,血流成河!曾经白骨累累,尸横遍野!万物皆笼罩在恐惧和黑暗之中…

   是的,60多年前的这片土地上,发生过二战时期远东战场最激烈的战争。那蜿蜒曲折的滇缅公路,见证了多少热血男儿远离家乡奔赴战场!而这场抗日战争史上最具转折性的战争,那段无数民族英雄伴着荣誉与血泪的历史却很难再被人想起…

   这里是腾冲,北纬25 °01`` ,东经98°31``,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号称“极边第一城”。

   我们的任务便是探访二战抗日的中国远征军老兵。

  20111114 星期一 天气晴

  驱车前往国殇墓园,那是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地方。

  朵朵黄菊和白菊,摆放在阵亡战士的墓碑旁,祭奠,想念,追忆。

  进门右转,顺着一条小径上前,不几时便可看到一个纪念碑,那是中国远征军抗日战士纪念碑。正前方地面上是一张铜质立体的中缅印战区示意图,而右前方便伫立着一尊远征军士兵的雕像。

  在示意图中,我再一次温习了那段历史。天险怒江成为分割战区的天然屏障,在它的西岸发生了无数血流成河的战役,包括缅甸战场的同古战役、密支那战役、胡康河谷战役以及中国战场的腾冲战役、龙陵战役、松山战役。其中,象征着中美友谊的史迪威公路和驼峰航线也刻意标记出来。当然也有瘴疠横行吞噬众多远征军战士的野人山。

  那尊雕像形象鲜明,年轻的战士看着远方,眼神坚定。墨绿色的军装,一顶钢盔,一只刺枪,还有一双草鞋。

  纪念碑的两旁,有中国远征军的简介,有战斗序列图,也有阵亡将士的名单。

  继续顺着小路上前,便可看到圆圆整个山头布满了烈士们的墓碑,山头上立着一个碑,写着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碑。原来,这山上埋着的仅仅是腾冲战役中第二十集团军的阵亡将士,牺牲数量如此之大,让人不禁感叹当年战事的激烈和残酷。

  恰有一架飞机划过天空,轰鸣声渐行渐远。若是定格成一张黑白片,我想那飞行的航线必然是驼峰航线。

  顺着石梯一路而下,忠烈祠便映入眼帘。中间挂着国父孙中山的画像,民国时期的国旗和党旗分挂两边,那么显眼。那是我第三次看着民国时期标志如此光明正大的悬挂着,第一次在南京中山陵,第二次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第三次便是在此。

  记得在一个纪录片中,讲到文革时期,这个忠烈祠被拿来当做党校,之后才又重新复原成原来的摸样,真是一段荒谬的历史,而文革时期的那段历史总是刻意被遮掩着,一个不能正视历史的民族一个让人不敢说实话的国家多少让人觉得悲哀和可怜了,好在那段岁月已经远去,历史却从来不会说谎。

  忠烈祠旁有滇西抗战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说是盟军,其实也便只有美军。当年中英关系并不亲密,英方更是防备着中国。因为这个不顾大局只为一己之利的盟友,我们做了很多无谓的牺牲。抗战初期怡怠战机害得滇缅公路被日军侵占不说,缅甸作战为了保全自己撤退到印度让中国远征军陷入双面夹击前后受敌,而战争后英国的殖民者作风更让野人山和部分本应属于中国版图的土地而现今化为缅甸国土。然而今天,主流媒体整日宣传着中英友好,青年一族也倾倒于大不列颠风度翩翩之中,那些出国留学的海归们除了抽得一手雪茄,真是看不出来学会了更多的什么。英国首相帕麦斯顿那句名言,早已成为了英国外交的立国之本: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即便现在中英关系一片看好,也别指望着战争时期,英国佬可以毫不保留的帮助你,即便他是你的盟友。

  我们有幸见到了国殇墓园的园长,我们告诉她,我们打算探望远征军老兵,并拿出一份资料,那是深圳一家基金留给我们的,其中标注了腾冲境内尚活着的远征军老兵名单,也包括他们的地址。园长看后告诉我们,这份资料就是国殇墓园整理的,去年年底的数据,都是最新的。她接过我手中的笔,翻看着资料,替我划去几个人名,她说,现在,这些老兵都不在了。在后来的走访中,我们发现,不在了的老兵不止园长划去的那几个,好多都已经驾鹤西去。

   一颗敏感坚定的的心,还原历史的真相;更有一颗思考的头脑,不求普度众生,但求明辨是非,这便是我们此行的意义。

一、请问去哪里可以给仍健在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捐款啊?

