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长寿文化

长寿文化

莫忘柳迟八百头——浅谈尊师重道

erjian2022-06-06 12:35:47长寿文化72来源:巴马长寿网

  莫忘柳迟八百头——浅谈尊师重道

  作者:玄镇子

  读过《江湖奇侠传》的人都应该对里面的主人公柳迟印象深刻,其人幼年好道,为了寻求大道的门径,常年在老人堆与乞丐堆里探访高人,寻师问道。

  现试将其拜师经历摘录如下:老叟点头笑道:“原来你这小小的孩子,也知学道:是道有千端,你想学的是甚麽道?”

  柳迟道:“弟子未曾入门,但知要学道:不知要学甚麽道,听凭师父指教,弟子都愿学!”

  老叟道:“可以,我传你的道。不过你得拜师!”

  柳迟喜道:“自应拜师,弟子就在此叩拜了。”说时,又叩头下去。

  老叟连连扬手止住道:“拜师不是这般拜法!”

  柳迟忙停住,问道:“应当怎生拜法,仍得求师父指教。”

  老叟道:“你拜着须记着数,应叩三百个头,叩完了,我才收你作徒弟,传你的道!”

  柳迟道:“遵师父的命!”就一个一个的叩下去,心里记着数,叩了大半日,已叩到二百九十八个头了。心想有两个头,随便叩两下就完了。

  柳迟心里才是这们一想,老叟又连连扬手说道:“不行,不行!像你这麽不诚心的叩头,可去拜那泥塑木雕的菩萨,拜我是不能作数的!你要学道,得重新拜过!”柳迟伏在地下,惶恐说道:“弟子该死,求师父恕罪,重新诚心拜过!”

  老叟点头道:“你拜罢!”柳迟这回就打点一片至诚心,一二叁四五的数,着叩拜,拜到二百九十八个,老叟忽然生气说道:“罢了罢了!你那里是在这里拜师,简直是和我开玩笑!非再重新拜过,你这个徒弟,我不能收。”

  柳迟心想:不错,我刚才因一颗石子,垫得膝盖有些儿痛,身体略侧了些儿,所以师父怪我不诚意!此後便痛得要断气了,我也不顾,一心一意的叩拜,如是又叩了二百个头。

  他正待继续叩下去,老叟已将身体一起,跳下地来,弯腰将柳迟拉起说道:“用不着再拜了,我不曾见有向道心坚诚像你的,你回去罢,我收你做徒弟便了。”

  自古男儿膝下有黄金,别说是磕近八百个头了,就是一个头没有给人磕过的也大有人在。为何柳迟能不辞劳苦,不生退心,在师父的一再刁难下,坚持磕完师父要求的头数呢?是因为他把大道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对能够传授他大道的师父也极尊重。

  苦海浮沉,生死轮回,众生困苦,不得解脱。有什么能比度脱众生的大道更尊贵的呢?!又有什么比能够传道解惑,使众生了脱生死,逍遥自在,超出轮回,与道合真的师父更值得尊敬的呢?!道尊德贵,师父之恩,天高地广,似海如山!

  再讲几个修行人尊师重道,历经千难万苦,百般折磨,道心不退的例子,以飨读者。

  阴长生的故事:阴长生是河南新野人,他是汉朝皇后的亲属。虽然他生在富贵人家,却不贪恋荣华富贵,专门研究道家的方术。他听说马鸣生知道转世修仙的秘诀,就去找他,并甘心自愿为马鸣生当仆人,给他干脱鞋扫地的下贱活儿。然而马鸣生并不传授他成仙的道术,却整天与他高谈阔论,谈的都是当前的时事以及怎样种好农田等世俗琐事,就这么谈了十多年,阴长生也没表示厌倦。

  和阴长生一块来向马鸣生学道的十二个先人后都走了,只有阴长生对马鸣生更加恭敬的执弟子之礼。马鸣生感动地说:“你才是真正能够得道的人啊!”于是就带他游了四川灌县西南的青城山,把黄土变成黄金让他看。马鸣生站在神坛上,面朝西把一部《太清神丹经》授给阴长生,然后就告别走了。阴长生回来后,照经卷上的办法炼出了仙丹,只吃了半付就成仙升天了。后来阴长生又按马鸣生教的方术用泥土变出了十几万黄金,用这金子救济天下穷苦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都给。

