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开心一刻

开心一刻

菲律滨《薪传》文学第573期出刊(《联合日报》)

erjian2022-06-07 08:47:03开心一刻67来源:巴马长寿网

  菲律滨《薪传》文学第573期出刊

  (曾山刊头题字。作者:林颖、刘献洛、江一涯、王勇、许露麟、李燕琼、庄晓明、吴青科、椰子、刘正伟。原载2021年12月11日菲律滨《联合日报》。)

  编者按:

  本期《薪传》刊头题字出自陕西知名书法家曾山先生之手。曾山,字少逸,号三强、云林居士,出生于艺术世家,幼承庭训,受蒙于长安书法名家蔡明五先生。醉心于二王、孙过庭、米芾,心追手摹,日课不辍。秉承书法乃笔墨建之于技能之上的心性的抒发理念,好古敏求,書外求書,以书法“当得妙于心”为艺术追求,孜孜矻矻,寄情翰墨,娱性而乐。师从周俊杰,赵熊先生。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对外交流委员会委员,陕西金融书画家协会副 、书法艺委会主任,中国保险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长安书画院秘书长,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菲华诗人若艾诗歌创作中的“中国元素”(上)

  /林颖

  (按语:本论文为基金项目:系2019-2021年度中国侨联课题“ ‘中国性’视野下的东南亚华侨华人新文学研究(1919-2019年)”(编号19BZQK213)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菲华诗人若艾诗歌中明显流露出的孤客情怀和对故乡欲归不得的寂寞与无奈,是他诗歌的主要命题。他借各种特殊的意象和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语言,将自己漂泊异乡的人生旅途尽数展现在诗歌中。他借许多中国元素细致地刻画了华侨离乡背井在海外打拼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作为番客生活的两地为难。无论是短诗中情感的浓缩还是长诗中孤客情怀的跌宕起伏,无不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真切的语言,细腻地捕捉了心灵世界中的回归情愫,注重想象的丰富性和意象的典型性,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菲华诗人;孤客情怀;异地倾诉;中国元素

  祖籍泉州晋江的菲华作家若艾,本名吴涌泉,从事菲华文艺创作及活动超过半世纪,在描写菲律滨华人在战乱和流离中生活做出了细致的刻画,架构出菲华之间的文化桥梁。而他的诗歌深沉的情感内涵,同样也概括了上个世纪赴南洋求生的番客们的心情。在他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都体现了诸多的中国元素,我们可以由此对这位菲华诗人的孤客情怀作更为深入的探讨。

  (一)

  在诗歌创作中,若艾善于融入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意象和语言,即中国元素,从而建构起对故国思念的一幅幅图画。中国元素,从字面上来说就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意象或语言风格,对于漂泊异国的华侨来说,对于祖国的思念,必有许多可以承载这份深厚的思念。无论是儿时的童年时光,还是故乡许久未曾听到的乡音,还有祖国辽阔壮美的河山,都是诗人诗歌当中承载他多年乡思的寄托。古时候的人们借“遍插茱萸少一人”来表达自己独居异乡的落寞,而在若艾的诗歌当中,这些带有中国元素的事物,则更多的带上了作家本人的情感,在诗歌当中承担着抒发情感的作用。从作家的特殊身份—华侨来看,诗人的这种情感表现却是具有概括性的,是那一类和他一样远离祖国的人们的共同情感阐述。