看完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不想使我们的英雄流血又流泪!

健在抗日老兵实名录——(云南滇西部分)作者:吴有春

备注:一、此名单不含德宏州(不过,当时德宏属于少数民簇地区,落籍老兵极少);

二、此为2003年底之实况,此后又有哪几位“不健在”已不得而知。在偏僻的山区,一个高龄老人的逝去,犹如秋后飘落的树叶悄无声息。

    吴大先,87岁,远征军第71军28师师部上等兵,参加过松山、龙陵、芒市战役。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小永村受铺小组务农,丧偶,体弱多病,无固定收入。

    吴永朝,82岁,远证军第71军保安营,防守惠通桥。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小永村受铺小组务农。丧偶,无固定收入,多数抱病在床,最大的渴望是能治治病。

    刘志声,83岁,现居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板桥街。毕业于黄埔分校的滇西干训团,远征军第2军9师27团团部指导室中尉。曾参加过收复象达、芒市和黑猛弄战役。村人不知其参加过远征军,解放初任土改工作队秘书、板桥街街长。自填表“远征军中尉”后,顿由“积极分子”成为“专政对象”,长期监督改造,批斗不断。现每月480元生活费,多病行动困难。

    熊世超,83岁,原籍重庆,战后落籍保山市隆阳区永昌镇上水河24号。远证军第6军36师直属队号兵,曾参加过腾冲游击和松山战役,是首攻红木树2个幸存者之一。文革中挨批斗,被疏散下放,重返镇建筑队后一直住在简陋偏棚,两个儿子残疾,儿媳无业,5人靠480元低保生活,但他很满足。

    陈新林,又名陈群,85岁,原籍四川江津,远征军招待所上尉所长。因“旧军官”妻受牵连,于文革期间投缅共领导的人民军,1995年再婚落籍保山,无子女,现居隆阳区永昌镇如意巷三川房产公司1-2-201。

    扬世雄,85岁,远征军第71军军务处中尉,参加过松山战役。57年划为右派,只到1976年才结婚,从城关建筑公司退休,月退休工资210元。现居保山市隆阳区永昌镇如意巷14号。

    李明顺,89岁,原籍湖南赤阳。远征军第2军某部班长,曾参加过松山、龙陵、芒市战役。保山市隆阳区辛街乡辛街村南村务农,无固定收入。

    崔继荣,又名万发崔,原籍河南,远征军第2军某部班长,曾参加过缅北抗战和松山战役。现保山市隆阳区辛街乡辛街村五组农民。

    吴正春,81岁,远征军第53军某部士兵,曾参加过腾冲战役。现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老寨农民,无固定收入。

    王殿才,88岁,原云南24师3团3营10连排长,曾参加过松山战役。现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羊邑村大寨子农民。身体极差,靠拐棍也只能行走数步,老伴90多岁,无固定收入,生活极困难。

    李文财,87岁,远征军第71军87师261团2营5连士兵,曾参加松山、龙陵战役并受过伤。现保山市隆阳区潞江乡石梯村务农,无因定收入,生活困难。

    陈金刘,又名刘国强,88岁,原籍贵州定番县,远征军某部士兵,队伍至畹町准备入缅,闻日军将入境即顿时溃散,后落籍保山市隆阳区潞江乡石梯村至今。

    施炳安,78岁,原籍四川,远征军预备2师4团某部上等兵,曾在腾冲打游击,参加过腾冲战役。现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左所村下施家小组务农,无固定收入,家境极为贫寒。

