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长寿文化

长寿文化

跨过“中年危机”,投资高手的十年感悟(珍藏)

erjian2022-09-08 08:30:37长寿文化43来源:巴马长寿网

  这是老方的十年投资感悟。

  过去八年的年化收益率为33.35%。这篇文章除了投资的思考,作者还论述了人生的80%和 20%与钱无关的东西。投资与人生的思考,贯穿始终。

  从 29-39 岁也许是人生中可能性最多的阶段。因为这个年龄段兼具了理想、精力、初步的职业资历和社会资源,大多数人生层次的分道扬镳,大概都是起始于这个期间。除此以外呢,就是个人角色的转变,建立家庭,成为父亲,同时又从鲜肉走向大叔。

  坦率讲,现在的状态肯定是我10年前没有预期到的,虽然一路也有些小坎坷小麻烦,但总得来说自己算是这个时代的受益者。虽然偶尔也喷几句发发牢骚,但在内心深处是对这个时代充满感恩的。

  还是重点谈谈投资这个主题吧。在过去的10年里,除08年总流动资(除房产、车之外的所有流动资产总额,因为对于职业投资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总流动资产收益率,它反映的是对所有可投资资产的综合配置能力,更真实和全面)的增长为 -18%,其它年份均为正收益。其中 06、07、09、13、15、16 年的收益率较高,而 10、11、12、14 年则很平淡。

  如果刨除 06 和 07 年极高收益的不可复制因素,自 08 年末至 16 年末的资产增值恰好 8 年 10 倍(几乎所有收益均来自投资收益,且此收益并未使用过杠杆。且自 14 年底以来帮助少数朋友打理账户的提成所得已经扣除在本收益统计之外),且这个收益统计其实比实际增值要保守——因为这 8 年的所有生活费用也不是个小数字,而这部分支出降低了同期的总流动资产收益率数据。

  这当然算不得什么业绩神话,8 年的复合收益率不过也就是 33.35% 左右(之前的 06 和 07 年虽然收益率极高,但有过多运气成分,暂不计入)。但我比较欣慰的有几点:第一,这 8 年从完全懵懂状态起步,边自学边实践,在历经多次复杂市场环境后居然从未受过一次重创;第二,学习进阶较快。 圈子{WSAA12},更多消息都在这里

  说实话,干点儿其它事儿十年磨一剑都应该有点儿成就了,投资却未必。 走正确的路特别重要,但很多人都是需要先把各种弯路都走个七七八八才意识到对的那条是什么,这么一折腾可能六七年过去了还没真正出发,更惨的是在折腾过程中自己大部队已经被消灭了。

  如果把投资学习比作过迷宫的话,我大概抽根烟的功夫已经找到入口了,在迷宫里虽然也曾晕头转向过,但没有一次真正掉进大坑里。我明白的很多道理其实是通过看别人的惨痛经历学到的。应该说和我一起出发的一大群人里,我可能是第一批走出迷宫的,而且回头一看,跟出来的不多。

  第三,站在评估自己的角度去复盘过去和展望未来,让我踏实的不是今天的我能力更强了,而是未来的我破绽会越来越少。

  审视自己过去的投资成果有一个秘诀,就是如果成绩都是来自于抓住一个又一个的最牛股,或者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绝伦的交易,其实那真的是噩耗。因为这种事儿根本不是人类常态,它说明未来再现的概率在急剧的降低。但还好,我一直在有意识地让自己的投资结果与常识挂钩,与长期的大概率更紧密结合。

  总得来讲,过去的十年,特别其中 08 年到 16 年的 8 年里,我的投资记录呈现出较强的稳健性。这里确实有一些必然性,其中最重要的:你是什么样的人,可能你的净值也就呈现什么样的曲线。这里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性格品质,它并非源自投资,却很可能会在投资的世界里放大。

  比如就我来说,稳健倾向的性格并非是在投资后才显现的。很早前的工作中,我管理下的项目无论进度、质量还是成本大多是相当可控和靠谱的(做过项目管理的同学知道实际上这三者之间经常是矛盾的,这与投资又有一点像:收益率、安全性、持续时间之间也有类似的相互制约)。我向来不喜欢失控的感觉,相比「爱拼才会赢」,我更相信「有备无患」和「谋定而后动」。

  因为稳健的倾向,我有几次放弃了孤注一掷破釜沉舟的机会,回头来看,似乎如果更敢赌成绩会出色很多(06 和 07 年应该算豪赌,但那时是有退路的,也是当时阶段的理性选择,后面再讲)。同样因为稳健的品格,又避免了几次判断错误可能导致的重大投资损失。那么,如果投资是一个能持续几十年的工作,是敢赌更重要还是稳健更重要呢?答案不言自明。

  很多人都曾希望找到投资的绝对真理,但真正学进去用起来会发现,矛盾无所不在,「绝对真理」本身就是一个陷阱。跨越这个陷阱的出发点,是认清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好的投资方法,第一必须高度贴合复利原理,第二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这些情况包括了性格秉性、理财期望、能力特征等。

