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理论探究

理论探究

活着的纪念碑_中国远征军老兵姚正武_湖南省通道县临口石壁人

erjian2022-06-06 21:59:07理论探究61来源:巴马长寿网

  活着的纪念碑_中国远征军老兵姚正武_湖南省通道县临口石壁人

  来源: 作者:石未波

  参军时间:1940年-1946年(云南三年,印度三年) 部队番号:空军学校特务团 职务:云南-战斗员(守仓库),印度—在办公室送公事

  姚老已经年近90,他在部队虽然没有像一线战场上的战士那样冲锋陷阵,但他在后方也是为中华民族之独立做了6年的贡献。

  现在这样的抗战老兵还有几个?由于历史原因,他到现在都还没有得到正名。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

  姓名:姚正武

  民族:侗族

  出生年月:1924年3月5日(农历二月初一)

  住址: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临口镇石壁村龙塘组

  身体状况:听力不好,视力模糊,心脏有点问题。

  参军时间:1940年-1946年(云南三年,印度三年)

  部队番号:空军学校特务团

  职务:云南-战斗员(守仓库),印度—在办公室送公事

  战友资料:

  团长:杨胜,长沙人

  营长:姓王,浙江人

  连长:姓赵,浙江人

  排长:吴正明,杭州人

  分队长:吴正明

  炊事员:刘付生,邵阳周汪布,杨利冲人

  他的证件大多在文革时被烧完了,现在剩下唯一的一件能证明身份的物品就是一个行军包(请看下图)包上印有姚正武的名字还有英文缩写(G或C、A、T或F、S、S)这个估计是部队的番号。

  包上的文字在十年前是看不到的,现在腐烂后才看得出来。

  文章来源:

一、流落缅甸60余载 16名中国远征军老兵将踏上回乡路

67年前的3月,在抗日战争最为关键的时刻,十万中国远征军从云南畹町走出国门抗日。如今,当年的毛头小伙已是耄耋之年。他们当中的不少人依然在异国的土地上生活,有的已经整整六十多年未与家人联系;有的只记得房后的那个碉楼梁子;有的甚至衣食无着……他们的亲人也在日夜思念,期盼团聚的日子。

    2009年5月,无疑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生活在缅甸的16名中国远征军老兵将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首次组成回国寻亲团,从他们走出国门的畹町口岸开始,重新踏上离别了60余载的祖国土地。

    对于他们来说,或许这也将是最后一次……

    昨日,本报特派记者抵达缅甸密支那,探访在异国生活的川籍远征军老兵,并将见证16名老兵回乡寻亲历程。

    故乡

    碉楼梁子下的家没了弟媳姐夫还在等他回来

    5月21日,广安岳池县裕民镇陶家沟村。午后的乡村,一片寂静。刘召回的弟媳周维芬住在公路的右侧,做着小本生意。曾住在陶家沟村的刘召回是四川籍远征军的一员,88岁的他现在生活在缅甸腊戌。

    “他以前的房子在对面,在碉楼梁子底下。”周维芬站在屋檐下,指着对面树林中的几间房子说。那里曾是刘召回童年生活的地方。周维芬说,1937年,刘召回才10多岁就去当了兵。1961年,他给家里写了一封书信,说自己在那边已经结婚,有2个女儿。自从收到那封信之后,刘召回就再也未与家里人联系。

    周维芬的丈夫、刘召回的弟弟刘召容1963年参军入伍,1969年退伍回家。在那6年间,刘召容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书信给哥哥,信都被邮局退了回来,信封上注明“查无此人”。

    2001年2月,刘召容患癌症离世。他在临走前,拉着周维芬的手说,“一定要找到哥哥,他是我们唯一的亲人。”这句话,周维芬铭记在心,她一直盼着找到哥哥,实现丈夫的遗愿。她告诉记者:“我们起初只晓得哥哥在云南住,曾几次想去云南找他,都因不知道确切住址而放弃。”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今年4月。陶家沟村支书陆云突然接到电话:“你们村是不是有一个叫刘召回的人?”陆云对村里每家每户再熟悉不过,可从未听说过“刘召回”这个人。他赶紧跑到周维芬家,一打听才知,本村确有此人,正是刘家的。在当天,从缅甸方传真过来一张照片。传真纸上的老人满头白发,看上去精神矍铄。经过邓明进以及一些老年人辨认,照片上的人正是刘召回!