  诗人生长在华夏的土地上,却因为生活所迫远离故乡奔赴南洋谋生,由于社会的不稳定和内心的纠结,他始终未能回归故乡。因而,他借助许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意象,在诗歌当中承担着渲染回归情绪的作用,营造出浓厚的中国色彩的诗歌。如《长城谣》中对长城的向往和憧憬,以至最后也呐喊出为“而我蹉跎海外的腰身,尽有生之年要努力爬到登长城,称英雄”。 [1]中国人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样一个具有英雄气概的梦想,同样影响着若艾。而在《狗皮膏》中,诗人对于祖国遭受战争之苦发出感慨,“单于的暗箭射不到长城,啾啾的胡骑渡不到阴山,倭寇却从瀛海升起,升起一张太阳血旗,盖在整个海棠叶上”。 [2]诗人回顾历史,满怀的是对过往强盛大国的怀念,对当时遭逢变故时国人思想迂腐,外敌残忍不堪的痛心疾首,以及八年抗战后的胜利的分外喜悦之情。而他却以中国特色的“狗皮膏药”作为重要意象,将过往的陈旧腐朽比作狗皮膏,形象而生动化地揭示了中国在抗战后揭下膏药的意气风发。

  而在《一半一半》当中,诗人回顾历数了故宫中故国、故事、故物,在回溯历史长河的时候,感叹中国历史上的主要事件如“西周千里的烽燧,战国阵阵的争吵,盛唐诗人的吟哦,五胡乱华的嗟伤”, [3]对于国家曾经的文明辉煌,诗人没有太多的赞美而是结合当下现实为今世今时而感伤。

  为问故宫的财宝长期来散发多少光芒?或曰:如今黯然地,难堪地给后世不长进的子孙们偷的偷,毁的毁,剩下的少数的,失色的东西,被分成一半一半。[4]

  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诗人不是一味歌功颂德,将眼光留在过往的辉煌当中,而是应该关心国家命运,为国家思考历史衰败兴盛的原由。若艾正是如此,他在历数中国过往的兴盛之时,丝毫没有过分的骄傲,而是为今时的落魄感叹。而当历史文化遗物没有受到子孙后代尽心保护的时候,诗人却也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而这些一半一半支离破碎的财宝,正是诗人想要提醒国人珍惜文物,守护国家。由此观之,诗人对于国家的感情是深厚而理智的,他坚守着自己作为中国人的理想和信念,更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并投入自己真挚的期望。

  而我们可以说,尽管一个人离开了他所出生的地方,但内心仍是怀着那个民族的情感所生活的,因而他在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对于祖国的思念实则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的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价值的事物的肯定性确认,是凝聚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深层基础。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分布着大量的华人华侨,这些华人的祖籍大多在福建和广东,他们早年漂洋过海,来到南洋,后来就留在东南亚各国,繁衍子孙,这些华人有的还保留中国籍,有的则加入了当地的国籍,成为该国的公民。这些华侨华裔,也许在“国家认同”上,可能已经偏向于自己所居住的国家,但是在“文化认同”上,却往往仍与自已的民族有着深层次的精神关联,在语言文字、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情感属向等方面,还顽固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性。[5]

  (指导教师:古大勇教授)

  与一位新朋友的思维碰撞

  /刘献洛

  坚持每日写作一年多以来,不敢说有什么斐然的成就,但至少写出了一些真诚的文字,收获了一片赞誉,更重要的是结识了天南地北的文朋诗友。虽然我们素昧平生,但是基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我们成了互相支持和鼓励的文友,甚至成了畅所欲言的朋友。更因为写作,我认识了故乡一大批文人雅士,也得到了他们的关爱和指点,真的让我受宠若惊啊!

  但有时,也会收到一些别有用心的微信好友请求,我出于礼貌,也都接受了。然而,他们一开口就是,“我是某某地的官员、干部,闲暇时喜欢诗词歌赋,热爱文学和写作。麻烦你拉我进一些类似的群里,向大家学习。我也会相应的拉你进群,万分感谢。以后遇到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拉他们进群以后,你就会发现,他们从不发文艺作品,朋友圈里也是空空如也。经常发什么呢?发一些诸如“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从乙肝到肝癌,只有两步”,“黑豆加2料,解毒、改善糖尿病”,“脱发该吃什么”,“108岁长寿老人秘诀”等等,看不出任何来源的广告内容。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果断删除,这不是对文学的玷污吗?这不是打着热爱文学的幌子招摇撞骗吗?