  所以你会发现,这两条里的第一条是普适的,所谓的投资门派差异其实都是表象,其本质一定要在复利层面上逻辑扎实可靠且实证长期有效;而第二条则是个性化的,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甚至是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而动态调整的。我几年前曾说「投资要有原则的灵活」正是此意。

  有原则的部分不可动摇,可灵活的部分不必教条。想明白了,投资想不顺不舒服都很难。没想明白,则很容易处于一种经常性拧巴的状态,既不顺也不舒服,弄不好还容易极端和偏执。

  投资能力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就像有人擅长文艺,有人擅长运动,有人擅长编程,而我们只是恰好擅长在股票市场赚钱而已。当然,这绝非代表投资是容易的,甚至不代表投资总是顺利的。

  以我为例,如果你截取 14 年的后 2 个月来看会发现我是个 loser。因为那两个月市场拔地而起暴涨几十个点,大量股票翻番,而我的净值却只有几个点的涨幅。又比如 15 年的上半年,动辄翻番的股神频出,如果你这个区间看我的投资收益,不过也就是大体跟上市场而已。在这两个区间内,数据在证明我不太适合股市。 圈子{WSAA12},更多消息都在这里

  不过如果把统计期间调整一下,比如从 14 年 11 月一直拉到 16 年三季度末,市场经过了暴涨暴跌再暴涨再暴跌等 n 个循环,而我们的净值不慌不忙跑到了 120% 左右(同期沪深 300 涨幅 9.6%);又比如把统计时间取到 15 年 5 月中接近市场顶部开始,到今年 3 季度末,沪深 300 同期是 -28%,而我们的净值是同期 +60% 左右。

  如果再拉长点时间看,过去的七八年,每年也没创造什么神话,但一步步稳健前行积累下来,已经是人生级别的差异了。为什么成熟的投资人并不太在乎阶段性的收益状况呢?因为通过一系列思维和行为上的进阶,我们终于让时间成为了我们最可靠的盟友。每个阶段的收益都有其偶然性,但所有的阶段连续到一起一定是必然性在其作用。

  虽然 10 年以投资的尺度来讲算不得很长,但已经足够浓缩出一个终极经验:一切投资原理本质上都是对复利的解释和应用,你忠诚于复利,收益就会忠诚于你。

  投资对于生活而言,并非都是冷冰冰的数字,投资的历程也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如果一个人总是有沉重的财务压力固然不幸,但一辈子从来没缺过钱我觉得其实也没啥意思。能有一个奋斗的过程并且获得成功,可能是最幸运的。但除了极少数的幸运儿,投资的成功确实并不轻松。

  芒格说「40岁才能真正做价值投资」大体还是有道理的。因为越来越感觉到投资要想做到「可持续的成功」(我想这大概是价值投资的根本目标),真的需要一种笃定的状态,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一定的资产规模基础,老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可以从物质基础上祛除掉「一夜暴富」的杂念。除了富二代,要达到这个基础怕是要工作很多年。

  另一方面则是思想格局的稳定,而这恰恰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研习,结合实践中的各种挣扎、试错、总结之后才能具备,并非轻飘飘念几句大师语录就能解决。这对大多数人来说也并非很年轻就能达到。

  投资其实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和思想思维的一个分支,所以具体的研究和报表等等当然是要看的,但光是扎在报告和数据里,可能并不十分有利,而且肯定不是很有趣。

  我个人觉得,多留些时间,静下心来看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尽量不带偏见的审视我们生活的变迁和时代的脉动,往往能获得一些更深层次的感悟,并对具体的投资行为提供无形却厚重的信念支撑。

  如果从具体的方法上说,投资人实现财务目标的路途与公司创造价值差不多,主要取决于对 R,N,G 三个要素的调动。R 就是收益率,N 就是持续期,G 就是资本规模。我曾经说过,对于一般投资人而言最好的模型是:初期极高的 R,而后期极长的 N。

  这其实就是我在几年前的《人生财务规划的几个阶段》中说的,早期本金小而且年轻输得起的阶段,可以在正确的方向上下重注豪赌,追求的是一击必杀的高弹性。但到了资金规模化操作阶段,大幅折损的代价极高而即便小胜的绝对值已经不小,所以需要的是增强反脆弱性,保持稳健的高胜率为第一要务。 圈子{WSAA12},更多消息都在这里

  对于资产管理人来说则还有一个要素就是 G,这类似公司的增发扩张资本规模,但是比一般的生意对规模更加敏感。特别是资本杠杆足够高以后,对于R和N的要求甚至都直线下降,这也是为何那么多从业者千方百计要去做大规模的原因。