    目前,刘召回的弟弟、姐姐都相继去世,老家只剩下弟媳周维芬和姐夫邓明进。年迈的邓明进还记得,刘召回头上有个伤疤。“以前,我们家门口有一条小河,我和刘召回下河洗澡时,他一不小心摔倒在河边的岩石上,头上留了个疤。”

    乡亲们让记者带给刘召回一句话,“我们好想他回来看看,喝家乡的水,吃家乡的菜。”

    他乡

    记不得成都的家在哪只盼能与两个哥哥团聚

    中国远征军,从1942年入缅甸作战到1945年反攻,近十万官兵战死在缅甸和滇西。如今,一些远征军战士找到了家人,还有一些人仍在为找亲人而奔波。

    和刘召回同龄的韩天海是成都人,他现在居住在缅甸曼德勒。60多年过去了,他已经记不清楚家乡的样子,只记得自己出生在重庆,后来全家搬到成都一个叫棉花街的地方,开了一个织袜子的店铺。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叫韩天元,一个叫韩天才。1938年,16岁的韩天海在重庆的一家学堂读书,后来被人抓了壮丁,当了兵。

    他曾属的预备二师在滇西的多场战斗中一次次获胜。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韩天海有一段心有余悸的被俘经历。当时,他年龄小,日军没有杀他,而是让他去当苦役。每次日军杀俘虏时,都会让他陪杀,侥幸的是他每次都逃离了死神的魔掌。1944年5月,反攻腾冲的战斗打响,韩天海和其他被俘士兵一起,趁乱杀掉3个哨兵,逃出俘虏营,返回部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韩天海离开了部队,在边境上做一些小生意。如今,他仍在为实现回家的心愿而努力。

    5月24日晚10时,本报记者拨通了他的电话。他告诉记者:“我记不清家的具体位置,唯一记得两个哥哥的名字。希望他们能听到我的声音,希望能与他们团聚。”

    回乡

    本报记者飞赴缅甸探访在异国的四川老兵

    二战期间,由于日军封锁了中国所有的海上通道,畹町成了中美英盟军的大本营和物资集散地,几十万中国抗日远征军也从这里出入国境。此后,由于种种原因,部分远征军留在了缅甸,60多年来,他们回国的愿望日益强烈。

    据了解,这次回国探亲的老兵有16人,他们的老家分布在四川、山东、广东、湖南、江苏以及河南等地,年龄最小的84岁,最大的91岁。其中四川籍远征军老兵有4人,他们分别居住在缅甸的密支那和曼德勒。

    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16名抗战老兵将从他们走出国门的畹町口岸开始,重新踏上离别了60余载的土地。

    昨日,本报特派记者从昆明直飞云南腾冲,再达缅甸密支那,踏上跨国探亲路。四川老兵在异国生活几十年,还会说四川话吗?还记得家乡的回锅肉吗?他们在异国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本报记者将走进他们的家,记录下他们在缅甸生活的点点滴滴。

    □中国远征军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共约十余万人。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后改派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由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兼总指挥。1942年3月入缅发起滇缅路作战。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重建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后称滇西远征军,一部撤至印度,称中国驻印军。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滇西远征军先后发起缅北滇西作战,歼灭日军三万余人。1945年1月27日,两军在畹町会师。3月,完成了打通滇缅公路的任务后撤回国内。1945年4月撤销。

    来源:2009年5月26日《华西都市报》,请关注后续相关报道

二、中泰两地网友接力,五天找到流落缅甸70多年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广西亲人

  (李春鲜生前手写的报告)

  12月2日上午,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的办公室里每个人脸上都写满喜悦,当天凌晨,远在泰国清迈省景佬县大谷地村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李春鲜的女儿李宏英,已经确认了龙越慈善广西志愿者小李找到了她在广西上林县的亲人。

  李春鲜于1924年出生,祖籍广西省上林县尚仁乡水中村南门,14岁离开家乡,后入国军,随中国远征军入缅甸同日寇作战,后又参加怒江保卫战。负伤后流落缅甸,娶妻生子,由于建国后地名有变化,直到十五年前去世他都没有与老家的三个兄弟见上一面。

  (李春鲜生前手写的报告)

  李春鲜的五个孩子也一直没有放弃寻亲,在泰国生活的小女儿李宏英通过大谷地华兴中学黄秀云老师在国内网站发帖,多方寻找还是没有消息。11月25日,黄老师在网上看到,中国人在缅甸金凤凰报一篇征缅甸网友一起行走滇缅公路的文章,马上与远在湖南的作者谢先生联系,谢先生正在组织一支中缅联队参加凯迪网络第二届行走者活动比赛,热心公益的他恰好是龙越慈善的志愿者,马上写了一篇《流落缅甸的上林籍中国远征军老兵女儿寻老家亲人》文章,26日晚上10点半通过团队的微信公众号发布寻亲信息。龙越慈善理事长孙春龙看到后当即转发,广西关爱老兵志愿者迅速开展行动,上林当地的志愿者小李于12月1日下午寻访到文中所称的“尚仁乡水中村”早已改名为巷贤镇三水村,找到了李春鲜已故的二个哥哥和一个弟弟的后代。当晚十点,基金会把了解到的情况发邮件给谢先生,2日零点,谢先生看到邮件后马上打电话给李宏英,告诉这一激动人心的好喜讯。