  后来阴长生又带着妻子周游天下,他全家人都长寿不老。

  阴长生在世间住了三百来年,后来在四川丰都县平都山的东面白日升天而去。

  阴长生还写了三首诗,第一首的大意是:“我在唐尧虞舜时就接受了上天之命,一直延续到汉代,都负有仙界的使命。我从很早就爱好修道,虽然我是个平凡的人,但志向很高尚,不想在王侯手下做官。如果只是为了延续生命,那么只满足于长寿就不会再有所追求了。我希望能够升入云天,乘龙浮游,展开双翼乘风翱翔。我希望能不怕火烧,入水不湿,无忧无虑地在太极中逍遥漫游,在仙界的都城中往来。那时我下看人间那些愚昧的人们,他们的年华像流水般一去不回,短暂的生命转瞬即逝,死后就变成了泥土,可是他们仍然急急忙忙奔波劳累,终于免不了一死,这是何等可悲啊!”

  第二首诗的大意是:“我的仙界的老师是道术极高的真人,他可以升天入地变化无穷,道术可以和著名的仙人王子乔、赤松子相媲美。我有十二名学道的同学,在二十年的修炼苦学中,有很多由于志向不坚定半途而废,我真为他们痛惜,但这也是天命的安排,因为道术不是随便就可以传授的,只传授那些意志坚定的圣贤们。那些学道半途而废的人,堕入了冥冥的阴间,真是苦海无边啊,所以我希望后世的人们在修炼道术时一定要刻苦勤奋,千万不要为人间的荣华富贵所诱惑而动摇了修道的意志。一旦修道成功,升入九天仙界,那时寿命就和日、月、星一样,亿万年长存永在了。”

  第三首诗大意是:“我从少年时就爱好道术,抛别了家人,随着老师东西南北四方遨游,脱离了人间的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和命浊这‘五浊’,离开尘世隐居山林三十多年。为了修道,我寒冷时忘了添衣,饿了忘记吃饭,虽想家也不敢回去,再劳累也不敢休息。我侍奉仙师,处处使他欢欣愉快,顾不得自己满脸污垢,双脚磨厚,终于得到了仙师的赞赏,才传授给我修炼的秘诀,这是多么大的恩德啊。我的妻子儿女也因此得到长生之术,将永享天年。我又炼成了亿万黄金白银散给了穷人,我还能驱鬼神为我服务,还有玉女在我身旁侍奉。现在我得以成仙,完全是神丹的功效啊!”可见,努力修道,尊师重道是多么的重要!

  列子的故事:列子拜老商氏为师,与伯高子交友,学得了二位先生的道术,乘风返回。尹生听说了,便去跟列子居住在一处,好几个月都不回家看一看。他趁机向列子请教道术,跑了十回,十回都没有得到列子的传授。尹生满腹怨气,请求辞去,列子又没有什么表示。尹生返回家中,过了好几个月,他想学道的念头难以打消,又前去找列子。列子说:“你为什么这样频繁地来来去去?”尹生回答:“以前我向先生请教,您不肯相告,我当然对您一肚子怨气。现在我的怨气已消。因此又回来啦。”