  从一般规律来看,投资人的进阶往往循着这样的次序:入门,其实就是找到正确的方向,否则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一辈子也是枉然;成长,这个阶段需要突出的寻找好机会的能力,侧重追求集中把握机会的高弹性,高 R 为王。但这个时候还远谈不上成熟,破绽也多,是崛起最快但也最脆弱的时期,大约是淘汰率最高的阶段,大多数人止步于此。

  接着是成功,到这个阶段能力强不如破绽少,以高风险为代价的高收益已经得不偿失,不败的长 N 才是王道。只要不作死,成功只是时间和程度问题;伟大,这个不是能刻意追求的级别了,能力品格境界时势缺一不可。

  对于职业投资来讲,最初的几年很关键。能在熊市开始职业投资是一种幸运。我压力最大的时候就是 11 和 12 年,这时距离 06-07 年获得第一桶金已经过去了 4 年,但市场却处于持续的下跌和低迷中。更重要的是由于离开职场已经较长时间,退路其实也不多了。随着家庭开支的逐渐增长,压力可想而知。

  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成功是唾手可得的,那还有什么含金量呢?我现在很感谢那 2 年的历练,更感谢自己顶住压力坚持做了正确的事。当市场最困难的环境也无法打败最脆弱时期的你时,可能就是坚定走向职业投资之路最好的契机。

  但我看到的却大多相反:在牛市自己最得意的时候决定去做职业投资,我觉得那大概率会害人害己。那之后某年后我曾在寺里取到一个签,上面的字倒是很符合回看最困难时期的心境:渐渐浓云散,看看月再明,逢春花草开,雨过竹重青。

  前面说了长 N,其实高可持续的投资不仅仅是专业领域本身的问题,还是生活策略的问题。我发现要实现长 N 特别强调要有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健康的生活是第一位的。近年出现了好几个非常勤奋的投资人英年早逝的案例,这实在是代价惨痛。必须认识到健康是实现长周期复利的第一保障。

  除此以外,特别要恰当处理好欲望。健康的欲望是进步的动力,失控的欲望则是个生活的黑洞。其实投资做到某个阶段,你已经能算出来这辈子将不会再为钱烦恼了,但这与你不再烦恼是两码事,而且钱解决不了的麻烦才是真麻烦。人在消费上所能得到的幸福感是快速边际递减的,第一个包子永远是最美味的。要想靠更高阶的消费来维持人生的满意度,其实既困难又可悲。

  而且人有时候很奇怪,在你没有消费能力的时候,你想拥有的会很多。因为那些东西代表着成功、被满足的虚荣心、高逼格和某种尊贵身份的象征。但当这些东西都垂手可得甚至都算不上什么大的消费支出时,你反而对其中很多东西都没什么兴趣了。因为那时的你已经有足够的自我认同,不再需要额外的外部评分了。

  此时你的消费仅仅是因为喜欢,而不会是为了让人看到。而自己喜欢其实真的很简单,吃鱼翅海参就一定比大排档来得舒畅?花上百万会费去打高尔夫真的比在打乒乓球更有乐趣?而且作为职业投资人,生活环境也非常单纯,几乎不存在生意场上的实力暗示或者人际之间的逼格比拼。所以职业投资人非常好的一点,就是越来越活得自我和本我。

  不过经常看到有人问:职业投资会不会很无聊很寂寞与社会脱节?我其实很想给他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罪犯被判 30 年监禁,等到他刑满出狱的时候却犹豫不决,因为他不知道一旦获得自由身以后该怎么生活?牢狱已经让他习惯,自由却反而令他恐惧了。我们有时候是否也是如此呢?身在江湖梦想田园牧歌,而一旦真的迎来这样的人生契机时却不知所措了。

  投资很多时候与人生类似,都需要一直面对不确定性。踏出的下一步是对还是错?是更好还是更糟?有时候你不亲自试过是不会知道的。说到底,我们自己的人生是很难从别人那里获得答案的。但财务自由的好处是,你有后悔的权利和能力。试过了,不喜欢,大不了再试试另一种活法而已。

  当人生第一次脱去了外界给你的各种枷锁时,为什么要急着给自己套上另一个封印呢?所以我说真正的自由其实很难,财务自由只是物质基础,它能让你物质上不委屈,但未必能让你活的更好。会生活的人,穷着也能自找快活;不会生活的人,富了依然自寻烦恼。

  对我自己来说,这种生活正是我向往的。其中最美好的就是带着女儿一次次说走就走的旅程。城市、海岛、大漠、草原、雪山、密林、苗寨、古寺、高原、古镇、幽潭...我们的旅程还在继续,旅途中的一些珍贵记忆可能会一直陪伴我直到生命的尽头。

  更重要的是,这种与孩子旅行的时间窗口是不可逆的,5 岁之前那种与天使同行的美妙感觉和 10 岁之前的天真亲密,错过了这个周期就算以后再有钱也补不回来了。这一切珍贵美好的人生体验,该如何去物化或者量化呢?