  当然,这些都是个别现象。很多时候,我都会加上一些比较高素质、高水平、文学功底深厚、博学多识的朋友。有的是我主动加的,有的是他们先加我的。

  自从上次写了〈沉痛悼念张锋老师〉一文之后,我就觉得,以后遇到敢于指出你错误的人,欣赏你的人,就不要犹豫,果断加好友,以免机缘错失。现代社会,大家都很忙,能够腾出时间,指出你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愿意花时间与你讨论、交流,这就很难得了。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写作时间久了,不乏赞誉,但难得的是批评。人贵有自知之明,但人往往也会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所以很多时候就会出现这种心理:“孩子都是自家的好”。

  孰不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也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写出来的作品也是良莠不齐。你写得好不好,旁观者很清楚,只是有的人看过也就罢了。我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有时会指出别人文章中的一些瑕疵,于希望进步的人来说,这就没问题。但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冒犯,就是挑刺。他们也许会暗暗地想:“你是什么水平,自己不知道吗?还来我这里指手画脚的?你也配?”对于这种人,我只能敬而远之了。

  昨天,当我在群里分享了一篇文章后,就有一个人留言:“看了你的〈拒绝碎片化阅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篇文章,写得很不错啊!”之后,他还发表了一些慷慨激昂的言论,“如今的社会充斥着浮躁、功利的气氛,物欲横流,人心不古,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途径追求着各自的所谓幸福生活。高举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两面大旗,为自己遮羞,掩盖着自己自私自利的本质。让人担忧啊……”

  “试想,一个人,从出生到离世,享尽荣华富贵,吃尽山珍海味…...到离世之前,总结自己的一生,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很久前看过一个动漫,好像叫《寻梦环游记》,里边的逻辑设定是,当一个人离世进入另一个世界,有子女后代还想念着他,这样他还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着。而当人世上最后一个知道他名字的人也离世后,那他将会彻底消失,成为宇宙中的一个过客,彻底被泯灭。”

  “这段话,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像牛顿,像爱因斯坦,像鲁迅,像路遥这些伟大的人一样留下能让后人纪念的结晶,因为这也是不现实的。而是,我们不应当活的庸庸碌碌,像现在社会里绝大多数人一样,失去信仰。人应当有信仰,信仰破灭是可怕的,但没有信仰,则更悲哀,不是吗?”

  “ 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说,享乐主义是原始人类加自己身上的第一道枷锁,并且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不是说我们不能追求大房子,不能追求好车,不能追求名校光环,不能追求财富,不能追求权利地位……而是在追求这些的同时,可以稍微歇一歇,让心稍微沉静一下,我想,这样生活会更有意义!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译者邓冰艳在这本书的导读最后说,人生就像行驶在高速路上的车,只有在缓冲带上的那一秒钟,人类才终于真正地思考!”

  就凭他在短短几分钟内说出的这几段话,我便毫不犹豫地加了他的微信。果不其然,他确实是一个学识渊博、积累丰厚、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和深刻思想的人。他还提醒我说,“群里一位朋友说的一句话很现实,也很正确:这个社会,有名气的人一句话就是名言,哪怕无厘头,都有很多人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并得出结论。”这个人就是来自蒲城的郗孟斐先生,我虽然不知道他的年龄与职业,但是就凭与他的短暂交流,我就觉得他会是一个良师益友。

  他还说出了现代社会的一些弊端,人们太功利等等。他说他喜欢路遥,但另一方面,他更崇拜鲁迅和梁晓声,因为两个人都立志于挽救国人思想,他想跟随他们的步伐。但是,很多时候,现实让他很失望。他甚至还联想到了保尔柯察金、想到了罗翔等人。介绍自己的姓的时候,他提到了衡水中学的校长,提到了“东床快婿”的典故……

  “心无谦卑日伴高人无助,胸无大愿遍寻贵人不得。”缘分就在一念间,遇到这样有思想的人,我还犹豫什么呢?“三人行,必有我师”永远保持学习的心态,保持开放的胸怀。放低姿态,让心归零,活到老,学到老。现在人不是经常说一句话吗“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与志趣相投的人聊天,就是思维的碰撞,就是学习与自我批判的过程。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努力结识天下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也不忘曾经同甘苦、共患难的老朋友!