  列子说:“从前我还以为你明白事理,现在你竟浅薄到这种地步了吗?坐下!我要告诉你从先生那儿学来的东西。自从我侍奉先生,与伯高子交友,三年之后,心中不敢想是非,口里不敢言利害,才得到先生斜看了一眼而已。五年之后,心中反而转念思考是非,口里反而有意言说利害,先生才对我开颜一笑。七年之后,任从心中所想,更加没有是非;任从口里所说,更不涉及利害,先生才开始让我和他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放纵心思去想,放开嘴去说,不知我的是非利害是什么,也不知道别人的是非利害是什么;也不知道先生是我的老师,伯高子是我的朋友:内心的思想和外界的事物的界限就茫然无存了。这以后,我眼睛的作用像耳朵一样,耳朵的作用像鼻子一样,鼻子的作用像嘴巴一样,全身各部位的作用没有什么不同的。于是精神凝聚,形体消散,骨骸血肉全与自然融为一体;感觉不到身体所倚靠的地方,脚下所踩踏的地方,任随风吹而东西飘荡,犹如枯叶干壳。竟然不知道是风乘着我呢,还是我驾着风呢。而你现在在我的门下当学生,还没有多少时间,就再三地怨恨遗憾。这样的话,你小小一片身躯,灵气也不能接受,你短短一节骨头,土地也不肯负载。想要凌空乘风,怎么办得到呢?”尹生听罢,十分羞愧,好久连气也不敢出,不敢再多说话了。

  徐复阳,字光明,号太和子,幼年时因病导致双目失明,闻听崂山道士法术高深,遂不远千里来崂山寻医求道。当流落到鹤山时,被遇真庵道长李灵仙收留。李真人为试其求道的诚心,将九枚铜钱丢入深涧,告知他何时找齐何时收他为徒。

  此后徐复阳不分早晚日夜摸寻,“孰知人明我独暗,摸铜铢,滚山涧。”据说他的这种诚心感动了天地,为了不扎伤他,连涧中的荆棘都倒着生长。就在徐复阳找回最后一枚铜钱的那一刻,他的眼睛瞬间复明了。而他摸钱的那条山谷,也被后人称之为“摸钱涧”。

  徐复阳复明后得李灵仙秘传,面壁潜心苦修九年终成正果。

  煮白石的故事:古时有两人携同修道,在山中遇见一老者,老者给了他俩一块白石,说什么时候将白石煮熟,什么时候就是你们得道成仙之时。于是,二人就不分白天黑夜,拼命地煮石,他们砍柴生火,挑水注釜,守着这口大锅,指望着能快点把石头煮烂。谁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山里的花开了又谢,鸟儿飞走又飞回,白石还是没有一点要煮熟的意思。可是二人仍不后悔,而是互相勉励着继续苦干,如此过了四十多年,二人已由青年变成了垂垂老者。终于有一天,天降华彩,感其诚心,白石由坚硬如铁一下变成软烂如泥,二人服其汤液,终于飞举成仙。还有用木棍穿石四十七年最终得神丹的南岳真人傅先生及看洞穴墙壁十几年,最终看出天书玉字得道成仙的修道者皆属此类事迹。煮白石故事既有修道要吃苦耐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寓意在,也有修行修炼要听明师的话,无论多难的事都要坚定去做,并且在经历岁月的侵蚀,诸多的困难下还能持信心诚心而不改的意思,修道的秘诀就在此了,学者细思之,勤行之!

  古来多少修真士,舍生忘死,为法忘躯,历尽千般苦楚,万般折磨,才求来能度人度己,弘道利生的大法,这也是苦心人,天不负的显现。但是还有的人妄求大法,却从不考虑自己现在是不是法器,该做的是否都做到了,考验是否都通过了,得不到就心生恚怒,甚至恶语相向,弃义忘恩,实在是连作为人的标准都没有做到,还求什么法?!

  其实师父不轻易传大法,对功法的传承很慎重,经过长时间对弟子的观察、考验,觉得弟子是载道之器了,方能秘密传授,这是对大道的尊重,也是顺应天道的体现,并不是吝法藏珍,希望大家知道——大道可传唯在人。

  历代祖师亦有训:“遇人不传失天道,传非其人失天宝”;“失传失一枝,乱传祸一方。”

  道教里有道经师三宝,而在修道的过程中这三宝里属师宝最为主要,因为没有师宝的引领,学生是不可能通达经宝和道宝的,自己盲修瞎练,妄自猜度是永远不会证道的,张紫阳就说过“任君聪明过颜闵,不得真师莫瞎猜。”有些经文及丹书中的内容往往是不靠谱的,其中七分假,三分真。所以这里就需要师父的教导和传授才能理解真正的大道,因此师父的恩情是最大的,是恩比天高的,父母给了我们身体生命,而师父给了我们法身慧命,所以叫师父。身体尚有毁坏之时,而法身慧命,通过修炼师父传授的功法,贯穿师父所教授的大道心得与见地,是可以出离苦海,超出轮回,与道合真的。所以作为弟子是要把师父顶到头上的,马丹阳真人头顶三髻,以寓头顶恩师(王重阳祖师名嚞),行行处处不敢忘记师恩。