  目前,生活在中国、泰国、缅甸三国,分隔七十多年的李家亲人已经在网上相互认识,并计划早日团聚。

  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介绍:

  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成立于2011年11月11日,由9名自然人及一家企业共同发起,原始基金200万元。

  基金会致力于寻求从关爱老兵的角度挖掘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关怀,并当尊重任何人对投入本公益的每一份资源的价值。

  基金会定位于老兵公益界的"淘宝",是作为公益主体的捐助者、志愿者与作为公益客体的"老兵"的爱心供需平台。

  自2011年11月份成立,基金会除延续了此前民间发起的"老兵回家"项目外,还在湖南、广西、陕西、贵州、四川、云南等地发起了"老兵关怀计划"项目,并开展了"我给英雄献支花""台湾单身亡故老兵寻亲""你好,老兵""暖冬梦想行动"等多种形式的走访、纪念、慰问活动。截至2012年11月,基金会累计筹措并捐出资金逾200万元(含物资),受益老兵人数约1500人。

  基金会主要致力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老兵关怀计划:通过打造并支

  持志愿者组织的团队和系统建设,主动地、成规模地发起抗战老兵寻访活动,汇聚各方人力、财力资源,为老兵提供物质援助和精神抚慰并重的立体关怀。

  老兵回家:帮助所有因战争流落异国他乡的老兵,回家与亲人团聚;从人性的视角,弥合历史的伤口;

  遗骸回家:寻找因战争而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军人遗骸,并接他们回家;阵亡军人墓地、纪念碑的修建或维护;

  历史回家:支持客观而又理性的历史研究和个人口述史记录等。

三、中国远征军七十周年---幸存者新38师老兵张义栻有感

  

  文/图记者杜江

  中国远征军七十周年---幸存者新38师老兵张义栻有感

  在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七十周年前夕,广州日报高级记者杜江先生冒着严寒千里迢迢来到东北釆访幸存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杜江先生的到来,给我这位多年来苦苦寻求“抗战老战士”身份得以国家承认的老人注上了一支强心剂,使我从无限失落中看到了新的希望。社会没有忘记我们入缅抗击日本侵略者这段历史,人民没有忘记中国远征军。

  我叫张义栻,原名张聿栻,1918年出生于山东省莘县文明寨,18岁从军,次年参加了淞沪会战,24岁追随孙立人将军远征缅甸(时任中国远征军新编38师114团1营1连上尉连长),曾率领全连战士在“于邦大捷”中击毙日军30余人,活捉日军中尉1名,战后荣获国民政府七等云麾勋章1枚,美国银星奖章1枚。

  七十年前,我和所有中国远征军战士一样怀着满腔报国的热情,肩负着中华民族的使命入缅抗击日本侵略者,1942年初,为支援英军在缅甸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滇缅公路这条最后的国际交通运输线,中国组建了远征军奔赴缅甸。自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这是中国军队时隔近50年的首次出国作战。在缅甸战场上我们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出色的战绩受到盟军的钦佩和赞扬。中国远征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全世界的和平和正义,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然而残酷的战争夺走了许多中国远征军的性命。三年八缅抗战的胖利来之不易,是中国远征军将士流血牺牲换来的。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上可歌可泣,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抗战的历史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公认,永远记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册上,也应该载入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册上。

  在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七十周年的时刻,我怀念战友,思念亲人。时隔七十周年入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往事历历在目,我们不辱使命出国作战,我们和日军经历过无数次面对面的博斗,我们击毙和活抓过日本侵略者,我们为抗战负过伤,流过血,我们许多将士为抗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表明我们是合格的抗战老战士。虽然官方目前没给予承认,但是,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随着社会越来越多的呼吁,国家一定会正视和关注抗战老兵的问题,从政策上给予落实,使家居农村和边远山区幸存的抗战老兵生活得到改善,让我们共同努力去争取吧。清明节快到了,因年岁大和其它原困我不能亲自前往广州新一军公墓扫墓祭奠,只能在这一天,面向南方,默默致衷,以此缅怀英烈,寄托幸存者哀思。中国远征军烈士英灵安息吧!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6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