  所以我说对自由生活的一切担心都有道理,但最该担心的是,是否还有尝试一种新生活的勇气?是否还有享受自由的能力? 有次一个朋友随口问了句:你觉得现在开出什么样的条件才会让你重新去上班?我后来仔细想了想,结论是真的要非常非常非常高的条件,我想这个世界上应该没人会给我开出这样的价码了。

  其实职业投资人这个称谓不是很适合我,因为这可能让人感觉我的生活完全是围绕着投资在转。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投资仅仅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投资从来不是我的信仰和命根子,它不过是我获取财富的一种手段而已,投资的目的永远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生活全都服务于投资。

  当然,这需要一定的过程。在最初几年,确实与投资相关的事情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因为要大量的阅读学习和思考,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实践和总结,构建壁垒的过程确实是艰辛的。但这一过程由于不断感受到自己在快速进步,大量的问题在不断被解决,实践不断指引你向着光明飞奔,你会感觉欢畅淋漓。

  但把时间放长,投资不可能永远保持在那种兴奋状态。更多时候就是平淡如水,我很少紧张兮兮值守在屏幕前,也从没用过高大上的多屏,更没去各个研讨会赶场。一个笔记本,甚至旅途中的一个手机,足矣。即可以说投资并不需要争分夺秒,亦可说走到哪里投资都未停止。这可能真的不是最好的方式,但确实是我自己最舒服的节奏。

  说到底,投资很重要,因为人生中 80% 以上的问题都是可以用钱解决的,我管这部分叫生活。但还有 20% 的东西则是与钱无关的。把投资做好可以拥有不错的生活,但对人生更贪婪的人也许并不满足。找到并拥有剩下的那 20%,才叫完整的生命。愿我们都能做好人类共通需求的那 80%,并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那 20%

一、投资即是修行:投资认知的十大陷阱(深度好文)

  炒股进门很简单,只要会买卖就可以开干,但真想赚到钱很难很难,十人一赚、二平、七赔,几乎是铁律。多少散户在牛市来时疯狂入场,等到熊市结束血本无归。

  很多人看到的是买卖之间就可赚钱的机会和轻易,但不知道证券市场是红海市场,参与者太多,聪明人太多,各种明暗的博弈也太多。每个进入股市的人都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在上亿计的玩家之中,你凭什么能赢呢?

  有人讲:“投资本质上是认知能力的变现!”我认可这个观点。在股市中生存,最终拼得是认知水平,这个认知还不是简单的知识和信息的积累,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在自己身上实施复制的真功夫。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投资认知水平呢?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负面清单入手,排除一些重大的认知陷阱。先尽量让水桶不漏,水桶才有蓄满水的可能。

  结合自己的学习、观察和实践,我认为投资者极易落入以下十大认知陷阱:

  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初入股市者,略有赢利,便以为自己是投资达人;有所经历者,虽然曾经遍体鳞伤,一旦牛市来临,还是俨然以高手自居;长期浸淫者,历经波折,终于进入收益相对稳定的阶位,便动辄以巴菲特门徒自居;更有恬不知耻者,到处吹嘘,自谓股市一切尽在掌握,欣欣然以股神自居。

  股市是个极端复杂的系统,政府政策、国际局势、经济形势皆可可影响涨跌,甚至于天气大旱能造就一个抗旱板块,政府反腐能打残高端酒类板块,非洲猪瘟能让农畜板块涨停......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再加上成千上万机构的行为和亿万散户的心理集中交错,股市之复杂真是错综复杂,不可言状。

  牛顿说:“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计算不出股市中人性的波动”。

  巴菲特的合伙人,95岁高龄的查理.芒格讲:“如果说投资知识是百分之百,我坚持学习至今,也不过掌握了不到百分之三”。

  面对这样一个无限复杂的系统,对所有参与者而言,对其认知都是盲人摸象。这个判断肯定是成立的。一个投资人一旦认识到这个问题,就有了知止的可能,否则,永远在自以为聪明的愚蠢之中坐井观天,自许高明,在或远或近的日子里一定会掉到一个深深的坑里。

  那么有没可能克服股市的认知困境呢,我认为没有究竟之道,但是有不断趋近的可能。

  第一种是像索罗斯那样,置无限复杂的因素于不顾,把认知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抓大放小。

  第二种是像芒格那样,博览群书,文史哲、数理化等等皆有涉及,然后深度思考,尽可能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坐标体系。

  第三种是像巴菲特那样,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根本不去试图认知整个市场,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坚守能力圈,赚自己能赚的钱。

  当人类的认知在地球及其行星范围内时,很容易认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当人类的认知拓展到太阳及其行星范围内时,很容易认为太阳就是宇宙的中心;当人类的认知拓展到银河系乃至几百亿光年远距时,认知又是另一个样子。