  其实明师就是大道,大道无言无语,因何得知,需由师传。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师父就是弘道的人。亲近师父,尊重师父就是亲近大道,尊重大道。聆听师父的教诲就是聆听大道的教诲。什么叫度师,就是度化你的师父,在性命两方面对你有助道之恩的人。有时师父的教育方法是独特的,甚至是极端的,有些师父经常以打骂这一独特手段来教育徒弟,如王重阳祖师对马丹阳不愿上街乞讨就足足打了将近一整天,又将几个徒弟一半关在酷冷的严寒中,一半关在屋里的炭热中,甚至有徒弟受不了而逃走。这都是师父磨练弟子心性和身体的一种方式,不能不了解就诋毁。修行上有这样一句话:打汝凡心死,许汝法身活,即是此意。

  道教中有很多侍师威仪和规矩,有了诚心,信心和举止威仪,才能因门而入:师父说话时不可抢话说话。走路让师父走在前面。师父未坐时不得坐,师父坐下后方可坐下,必要场合还要一直站在师父旁边,以示尊重。递给师父物品应双手递。听师父教导后应作揖礼拜,心怀感激。在师父面前不可与他人私语,不可高声谈笑,怒骂等。在师父面前要脚踏实地,不可翘二郎腿。自己好久没见师父,回来见师父时要磕头礼拜,过年要给师父拜年,远处的弟子也要通过电话或网络向师父送上祝愿。师父有所吩咐,努力去办等等,这只是一些表面外在的侍师威仪(外在威仪同样重要,由内心的尊敬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由外在形式引出内心的尊敬)。

  还有一些更高深的侍师威仪:以师愿为己愿,不辞辛劳,不遗余力地去做,这也是一种对师父的供养和对自己的积福,所以有时间多为师父师门出出力,也是好事。凡事不要怕吃亏,吃亏中有福,大的福德都是从这里积累起来的,修行的资粮也是从这里补充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老天从不会有偏差。还有师父度化弟子,传授道法,教诲提携,弟子也不能辜负师父的教诲,应该努力精进才对,因为弟子的进步就是对师父最好的供养,也是作为师父最大的心愿。

  学道态度是最重要的,尊重尊敬也是最基础的修行,恭敬不是师父需要,而是你需要。黄帝乃人间至尊的身份,尚且膝行求道于广成子,何况是咱们这些修真之士呢?

  贡高我慢,法水不入,只有把自己完全地放低,才能逐渐地忘掉自我,从而做到身口意的供养。原来我以为能够使身心清净了,就可以做身口意的供养了啊。现在发现不是,只有完全地谦卑低下,不因功夫而自喜,不以贡献而自傲,以师为本,助师弘道,舍生忘死地为度人利生事业做出贡献,才能谈的上是真正的身口意供养,因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师父的心才能与徒弟的心相契合,祖师的慈悲度人之心才能相续,法脉是以得延,慧灯是以得瞮。一个门派最主要的宗旨是什么?就是弘道度人,济生拔苦。仙道贵生,度人无量,祖师爷的深心悲愿又有谁会明白?