  2021年8月25日

  静静读一首诗:江一涯〈菌之永恒〉

  〈菌之永恒〉 /江一涯(菲律滨)

  一种菌最珍奇

  不是来自空气、阳光和水

  也不是来自飘扬的尘埃

  直接地——

  从你的我的血液里

  来,与身躯同在……

  她,巨大而渺小,强而弱

  存在,在你我的感觉中,或者是

  灵魂深处

  {读后感}

  1,王勇(菲律滨)

  若要票选菲华现代诗经典,江一涯的得奖诗作〈菌之永恒〉必然入选,这是一首他最广为人知、受到最多引用与评析的代表作;是一首富有哲理、诗思、情感的多面向佳构。足证写诗除了靠灵感还需靠生活积累与生命感悟。

  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往往是不好的,在诗人‘’匠心独运‘’的观照下,菌成为一种神奇的东西、神秘的力量,可以代入各人各自的想像世界。

  其实,菌有恶性与良性之分。在医理学、病理学上,我们看到恶性之菌横行,良性之善受到压制,总有无奈与恐懼;可到了诗人笔下,他的菌可以是文化、传统、精神、价值......时强时弱、时巨大时渺小,与我们的思想、血液、灵魂共生。诗人通过〈菌之永恒〉的‘’菌‘’赋于读者无限的联想空间,制造了如‘’疑似银河落九州‘’或‘’白髮三千丈‘’般奇特的悬念 !

  2,许露麟(菲律滨)

  江一涯的菌隐喻的是爱,一切生物的都源自菌——微生物,而一切生命的延续也是来自于菌——爱,在他诗中的菌已不是来自空气,阳光,水……,而已转化成为在血液中流传的菌——爱,与躯体同在,极大而缈小,强而弱,存在你我的感觉中,在灵魂的深处,世世代代在血液相传淌流——永恒的爱。

  3,李燕琼(福建)

  微小、不易感知是菌最突出的形容词,但它却和空气一般,肉眼虽不易见,但却无处不在。江一涯笔下的菌让我感受到一股不易察觉的暖,就如同爱我之人于生活所付出的种种,我不留心也许就忽略了,但若是细心体会便会知晓其中所蕴含的一切。

  此诗中的菌是菌非菌,它是她,有着别样的情感寄托,“她,巨大而渺小,强而弱/存在,在你我的感觉中,或者是/灵魂深处”,这种菌的特性并非一成不变,就如同人的情感力量一般,既坚强又脆弱,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和感受。

  4,庄晓明(江苏)

  我同意菲律滨著名诗人王勇的意见,若要推选菲华现代诗经典,江一涯的〈菌之永恒〉必然入选。它既契合自然之理,又引向一种形而上的玄思,是属于一流之诗。

  如今,人类已经知道,自己的身上布满了各种细菌,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细菌,人类根本就无法生存。因此,诗人说“一种菌”“从你的我的血液里/ 来,与身躯同在……”,是符合科学之理的。“她,巨大而渺小,强而弱”,这实际上也是人类生命的状态——菌与生命,是相互呼应的。

  这首诗最不可思议,或神奇的地方,是诗人在诗的收尾处,将这“一种菌”的存在,延伸至“你我的感觉中”,乃至人类的“灵魂深处”,当然,也是延伸至了诗的一种“至境”。在情感中,在直觉中,我们同意诗人的这一延伸,联想和想像是诗的神圣权利之一。最后,我想多说两句的是,如果有一日,科学真的论证了“菌”与“灵魂”之间的关系,诗人江一涯的这首〈菌之永恒〉,无疑就成为人类意义上的“永恒”了。