  西方某组织管理学大师讲:“命题总是在更高一级命题得到解决思路和答案。”对股市的认知大类如此。当有人拿一张K线图、一张经济数据表格、一份政府报告等等点上的知识图谱而口若悬河对整个股市进行覆盖式推演时,基本是不靠谱的。若其认知坐标宏观框架已经超越了股市范畴,或可模糊的对股市点评一二。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股市,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可能趋向真相的基本前提。

  二、把运气当能力

  台风来了,猪也会飞。在股市里赚钱很难,但在牛市时,帐面上又很容易浮盈,等到潮水退去时,没有裸泳的还是极少数。过程中的盈利是运气使然,能力使然,还是二者兼具?落袋为安的盈利是运气使然,能力使然,还是二者兼具?这其实是投资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个真正理性的有智慧的人应该在任何时点都要尽可能搞清楚自己盈利中运气和能力的比重。毕竟,掷骰子获利和玩德扑获利是不一样的。如果掷骰子盈了,然后就以为自己玩德扑也会盈,大概率会输个底掉。

  人性使然,股市中的大多数人分不清运气和能力,甚至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运气当能力。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高位,常常听到众人称誉时,飘飘然是自然而然的。

  人先自欺,而后欺人,最后必被人欺。错把运气当能力的人,教训就在不远处,必会如约而至。

  三、认为历史会重演

  经常遇到一些个投资老手说“历史会重演”,或者拿历史K线图证明,或者拿周期数据证明,煞有介事,貌似有理,似乎掌握了某种发财的秘诀。

  如果细究追问,就会发现,这些人所谓的重演往往是这样的:简单类比,此类图形历史上出现过,未来也一定会出现;前两轮牛熊间隔是七年,这一轮应该也是七年;这类题材上一轮暴涨过,本轮也会暴涨;题材好、形态好、涨得好的就是牛股;低价股每一轮都会得到爆炒,这一轮也不例外......

  这种认知水平是相当肤浅的,类似于看图识字。这样的人不妨反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股市密码如此容易简单,那你岂不是可以到股市捡钱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子的。

  我喜欢读历史,发现历史的确在重演,但重演的是人性和事理,不是具体场景,具体场景一定是随时空转换面发生变化的。如果真正看透了人性和事理,即使场景不同,你也可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是真的。

  就股市而言,的确有些东西在重演,比如:

  ❖ 人性的贪婪与恐惧;

  ❖ 牛熊之间的轮回与转换;

  ❖ 货币泛滥会推升资产价格;

  ❖ 杠杆会使行情加速度运行;

  ❖ 券商类股票会在牛市率先受益;

  ❖ 资产总会回归到一个合适的估值区间;

  ❖ 多要素共振股大概率会成为牛股等等...

  了知K线与涨跌背后的重演的本质要素,而不是从简单重复中认定图形和场景的重演,一个人才算真正从股市历史中汲取了营养。

  四、臆测别人意图和市场走向

  人类面对无限复杂的系统时要么以偏概全地过度自信,要么因为恐惧而迷信。前者会让人产生预测的冲动,越聪明的人越容易犯这个错误;后者会催生各类大师,收获一众粉丝,迷人者必自迷。

  在股市中总会遇到某某人讲:我在何时做过何种判断,非常准确,然后洋洋自得。如果能够把他所有的预测做个统计,成功率大概率不会超过50%。一个只讲自己成功,不面对自己失败的人,其实是个不诚实的人,不值得信任。

  前面我们讲过市场的复杂性,按照科学法则推理,这样的市场几乎是不可预测的,否则这个市场会出现统领一切的王者,事实上有史以来没有这般王者。即便强大如国家机器,或可一时影响市场之涨跌,但也不可能操纵整个市场,比如,2015年救市。

  问题是,我们总得做出判断给自己的行为以指导。我研究投资近二十年,我主张投资人建立自己的认知坐标体系,以此指导自己的投资行为,否则,就像无头苍蝇,随机乱飞。这个认知坐标体系可以进行预判,但一定要给未来变化留出空间和容错机制,否则,一定是画地为牢,自缚手脚。即使偶尔预测对了,也是运气成分较大,不见得是方法对头。人生很可怕的是用错误的方法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结果,如果没有深省,以非为是,在今后的日子,这个错误的方法会给你重重一刀。

  有人可能拿量化交易来反证,这说明他不懂量化交易。量化交易赚得是什么钱?是对冲风险、策略套利和周转效率等,而不是线性或非线性预测。

  如果一个人宣称自己能预测股市,只有三种可能:神仙、疯子、自大狂。

  五、信与不信两相难

  人与人之间的认知互信只能建立在清晰自己的认知边界且能对别人的认知水平进行理性评判的基础之上,否则,都是一时冲动,不可能长久。

  有个别朋友会让我推荐股票,一时推辞不过,也只好说上一二。时间久了发现,向朋友推荐股票是费力不讨好的事:

  ❖ 一是他运气好赚了,也没觉得你怎么着;

  ❖ 二是一旦他赔了,朋友就很难做了;