  贫道学道已近十年,虽然道无所成,慧浅福薄,但是经历却是有过一些,渐次行来,就越发觉得大道的宝贵,真师之难遇,正法之难求。可有的人有幸遇之还等闲视之,寻常

一、不死药

有种药,是翻遍历代本草方书都找不到的,但却又隐隐约约有个模糊的影子,云烟一般时不时在字里行间飘过,引诱着一代又一代人苦苦地埋头泛黄的书页间寻觅着它的踪迹。

  也许,只有一种书收载了这种药。

  天书。

  因为,这些人要寻找的,是不死药。

  天书当然是仙人写的。

  据说海外有仙山。

  山在虚无飘渺间。

  “启禀大王,我等这回终于见到了蓬莱仙山。”

  高阶上,一双疲惫的眼顿时发出了灼人的光。欠身向前,一挥手,意思是快说下去,全身似乎微微发着抖。

  “远望仙山,犹如一朵白云漂浮在海上,隐隐能见其中有宫阙闪着金光。我等大喜,忙驶上前去,但仙山慢慢下沉,很快便隐入了水下。我们急了,拼命划,可这时就起了一阵大风,硬推着我等船只回了头,一路吹了回来。”

  “这就没了?”声音全然失去了平日的威严镇定,明显打着颤。

  “没了。”使者却是如释大负的轻松。

  没了。

  带上数千童男女入海寻不死药的徐市还没回来,秦始皇便照着仙人的吩咐,“今年祖龙死”,死了。倒是做成了祖龙。

  曾遇仙人赐食了硕大如瓜的巨枣的方士李少君,来不及为汉武再讨一枚枣子,就自己先得病死了,不厚道。

  常往来海中,和仙人交上朋友的五利将军栾大拍着胸脯对汉武帝保证:“黄金可成、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可他的神仙朋友也太绝情,硬是不出来现现身,害得栾大落个欺君之罪,求仙不成先成了无头鬼。

  “如有一日,朕也能像当年黄帝那样成仙而去长生不死,朕抛妻弃子定然像脱一双鞋那样毫不留恋。”不惜倾国之力访仙求药,如此虔诚的汉武最终还是死了。神仙也不厚道。

  临终的汉武帝也许还记着方士公孙卿的话:“仙人非有求于人主,人主者求之。”对方无求于皇上,皇上您只能随他们高兴,慢慢等吧——可朕等不了了啊。

  没了。

  神仙无情,求人不如求己。

  终于,一个制造不死药的法门出现了:炼丹术。

  晋代名医葛洪,道家学者,炼丹家的代表,按他的说法,炼丹可得长生是无疑的。他认为,服食金丹,“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坚固”,也就是用永恒的物质来维持柔弱的肉体不被造化磨灭,像只要油脂永不枯竭,点起的火就永世不会熄灭。

  好像很有道理。那么,天地间万物,什么东西才是永恒的呢?入水不溶入火不化寒暑沧桑俱皆不能损其分毫?金石!绝不是一岁一枯的草木,只有这些硬邦邦冷冰冰的金石!所以葛洪断言,“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虽“可以延年迟死”,但不能成仙不死——“长生仙方,则唯有金丹”!“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上下太清”。诱人啊!

  天下没有现成的宝贝,金丹、神丹是得炼出来的。而炼丹的“丹”,最早指的不是那种后人印象中装在仙人葫芦里的红彤彤圆滚滚的丸药,而是指丹砂,一种矿石——也就是通常说的朱砂。

  于是不死药似乎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几乎触手可及了。

  朱砂的一大用途是做颜料。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物中,朱砂绘制的花纹两千多年后色泽依然艳丽;制印泥也常用朱砂,往往字画褪色脱落了,印章还是鲜红如新。也许这种能抗拒时间侵蚀的特性,便是炼丹家选择此物的原因之一吧。道家把朱砂看成世间最神奇的矿石,托名吕洞宾的《修真传道论》便说朱砂“感太阳之气,而为众石之首”。写符箓必用朱砂,道家最神圣的青词——斋醮时献给天神的祈祷文书——也得用朱砂写在青藤纸上。此风传到世俗,朱砂当然被视作神物,旧时大户人家端午常挂一幅朱砂画的钟馗,说是驱鬼镇邪格外灵验。

  葛洪在《抱朴子》提到了一件事。临沅县廖氏家,世世长寿,活过百岁是家常便饭,八九十岁算不争气的。后来搬了家,子孙变得常常短命,而住他老宅子的却仍旧长命。于是人们就怀疑这宅子有奥妙,后来发觉井水带些赤色,便掘开井左右看看,在离井数尺处找到古人埋下的朱砂数十斛。于是葛洪更增加了信心:“他们不过喝了点朱砂水都能长寿——何况我等精心炼丹服食呢?”