  5,吴青科(福建)

  顾名思义,这首诗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有关“菌”的隐喻,甚至是一种浅白的美好的隐喻。与其将“菌”理解为体积微小、数量众多的微生物,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种生命的印记、一种无法忘却的体验。它无法消失,自动繁衍。

  何以成菌,从生物学的角度讲,它可以独立生存亦可以相互感染,但无一例外,它的生命存在是一种时间积累的结果,它是用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最起码旁人无法察觉,你我的身体意味着宿主本身。某种意义上,它与肉体构成了共生共灭的共同体。甚至可以说,“菌”成为内心深处一种无法克服的“缺陷”,至于导致这种缺陷的原因可以有无数种。它或强或弱,或大或小,如同斑块一般粘合在灵魂的表面之上,当然它可以是令人喜悦的,也可能是令人悲伤的,但它始终以菌的角色,深入你我的内心。

  6,椰子(菲律滨)

  一种诗最珍贵,不是一、二十行,而是那么三、五行,或者五、七行,在层层推进中,在娓娓道来时,诗意能量的累积,张力的爆发,达到理想状态。

  菌在大自然物质生成中的生生不息,与人类细胞中的情感的因果循环,是恒久永存的,其原理也是相似的。以菌这一简单的意象开头,菌有两方面的寓意,良菌象征新生的力量和逢勃的景象,恶菌象征破坏的力量和毁灭的景象。

  当一行行诗,以菌超强的繁殖,推进到你我的感觉或灵魂深处,此时,读者尽管对号入座,尽管恣意挥洒,尽管装入自己的爱恨情仇,在诗意爆破的五彩缤纷里陶醉,世界因而深邃,人生因而深刻。

  7,刘正伟(台湾)

  菲华诗人江一涯的〈菌之永恒〉由小見大,菌是微不足道的細菌,有壞菌也有益生菌,菌是顯微鏡可見到的,屬於物、具象,卻又是肉體自然狀態下無法可見的無比渺小的生物。

  江一涯〈菌之永恒〉想表現的不是菌本身,而是以渺小的菌來比喻、形容一種「从你的我的血液里/来,与身躯同在……」,也「在你我的感觉中,或者是/灵魂深處」存在著的「精神」。那共有的靈魂或者精神,或者就是人類共同的愛的信仰,或是世人普遍認同的和平、反戰、互助等普世價值。人類只有互助合作、相親相愛,才能共同邁入永恆,而不是藉由戰爭互相毀滅。

一、说说对养生的理解

  我对养生的理解,仅限于几句口号。什么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什么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之类的。另外就是几吃几不吃。不吃辛辣的、油煎的、糖多的、盐多的食物,多吃新鲜的、有机的、多纤维的食物等等。总之就像孔子一样食不厌精,不营养不养生的食物统统非礼勿食。

  这样做下来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不过书上是这样写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得病了就晓得厉害了。总之,在家里操持饮食的人最辛苦了,既要把饭菜弄得可口,又要受各种养生条款的约束。譬如我妈,一日三餐十分辛苦,我爸还要做养生监察,经常不满意。他现在草木皆兵,凡是进口的东西,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吃了有害无益。一来是对疾病的恐惧,二来确实是希望能活得更久些,不希望有各种痛苦。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我不理解要懂那么多养生细节干嘛。像做学问一样背诵养生秘诀到底有没有效果?据说一位养生专家没活过六十岁,这是不是一种讽刺?很多没有文化,不知道所谓养生秘籍的老人,照样长寿,难道不是一种启示吗?当然,并非说知识无用,更不是反智主义,而是觉得养生可以以简御繁,大道至简,各有高招。有的人爱晒太阳,有的人爱长跑,有的人吃饭七八分饱。总之各有各的方法。只要活得高寿,怎么讲养生都是有说服力的,都会有人愿意听你的经验之谈。