  ❖ 三是自己的认知很难转化为别人的行为。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斟酌再三向朋友说了一支股票,过段时间看到涨了不少,打电话向朋友祝贺,发现他在最低点割肉走人了。那情景挺尴尬的。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不荐股,请各位昆友理解。

  在这里,我想重点讲得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的确,面对股市,专业和业余之间可能也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差别。但从成功概率上来讲,专业选手会更高那么一点,高万分之一也是高。毕竟人家花了那么多功夫,靠这个吃饭,掌握的信息更全面一些,专业技能也更高级一些。

  美国股市的散户一度也是占比80%以上,现在不到5%了。短期内或许有偶然性,拉长了看,只要同场竞技,业余选手被淘汰是大概率事件。

  记得韩寒写过一篇文章,讲得就是专业和业余选手的区别,最后的结论是:不要拿自己的业余爱好去挑战别人用来吃饭的本领。

  专业选手也会面临信与不信的难题,比如:一个分析师去访谈上市公司。如果他对相关领域的知识一无所知,也只有被上市公司忽悠的份。

  在投资世界,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足够深广的知识储备,而且能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认知体系,才有可能对别人建立信任或不信任。

  六、听小道消息

  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人听消息炒股亏得一塌糊涂。

  不是基于自己的努力学习和操练,而是希望听到某个秘密消息而炒股发财,显然是不靠谱的。

  就上市公司的信息链来讲,从上到下大致如此:董事长等高管、监管部门、相关权贵、一众亲友、中介机构、分析师和基金经理、媒体记者、公开信息、散户传播......

  你也不想想,在这样的信息链中,你在什么节点?大概率到你这里已经是大路货了。

  再说了,即便你处在信息源的上游,还可能面临内幕交易触犯刑律的风险,又何必呢?还记得某副省长、市长进行内幕交易被处罚吗?

  印象中,当年有一个法国的财政部长炒本国汇率而倾家荡产。

  真想学投资,从远离小道消息开始。

  七、成功的阴影

  为什么投资者能够全身而退的极少?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没有走出自己成功的阴影。

  我看到的投资失败案例中有四类都是过去的成功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1.靠操纵起家,在后来的操纵中崩于熊市或监管打击;

  2.因放杠杆而暴富,后来爆仓于某次放杠杆;

  3.发财于抄底,后来抄底成了接刀子;

  4.处心积虑设计了一套计划,预期在未来某个周期兑现,而没有重视客观环境的变化。

  人生中某次巨大的成功很容易在人的心理和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再加上人很难区分运气和能力以及正道和邪道,往往会意图把过去成功的经验在未来某个时点进行复制。一旦形成这样的观念,就是为自己挖了一个大坑,未来某个时点自己大概率会跳下去的。

  如果成功能够复制,那么,理论上成功的人可以永远成功下去,而事实上不是。因为,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尽管人性和事理没变,但场景已经发生了变化。

  对过去的经历进行理性客观地总结,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就好了,千万别把经验当成见。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也是千变万化的,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自我批判,不断学习,是持续保持较高胜率的唯一方法。

  八、变与不变错颠倒

  人生很难,但可以过得很简单;投资很难,但可以搞得不复杂。

  无论人生还是投资,重要的不是穷尽一切复杂因素,解决一切难题,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有意义的事持续干下去,努力找到不变的定则与常量坚守下去,然后交给时间,时间到了,事情的价值自然显然,就如水到渠成。

  很多人生活、工作、学习搞得一团糟,十分忙乱,本质上是没有区分出事情的本末、主次,没有搞清楚变与不变。

  就我个人而言,到现在让我得大益处的就那么几条:

  ✔ 一是每日一读坚持了十五年,而且有两个领域是系统深读;

  ✔ 二是每天打坐坚持了十年;

  ✔ 三是创业了十年;

  ✔ 四是与一前辈有约,践行了十几年......

  只要这件事确定性的有正向的意义,持续坚持下去,假以时日,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

  就投资而言,变量太多,但如果,你的定则与常量库不断拓展,你会越来越轻松。投资定则与常量举例如下:

  1、牛熊一定轮回。这看上去是废话,其实是基本规律,有大用处。

  2、急涨也容易急跌。

  3、货币松紧与资产价格高度相关。

  4、资产蓄水池之间存在替代效应。

  5、资产价格终究会回归到合理区间。

  6、从长远看,全球资产估值水平会趋向接近。

  7、监管法律制度会趋向更加完善。

  8、不看牌面打牌会大概率输。

  9、获利的较大比重来自于少数交易(量化除外)。

  10、分散持仓并不能带来超额收益。

  11、复利增长是投资长期致胜的法宝。

  12、上证平均PE超过60倍,会进入高风险区间,低于12倍会进入长期投资价值区间。

  13、M1增速低于10%,资产估值通常会回归合理。

  14、市场利率的倒数是股市可接受的平均估值水平。

  15、当卖菜的大妈都进场了,也该出货了。

  16、中国股市从现在回溯,政策这个变量所占比重很大等等。

  九、预设高盈利目标

  预设高盈利目标是人性贪婪的常见表达形式。

  事实上,投资收益的水平是没法精确预测的。合理的投资行为应该是做该做的事,静待结果就好了。

  一旦为自己预设了高盈利目标,就是为自己设下了一道障碍。比如:你预设盈利目标是一倍,当到了90%时,你该怎么处理呢?当中间变盘的时候,又该怎么处理呢?当超过一倍时,又该怎么处理呢?这个时候,人就会纠结,纠结就容易犯错。