  现存最古的药书《神农本草经》,也用一番美妙的文字宣扬了朱砂的奇效:“(朱砂)主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 有如此妙用,朱砂的身价理当不菲。秦始皇的上宾,寡妇清,祖上便是靠开了一个朱砂矿发的家。

  道家炼制长生不死的金丹时,朱砂自然成了首选的原料。

  但历代也有冷静的人一次次苦口婆心地指出朱砂有毒,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早就把朱砂列入五种有毒的矿石之首。一些医药书也揭示其不可大量久服,如《药性论》便言朱砂“有大毒”。

  美妙的幻想往往都是被乌鸦嘴说破的。现在人们对朱砂,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甘,微寒;有毒。镇心安神,清热解毒。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等;也可用于疮疡肿毒;多入丸散服。

  与长生不死毫不搭边。

  朱砂的成分毕竟不过只是硫化汞。所谓炼丹,如葛洪进行的“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无非是些如今看来极简单的分解还原反应。葛洪的终极梦想——咽下一颗当即便可飞升的九转还丹,其实不过只是将这个反应进行九次罢了。原料不仅是朱砂,除了大增身价的黄金,还有水银、雄黄、硫黄、铅丹等等,反正大都不是药性平和的。后来技术进步,还分了三派,金砂、铅汞、硫汞。

  炼丹之术各家师承秘授,当作世间最大的秘密。但各派炼得的金丹成分却是差不太多,不过是以汞、铅、硫、砷等为原料的化合物罢了——于是结局都是不可避免的重金属中毒,大不了区别在程度不同罢了。

  如果把鼓吹不死药的人都称为骗子的话,那么葛洪这派的骗术明显要高出那些胡吹一气的秦汉方士很多。方士至多只能把昏了头的皇帝哄得一时晕头转向,自己始终清楚如此这般只是要用谎言搏些富贵。而葛洪等人,却是连自己也骗了,至死不疑。

  吃了金丹的葛洪没能飞升,六十一岁就死了。但道家自有一套说法。葛洪死时不是身体柔软、颜色如生,轻如一件衣服吗?这就是传说中的尸解成仙啊!于是葛洪从此被称为“葛仙翁”。当代医家看了,却是一笑,什么尸解,不过是长期服丹,积年的汞中毒罢了。

  能把自己都骗了,自然也能骗后人。如葛洪那般“尸解”,成了后世术士的至高追求,不少帝王更是天天催着等着服食那丸据说闪着七彩光焰的金丹。热衷于服食金丹求长生的帝王名单可以开出长长一串,包括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梁武帝、隋炀帝等,最可悲的还是唐太宗,能一手开创当时地球上最强大的帝国,却敌不过小小的金丹,竟在五十二岁壮年用焦燎的烟火为自己伟大的一生划上了尴尬的句号。

  但太宗的子孙还是没能醒来,直到之后断断续续再用金丹吃死了五六个皇帝,这股狂热的火焰才被一盘接一盘的冰水浇了个透心凉。

  从此炼丹术便悄悄隐入了历史的幕后。然而,痴心的人们总是不甘心就此绝望的。丹,其实继续在炼,不过是把鼎炉搬到了身体内部,外丹变成了内丹,用扑朔迷离的服气吐纳又在人体内开始了新的试验。也常有人拾起废弃的炉灶,洗刷干净了重新生火开工。金丹就像一个诡异的幽灵,不时在深宫出没,隔三差五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一阵神秘的巨浪,给后人留下一个又一个谜团。

  像明末三大疑案之一的红丸案,要了才登基一个月的泰昌帝龙命的,就是区区两粒红丸——金丹。之前宫女暴动差点勒死嘉靖帝,起因据说也是这种红丸作祟——炼制过程中奇奇怪怪的配料荼毒了太多宫女,以至她们实在忍受不了了。又比如雍正,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导致这位四爷暴亡的凶手也是那些金丹——他也许还亲自上了阵,否则把丹炉搬进圆明园干嘛。

  这般不死药,分明就是速死药!