  说起养生秘籍,有的人喜欢静止,有的人喜欢运动。这也很好理解。喜欢运动不多说了,老话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单说喜欢静止的,比如最好的例子就是乌龟了。活个几百年,简直成了神龟。这点我是很向往的。有时候觉得一动不如一静。处事缓慢,或许也是一种应世的高招。想要境界高,有时候确实需要静一静。虽然在预防抑郁等身心疾病上,静一静效果可能不佳,但在修养身心方面,静一静确实是妙不可言的,也是预防浮躁和狂傲的最好方法。

  对养生只要重视起来。注意各种饮食、锻炼、习惯,我想就可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心里想到养生的大原则,在小细节上不纠结。确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就怕被各种小知识所包裹和拘束,忘记大的原则和方法,那么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可以说,诸葛亮只观大略的读书法,也是我们看养生书籍的最好方法。因为抓住养生的主要矛盾比什么都重要。

二、最牛00后!老人出生在清朝 家中现已六世同堂

  发布了图片

  在成都有这么一位老人,118岁,生于1900年农历八月初二,见证了中国百余年间风云变幻,被网友称为成都“最牛00后”。

  她就是朱郑氏,朱婆婆。

  六世同堂,她的子孙能组成一个连

  “请问你们这里是不是有个118岁的老人?”

  “有啊有啊,朱婆婆嘛,她的身体好得很。”

  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胜利镇,问及朱郑氏,村民都会熟悉地指路。大年初三,不到10点,成都市双流区胜利镇朱郑氏家的门外就停着好几辆车,汽车、摩托车甚至还有几辆婴儿推车。

  对朱郑氏来说,每一年每逢这一天她的上百位儿孙都会依照“正月初三走亲戚、拜长辈”的民俗,为她拜年贺新春。

  一大早,朱郑氏便在儿媳妇陈玉华的搀扶下从房门中走出来。在场的不少人都难以置信,这位穿着喜庆的红棉袄,戴了一顶红色小帽子,笑脸盈盈地向大家走去的老婆婆,竟然已有118岁高龄。

  意识到家里有客人到访,朱郑氏笑呵呵地招呼着,“新年快乐,大家随便坐。”朱郑氏操着地道的四川话,语言表达依然清晰。临时充当翻译的陈玉华说,老人现在身体“零部件”都没啥毛病,就是听力不大好。

  “我婆婆一共生育了3个儿子,2个女儿。”陈玉华长期在朱郑氏身旁照顾她的饮食起居。陈玉华说,目前朱郑氏直系子孙后代已超过百人,第六代直系子孙在2018年出生。

  院子里,平均岁数都在80岁的老人围着他们的“宝贝”朱郑氏聊着天;厨房里,由朱郑氏的孙媳妇唐素华带领的“厨师”团队正热火朝天地做饭。

  由于村里做宴席的厨师放假,今年的团年饭都由朱郑氏的孙媳妇唐素华等人来操办。

  “这次初三拜年,姊妹都来帮忙准备大团年的饭菜。”厨房里,基围虾、板鸭、凉拌鸡、蒸南瓜、什锦等美食早早备齐,唐素华等人从早上5点半就开始准备。“为了老人,这点辛苦都是幸福的。”

  朱郑氏家的浓浓“年味”在这乡间小路上格外引人注目。由于全家人多,每年过节都是全镇最热闹的地方,陈玉华笑着说,不少镇里的人甚至开玩笑,他们这么一大家子人过年,都快赶上一个连队的人数了。

  她是所有小辈都爱戴的“老美女”