    施全安,85岁,远征军第71军保安营中士班长。现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左所村下施家小组务农,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

    余兴高,又名高启先,78岁,远征军预备2师某部战士,曾参加过腾冲战役。河南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120团,赴朝作战时任连长。1956年复员回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左所村上施家务农。每月补助70元,生活特别困难,房屋破败得无法入住。

    张人能,94岁,原籍四川,远征军第2军某部代理排长,曾参加过松山战役。战后落籍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一村务农,现已完全失聪、失忆,行动需人搀扶,生活不能自理,无固定收入,生活特困。

二、[专区]中国远征军老兵流落缅甸65载终回故土

本报记者张莹 龙涛

  实习生孟婉 长沙报道

  等候5小时不觉得辛苦

  昨日17时30分,列车仍然没有到达长沙。市民蔡其文已经在出站口等待了5个小时,他急切地踮起脚张望:“我们只不过等了5个钟头,老人却等了65年。”

  出站口两侧,大家自发举起醒目的横幅。“欢迎抗日英雄李锡全回家,人民感谢你”、“热烈欢迎中国远征军英雄李锡全荣归故里”、“红网网友向老兵敬礼”……有一句更是打眼:“抗日英雄李锡全,你才是真正最酷的绝对男人。

  晚点将近5小时,但人们的脸上没有抱怨。“我们等没关系,就是担心老人家坐了30个钟头的火车,太累了。”红网网友“常德梁善礼”说,他和朋友上午10点多就赶到了这里,一直在太阳下晒着,但是丝毫不觉得辛苦。

  人群中年纪最大的是91岁的易庆明老人,他曾是黄埔军校第十四期学员。4岁的陈子恒则在爸爸的带领下前来,手捧一束鲜花:“我是来看李爷爷的。”

  眼眶泛红,又露出开心笑容

  车站钟楼的指针转向晚上6点,在家人和本报记者的搀扶下,李锡全老人慢慢朝出站口走来。几乎在他露面的那一刹那,“欢迎中国远征军老兵李锡全回家”的呼喊声响起,掌声一浪高过一浪。

  在人们的热烈簇拥和媒体闪光灯的照射下,老人看起来很激动,眼眶立即湿润了。稻田中学的学生们给老人献上鲜花,他想说些什么,却始终没说出来。这时,现场突然响起了《义勇军进行曲》,这是所有人自发合唱的。

  人们争先涌向老人,想亲眼目睹英雄的容貌,一时间把他围了起来。老人在火车站广场上走了大约200米,用了将近10分钟。他的眼眶再次泛红,却又咧开嘴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今日上午与读者见面座谈

  在火车站广场,本报组织进行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老人一开口,便是未改的常德乡音:“这次回家太不容易了……”湖南华中电力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夏伟祝福老人身体健康,这也代表了所有关注老兵回乡事件的志愿者、网友和热心读者的心声。

  随后,老人被送往和一大酒店入住。津湘的士的张建军师傅听说自己送的是抗日英雄,说什么都不肯打表收钱,“我在报纸上看了他的故事,长沙市这么多的士司机,我是最荣幸的一个。”

  入夜,老人丝毫不觉得疲惫,还点燃了一支湖南产的香烟:“我在火车上就没怎么睡觉,太高兴了,睡不着。”一早,他见到了第一位在祖国的亲人、9岁的曾侄孙女李苗。虽然还有些不明白这个小女孩是谁,但听说是自己兄弟的后代,他高兴地拉住了李苗的手。

  今日上午10时,李锡全老人将在潇湘晨报社与热心人士见面座谈,下午启程回桃源老家。

  从缅甸到湖南,跨越千山万水,穿过历史风烟,一个老兵用65年的岁月,近乎一辈子的光阴走过。经历一段最遥远的路程,终于回到他出发的地方,回到故乡。

  昨日18时,列车晚点4小时43分钟后,桃源籍远征军老兵李锡全终于抵达长沙。他难以相信的是,有近两百位普通市民、志愿者、网友自发前往,从下午1时等到夜幕降临,为的只是给抗日英雄致以鲜花和掌声。