  古往今来,到底有多少人死于这些金灿灿的仙丹呢?

  谁也无法统计。

  反正黄泉路上,那些昂然走在最前头的,大都披着龙袍。

  史上这些所谓的迷案,很多其实只是由于帝王死得不好意思,没脸公开罢了。

  如果真有阴间,那么这些本该活得更长久些的帝王聚在一起时各自不知会是什么心情呢?后悔?懊恼?或是怨艾那个为自己炼丹的家伙没掌握好火候?还是继续探讨炼丹的秘诀配方,争取回阳闹鬼呢?

  我想,如果真能把历代帝王集合起来,那么其中起码有一位是有资格嗤笑这些冤死鬼的。

  曹操,如果把他也算做一位帝王的话。

  把生前未称帝的曹操称做帝王也许有些勉强,但他绝对是个杰出的诗人。他有首名作《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吟诵此诗时,曹操已有五十三岁。按理人越老越怕死,而他却慨然否定了不死的传说——纵然是神龟灵蛇,一样也躲不过大限,一样得灰飞烟灭。如此清醒的认识,高出沉溺于寻仙炼药的凡夫何止万倍?

  或者,还有一位,朱元璋。

  朱元璋与宋濂闲聊,提起秦皇汉帝好神仙求长生,甚是讥笑,说这不过是“疲劳精神,卒无所得”——假如把这些心思花在治理国家上,“天下安有不理?”还曾明明白白晓谕天下,勿信丹术之士;有人来献长生仙方,他拒绝接受,说他要的是能让普天下人都快乐长生的方子;后来还杀了一个献天书的倒霉鬼。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君王,饶你再雄才伟略,再英明神武,可面临生死之际俱皆如难兄难弟般的糊涂,而这两位却能闯出这个怪圈呢?

  仔细想来,撇开各人性格因素,也许其中还有着一些必然的缘由。

  人的眼光总是看不太远的,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实属正常,但吃着碗里看着屋顶的如果不是昨夜落枕脖子弯不下来就是神志有些问题了。

  各地都有民谣讽刺贪得无厌的人,大意都差不多:没钱想发财,发财了想当官、当了官想做皇帝,做了皇帝还想成仙。

  人的欲望都是一步一步发展的。古话说暖饱思淫欲,连暖饱都做不到的人是没心思也没力气动花花肠子的。一个平民若天天想着要做国家 ,八成不进看守所就得进精神病院。

  形势不容曹操在追求不死上花太多的精力。曹操眼前,是分崩离析的天下,他使出了浑身解数,也不过压住了其中三分之一,而且这三分之一名义上还不算是他曹家的,他离天下的共主还差着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任何一位有为的君主,在一步步攫取天下的过程中,都没有太多闲暇来考虑长生不老——逐鹿失败,下场就是死无葬身之地,还想登仙?

  秦皇汉武,都是在宇内大定、志得意满之后才把事业的重点转移到求仙上来的。当然,也包括唐太宗,尽管他的长生闹剧远没有这两位前辈那么轰轰烈烈。

  朱元璋的情况则又是一种。他的清醒,除了有与曹操同样的原因之外,还得加上一种来自骨子里的不自信。他老朱家祖祖辈辈不过是土里挣命的佃农,没有历朝历代开国君主那样显赫的身世高贵的血统,更没有一星半点的根基。他多次说过,当年不过是为了活命才投的军——开始根本没有什么一统天下的雄图。朱元璋很清楚,自己不过是天下数不胜数的凡夫俗子里的一个罢了——而且是个差点饿死的、误打误撞发家的、要过饭做过和尚的凡夫俗子!

  于是这位缺少自信的开国之君坐在龙椅上时总没有前任同行们的舒坦劲。洪武一朝,他日夜谋算的,都是如何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天下,如何尽诛世上有嫌疑有能力谋夺他朱家王朝的对手。倒霉了天下臣民,密网下战战兢兢过了三十一年。

  想成仙不死,也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是真命天子,所以自己相比亿万蚁民,更有成仙的资格——你看世间万事,朕不是都能在叱咤间做到吗?神仙对朕,也得给几分面子啊。与秦皇汉武比,老朱的确像个穷怕了的暴发户,镇日防贼,不敢放手使用家当,哪有一点仙风道骨?