  朱郑氏几乎是整个家族的“团宠”,几乎每个人都对她爱戴有加。

  在朱郑氏的红色衣柜中,放着一个洗得发白的花布口袋,“有的年轻人出国旅游过年,有的年轻人要上班,但他们知道我爱漂亮,提前给我送来了帽子。”朱郑氏小心取下缠绕在花布口袋外的毛线,从袋中拿出帽子,笑嘻嘻地向大家展示。

  “祖祖(四川部分地区方言,意为爷爷的父亲、母亲)十分爱漂亮!我经常会给她买衣服、鞋子,她都记得!”朱静是朱郑氏的曾孙女,她很喜欢自己的祖祖,和朱郑氏是无话不说的。“祖祖就像我的闺蜜一样,感觉她什么都懂,”朱静掩嘴笑着。

  朱郑氏平时十分喜爱和朱静这样的小辈待在一起,朱静记得朱郑氏经常和她讲过去有趣的事,两人聊天就像一对闺蜜般。“祖祖经常都会瘪嘴羡慕我们现在的女性用品,她说可比她们那时候方便多了。”

  在朱静眼中,朱郑氏十分善解人意,有时都让她有点心疼。每次朱郑氏生病的时候,都会婉拒小辈们的探望,“你们上班轻松但是心累,你们别来看我,我没事!”

  “这么明事理,善解人意的祖祖,谁不喜欢!”朱静笑着说。

  在今年拜年的晚辈中,还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一来拜年,就紧挨着朱郑氏坐着,她叫王曹群,今年也有80多岁了。王曹群的母亲是朱郑氏的妹妹,自从母亲去世后,王曹群就把朱郑氏当做自己母亲一样尊敬。

  “她是个好人啊,和谁关系都好。”王曹群说,自己的母亲还在世的时候,一个月不见朱郑氏就十分想念,然后张罗着让朱郑氏来自己家玩耍。偏偏朱郑氏可不是一个停得下脚的人。

  “我来做什么,你这又没有活路做,有事情让我帮忙做,我就来你这耍,”朱郑氏不管去哪家做客都喜欢帮忙,王曹群笑着说,家里如果没有活路,都不敢轻易邀请朱郑氏去玩耍。

  老人的“秘诀”在心态

  年逾百岁,现在除了腿脚不太便利,朱郑氏的生活基本能自理,拄拐能走路,吃饭能端碗,想要什么都能表达清楚。

  朱郑氏每天的生活都十分规律:每天早上7点左右起床,白天和家里人聊天、看电视,中午小睡一会儿;晚上7点就睡觉。“婆婆平时很爱干净,一年春夏秋冬,天天都要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才睡觉。”陈玉华现在是陪伴在婆婆身边最亲近的人,和朱郑氏相处的几十年中,两人的“婆媳关系十分要好。

  陈玉华说,朱郑氏一直以来心态都十分好,不挑食,对人也十分温和。唯一特别的地方就是:十分爱“动”,是一位妥妥的“闲不住老人”。

  陈玉华记得,朱郑氏前几年还能坚持每天割猪草,打扫院坝,每天吃了早饭都要出去转圈,看看谁家需要帮助,自己就要去出一份力。2015年的时候,老人因为摔了一跤,住进了医院。自从摔跤之后,割猪草扫地的活不能做了,但靠着一张支撑椅,还能每天早上在家附近转圈。

  “就算是只有一个支撑椅,婆婆还是坚持自己每天都要动一动。”陈玉华无奈地摇了摇头。一旁的朱静掩嘴笑着,“那可不,这是身为一个‘团宠’的自觉!”

  “咔嚓”,随着照相机一声轻响,一张珍贵的“全家福”就此定格。

  照相机镜头里,118岁老人朱郑氏怀抱着11个月大的第六代孙站在挂满红灯笼的树下,身旁簇拥着数十位后代,灿烂的笑容绽放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

  “现在吃的穿的都有,看到儿女这么大、孙子这么大、院中的桂花树这么大,我什么愿望都满足了。”朱郑氏笑着说。

  祝愿天下所有老人

  健康长寿!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6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