  更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一旦你为自己预设了过高的盈利目标,你的行为通常会变得更加激进,其实已经是非理性了,决策错误随时会出现。

  幸福感通常是来自于降低了预期,所谓知足常乐。投资也一样,如果把投资收益的预期降下来,心态会更好,也会更快乐。

  在努力保证本金不受损的前提下,深度研究某个或某几个标的,在合适的价格和时机买入,然后,把收益交给市场和时间就好了。

  一面湖,当湖面波涛汹涌时,周边景物的投射都是变形的,只有当湖面静如明镜时,周边景物的投射才是本然的。我们的内心就像一面湖,若想保持对事物的精准判断,必须心静如水,预期降一分,则心静一分。

  十、得意忘风险

  让人一败涂地的风险往往隐藏于顺境,不易察觉。在低处跌倒,还可以爬起来,从高处掉下,就很难站得起来了。

  身处高位,人性的一点点弱点都会无限放大。

  投资一帆风顺时,人很容易放松警惕,殊不知,此时风险仍在而且可能更大,杀伤力也更强。

  我遇到几个朋友,当股市暴涨时,他们都很紧张,哪怕帐面浮盈已经很高了,涨得慢反而更踏实。这种人天生有警惕性,有极高的风险意识,投资往往做得还不错。

  事实证明,在股市中长期存活下来的,大多是风险厌恶型的人。他们的收益或许一时不好看,但拉长了看,他们才是赢家。

  请永远记住:股市永远有风险,而且个人一定会犯错。

  年届不惑,才明白,投资即是修行,能够在红绿翻腾、涨跌起伏中做到不动于心,才是大境界,必得大自在。

  面对无限复杂的市场,我永远是一个小学生,努力做好自己,不断提升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资策略。

  ——昆仑揽月

二、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和终生学习?

  如果你想获得想要的东西,那就得让自己配得上它。信任,成功和钦佩都是靠努力获得的。

  —— 查理·芒格

  1.

  柴犬叔叔最近看了一部感触颇深的记录片——《Becoming Warrent Buffett》(成为沃伦·巴菲特)。

  这是HBO今年拍摄的关于巴菲特最新的纪录片,是目前为止我觉得拍的最好,也是最接近他真实生活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里,巴菲特坦然褪去自己身上众多的光环,展露了的自己最真实一面。影片里的大部分镜头,都献给了巴菲特的家人,回忆他的过去,以及记录平常的生活。

  比如说巴菲特每天早上上班时,会开车路过麦当劳买一份早餐,带到办公室后享用。他的桌子上也一定摆放着一杯他钟爱一生的可口可乐。

  他在上班路上打趣的说道:

  “ 如果今天公司股票价格涨了,我就买4块2的套餐;如果股价不好,哈,那我就买3块8的” 。

  看着纪录片你会发现,即使是如巴菲特这样遥不可及的投资大师和世界首富,生活中不过也是一个平凡的老人,非常的平易近人,甚至还会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小毛病。

  但是这部纪录片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事实——

  一个人一生如果想要获得过人的成就,注定与读书和终生学习形影不离。

  2.

  这个品质在巴菲特身上体现到了极致。

  巴菲特一生致力于学习和研究股票投资,在专注学习这一件事情上他极为专注。

  他从小就开始阅读和学习所有与股票投资相关的书籍。在他读遍了父亲所有的收藏后,他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在书本的海洋里求知若渴的阅读。

  通过自己的努力,他获得了当时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同时也是著名的价值投资大师 Benjamin Grahham (本杰明·格雷厄姆)学习的机会,成为了他的学生。

  因为一生勤奋和专注的学习,巴菲特成为了目前美国历史上在股票投资这个领域,最有知识和经验的人,并收获了巨大的财富。

  而真实生活中的他,在其他的事情上却非常的愚笨,甚至连厨房的厨具都分不清楚。他也自嘲自己运气太好,娶到了一个贤惠的太太,让他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不用一辈子吃麦当劳。

  巴菲特说每个人终其一生,只需要专注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

  而终生读书和学习,更是巴菲特坚持了一生的习惯和信仰。

  巴菲特每天绝大多数的时光,都是独自一人的在自己的书房或者办公室静静的度过的。

  他每天会按时起床,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新闻、财报和书籍。他的办公室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只有身后书架上的书籍,和一桌子摊开的新闻报纸。

  而他每天就坐在那里阅读和学习。时光静静流逝,他从年轻人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六十年如一日。

  3.