  太自信的想成仙,不自信的要杀人,做他们治下的小民,苦啊!

  事业未成、信心不足,却成全了两位在这方面的名声,倒也算另有收获。但再仔细一翻史料,却又有些沮丧:也许不然,不然!

  《魏书·武帝纪》赫然有记:“(太祖)又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方术之士。”

  朱元璋晚年也服起了丹药。这位史上首屈一指的无情皇帝,竟然宠信起了炼丹术士刘渊然。

  罢了罢了,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就算没到五十步,一步两步走多了早晚也会凑足数目。

  朱元璋不用多说,无论是谁,那张龙床坐了几十年,自信心总慢慢增加的。再说朱皇帝晚年,该杀的都杀了,该防的都防了,天下眼看一日日的太平,心思闲下来,朕年纪大了,也学养养生,有何不可?

  不死的念头往往都是从养生开始萌发的。其实曹操在《龟虽寿》里就埋下了伏笔:“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怎么养怡?他招徕的方士有名医华佗,也有左慈。这左某人,便是一位有名的道士,炼丹更是拿手好戏。

  后来曹操的儿子曹植有句话说得有趣,左慈这些人,“若遭秦始皇、汉武帝,则复为徐市、栾大之徒也。”——

  明显,如果有生之年,曹操真能做到天下归心,八成接下去就该是接着走秦皇汉武的老路去了。

  反正一句“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喊了几千年。

  凭良心说,希望长寿,甚至不死,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书里孙悟空拜师,第一目的还不是为了长生不老吗?其实史上求长生的人很多,历代的隐士,不少就是为了求长生而避居山林的。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帝王权贵,人们一般对修仙的人都不反感,而且还多多少少有些崇敬。隐士出现在诗词里,多是一副深山采药,悠然高远的潇洒。李白得名诗仙,这仙气也是从禀性好神仙而来的。

  只是同样一个善良的梦幻,到了帝王身上便成了笑话。也很简单,且不说隐士们除了少数鬼迷心窍一心想炼丹的,更多的是结合医学,服食草药养生延年;最主要的还是他们奉行的大多是老庄那种淡泊的心态,视万物为虚幻,无欲无求,生死随造化浮沉的豁达。而这种冰冷的修行是每个帝王一日都不能忍受的,在他们看来,如此就算能长生也许还不如烈火烹油锦衣玉食爽上几十年过瘾呢。

  于是帝王的长生之路便只能耗上大把大把的民脂民膏委托别人代炼仙丹了。真要修行,倒也有法术,道家不是还有采补房中术吗?既能过瘾,又能长生,两全其美,快哉快哉!

  如此求不死,怎能不成笑话?

  很多时候笑话其实并不好笑。

  很多人还是相信,神秘的药物总得往古里寻,越古越好。养生之术如果有皇帝掺合其中,更是身价倍增,再好不过了。

  当媒体上铺天盖地地宣传某某药选用宫廷秘方,有神奇的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功能时,不知有没有人费神算过,历史上的帝王平均寿命是多少,最久是几岁,有没有活过百年的呢?

  如果秦皇汉武复生,给他们体检一下,没准他们最需要的还是维生素呢。

  好在没人再吆喝金丹,也没人号卖不死药了。

  而另一方面,有些人又看得很远,说是现代科技应该有可能真的做到使人长生不老。说得似乎有根有据,什么冷冻法、移植法、DNA法,理论一套一套的。

  我对这些知识了解不够,所以我不该随便发表言论,更不该泼凉水。

  但我却有个建议,即使你能做到与天地齐寿,也得先解决一件事。

  天地也是有寿命的。天且不说,这地却是被我们人类耗得五劳七伤元气大损了。求人不死,须得让地也不死啊。

  不然,不死的人站哪里去呢?

   2007.4.6

二、2天赐箴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7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