  延伸阅读:

  小贴士: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的出国作战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19日,65年前远征缅甸抗日的湖南常德籍老兵李锡全(左),回到家乡的怀抱,激动万分、老泪纵横

10月19日下午,长沙火车站广场上,人们用不同的方式热烈欢迎老英雄荣归故里。

10月19日下午,长沙火车站广场上,人们用不同的方式热烈欢迎老英雄荣归故里。

三、新化抗战老兵刘新凡:从20万伤亡中走出来的中国远征军战士

  新化抗战老兵刘新凡:从20万伤亡中走出来的中国远征军战士

  张计平 伍立新 饶峰

  2014年12月7日,笔者一行四人根据志愿者陌陌提供的信息,看望了新化县白溪镇抗战老兵刘新凡老人。

  两次从军经历8年抗日战争

  刘新凡,新化县白溪镇农科村2组人,1920年6月20日出生于一个贫穷家庭,在三兄弟中排第三。父亲早故,两个哥哥都是木匠,是他们出去做工赚钱送他读的书。小学是在白溪文昌阁读的,家里条件不怎么样,但看刘新凡会读书,两个哥哥尽力送他去新化上梅读中学,读了一年多,1937年7月7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国家和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刘新凡毅然放下课本和笔,没和家里商量,自己跑到长沙去投军,当时报名200师1150团的装甲兵团,从长沙经武汉到南京学习(军长杜聿明,连长是汪绍宽,湖北人),南京失守后回到长沙继续学习,老师是苏联人,是学开车和开坦克。后来长沙守将误传号令,整个长沙城被大火全部烧光了,刘新凡也和部队走散了,只好走路回家。到家后不久,又逢乡里要征兵,刘家三兄弟是必须去一个的,母亲看刘新凡刚回家不久,舍不得他再出门,想要上面两个哥哥去一个,两个兄嫂急得哭,刘新凡也看不过去,只好安慰两个嫂子别哭了,还是由他去当兵。跟着保长到了新化,从新化出发到了邵阳师管区,编入第五军22师特务连(师长廖耀湘),是直接奔赴前线,到了广西南宁的友谊关,在出去执行任务时遇到了以前200师时的一个排长,受他邀约去了第五军汽车兵团,于1942年随部队奔赴缅甸抗击日寇,一直运送战场军用物资,那时军用物质运输线更危险,刘新凡在下面跑,日军飞机在上面轰炸,一不小心就会被击中,随时有生命危险,刘新凡的许多战友就战死了,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回国。

  刘新凡回忆,中国远征军战况空前,残烈空前,他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战友的遗体、敌人的尸体。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远征军伤亡20万人。

  祝祖国强大 祝人民安康

  刘新凡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回国。回国后,33岁的刘新凡经不住长辈的挽留,娶了个比自己小15岁的妻子。

  妻子陈央秀是圳上镇山塘村人,健在。刘新凡夫妇育有两儿两女,他们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只有两老在家。刘新凡从部队回来后在新化航运公司工作,1980年退休。2010年意外摔伤,股骨骨折,去长沙湘雅医院做了股骨吻合手术,用去医药费10万余元,用光了所有的积蓄。

  刘新凡双眼患白内障,左眼术后复明,右眼未做手术,无视力。

  因妻子比刘新凡小15岁,所以刘新凡的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与乡邻人情往来甚多,相处和睦,受人尊重。骨折之前,刘新凡还能在自家的菜地种菜,现在靠拐杖行走,能看书接电话,说话流畅,思维敏捷。

  刘新凡现95虚岁,晚霞夕阳,但他没有一丝伤感,倒是用一种享受的心情面对每一天。刘新凡很是知足,除了看电视了解世界外,还与乡邻、远道而来的志愿者们畅谈国事家事天下事,他最大的心愿是:祝祖国强大,祝人民安康。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5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