  关于巴菲特读书之多这一点,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经评价过:

  “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而沃伦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他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终生阅读和学习的巴菲特,即使在84岁的高龄,还掌管着全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保持着敏锐的大脑和思维,以及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

  巴菲特说他不惧怕死亡,他觉得自己这一生度过的无比充实和幸福。他每天都会兴致勃勃的起床,期待着今天发生的新鲜事,对他的工作乐在其中。

  那些抱着想快速致富的人,看完这部纪录片可能要失望了。巴菲特并没有提供什么点石成金的致富秘诀。

  与之相反,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展示的真相是——成功不仅是枯燥的,甚至还是有点孤独的。

  一个人只有严于律己,长年累月的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并且坚持终生读书学习,才能享有随之而来的成功、荣誉和财富。

  成为世界首富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捷径,巴菲特只是通过一生的专注和终生学习,达到了现在的高度。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想要传递的信息。

  4.

  很多人会说,我生活中需要什么知识现学现用不就好了,学习不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工作的么。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终生学习呢?

  因为功利性学习的范围是非常狭隘的,收获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终生学习的回报却是不可估量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复利 (Compounded Interest)是这个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迹,那些理解并使用它的人将最终获得巨大的财富。那些不理解它的人会付出巨大代价。

  巴菲特就是利用了复利的力量。在管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50年的时间里,他通过复利让每年21.6%的增长,变成了现如今高达 1,826,163% 的资产增值。

  而复利的效果不仅可以应用在财富的积累,更体现在知识的积累。

  当你在时间的长河中坚持不懈的终身学习,你的知识将会在复利的作用下持续的累积和增长,最终的收获和回报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而实现终生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大量优秀的书籍。

  5.

  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更能够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格。这是甚至比获取知识更要有意义的一件事。

  而当你阅读了一定量的优秀书籍后,你会发现历史上很多伟大和成功的人,都有着很多彼此呼应的励志故事,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感受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阅读的你。

  读过《富兰克林传》的人都知道,富兰克林借由《穷理查年鉴》传播了许多有用和影响深远的建议。

  他赞扬的美德包括勤奋、负责和节俭。这位美国开国之父的书籍和观点,在随后的两个世纪里,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

  而当你再读到《品格之路》这本书时,你会发现书中写到的影响世界的伟人和思想家——

  像是最杰出的美国总统之一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第二次世界大战 “胜利的组织者” 乔治 马歇尔,为终结种族歧视奔走一生的斗士菲利普?伦道夫与贝亚德?拉斯廷......都或多或少体现了富兰克林倡导的价值观。

  书中写到一个故事,揭示了艾森豪威尔自律的行为是如何养成的。他的品行深受他的父亲和他的家庭的影响。

  艾森豪威尔的父亲是德国移民后裔,是一个普通的小业主,但是做人做事认真负责,节俭而又自律。

  因为经历过破产的痛苦,他规定自己和公司的员工每个月必须将薪水的10%存起来,以防范意外情况。要知道那个时候美国家庭的储蓄习惯很糟糕,但是艾森豪威尔的父亲却对资金和储蓄有着严格的自律。

  正是靠着这一点,他才让自己的家庭过上了虽然不富裕,但是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也保障了自己孩子和员工的生活。

  这种自律的行为深深影响了艾森豪威尔,使他能够通过严于律己晋升为一个严格而又优秀的军官,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美国总统。

  博览群书的你会发现,从富兰克林到艾森豪威尔,再到巴菲特,无论他们身处哪个时代,这些成功和伟大的人都有着类似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的共鸣。

  6.

  当你用心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后,会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一个成功和优秀的人的背后,必然有一个伟大的人格。

  而在他们身上那些普世而又优秀的品格,像是勤奋、节俭和自律,会通过书本的传承,耳濡目染的影响着你,在阅读中提高你的心智水平,让你收获更高的人生境界和品格上的财富。

  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社会阶级上的固化和差异,并不仅仅是财富上的差距,更多是每个人眼界和选择的不同。

  而读书和终生学习,是我们每个人用最低的成本,提高自己的知识、眼界和人格的最佳途径。

  我们也许没有办法决定我们出生和阶层,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读书和终生学习,为自己塑造一个优秀的人格,实现个人的提高和阶级的突破。

  而一旦拥有了优秀的人格,你会更加坚定一个普世的信念:

  “如果你想获得你想要的东西,那就得让自己配得上它。信任,成功和钦佩都是靠努力获得的。”

  在这个信念面前,所有投机取巧的捷径和不劳而获的想法都会在你的眼中褪去光芒,衬托出你个人努力的熠熠光辉。

  这也许是为什么我们要终生读书和学习的最好答案。(原创:柴犬叔叔)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4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