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长寿乐园

长寿乐园

清朝皇帝是只和皇后过夜吗?为什么?

erjian2022-08-12 09:27:49长寿乐园49来源:巴马长寿网

是的。清朝皇帝特别不自由:想召幸妃子,只能在吃过晚饭以后,且程序特别复杂;想过夜,只能找皇后,且不能对她动手动脚。因为过夜,就只是纯过夜,不能让侍寝。

这是清朝入关后的规矩。

在清军入关前,满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没有那么多苛刻的规矩,可以随心所欲宠幸女人。

但是,清军入关后,他们吸取了明朝嘉靖皇帝的教训,开始限制皇帝和后妃之间的交欢。

在清朝,皇帝虽然坐拥天下,却不能随意宠幸妃嫔。

他们认为,皇帝的一言一行,是天下的表率,因此,清朝皇帝白天必须为朝政兢兢业业,用过晚膳之后,才能按照规矩,召幸妃嫔。

召幸妃嫔的步骤

皇帝坐拥天下,但他如果生活在清朝,一定会为复杂且反人类的召幸制度,头痛万分。

清朝的侍寝制度,是真的反人性。

第一步,翻牌子,确定人选。

经常看清宫剧的读者,肯定见过太监端着绿头牌,请皇帝翻牌子的画面。

为了让自己的牌子被皇帝翻,妃子们还要费尽心机讨好这些太监。

在清朝的历史上,皇帝召幸妃嫔,的确需要翻牌子。

根据《清代野记》的记载,皇帝翻牌子的时间,一般是在准备吃晚饭的时候。

《清代野记》:“每日晚膳时,凡妃子之备幸者皆有一绿头牌,书姓名于牌面,式与京外官引见之牌同。或十余牌,或数十牌,敬事房太监举而置之大银盘中,备晚膳时呈进,亦谓之膳牌。”

在等待吃晚饭之际,敬事房太监需要瞅准时机,端着大银盘出现在皇帝面前。

他们手上的大银盘上,放着写有妃嫔封号的牌子。

这些牌子,顶部为绿色,因此也被称之为绿头牌。

一般来说,皇帝将谁的牌子背过去,谁就是当晚侍寝的幸运儿。

不过,再大的银盘,也摆不了全部妃子的绿头牌。

比如康熙皇帝有50多个妃子,大多数时候,有一半以上妃嫔的绿头牌不在银盘里。

在清朝,哪个妃嫔的绿头牌可以摆上去、哪个妃嫔的绿头牌放在中间,都有非常大的讲究。

为此,确实有不少人,会选择贿赂敬事房的太监。

毕竟,他们日日看着皇帝翻牌子,清楚皇帝的习惯,了解摆在哪个位置,容易被皇帝顺手繁中,哪个位置最容易让皇帝动恻隐之心。

当然,如果是皇帝喜欢的妃子,就不需要动这些小手段了。

毕竟,皇帝心心念念的人,就算绿头牌不在银盘里,也会被直接被问起。

比如《甄嬛传》中,刚进宫的甄嬛,就曾经几度被雍正问起。

这种表演形式,还是比较符合史实的,毕竟,侍寝的决定权,最终还是在皇帝手中。

第二步,吃晚饭,坐等敬事房送人。

确定侍寝妃嫔的人选后,皇帝就可以安心吃晚饭了。

吃饱喝足后,基本上就可以坐等敬事房的太监,把选中的妃子送过来了。

是的,是把妃子送过来,而不是皇帝去妃子的寝宫。

《清宫词》的诗注中,有人专门对描写了敬事房到底是怎么把人送过来的。

原文如下:

“嫔妃召幸,遣内侍扣宫门,用红被裹而负之以行。至第一间房,除去衣锦,裸体而进;至第二间房,复取衾裯;至第三间房,方是皇帝寝室。”

简单来说,被选中的妃子,需要先沐浴,洗干净以后,不能穿衣服,而是用棉被卷成长条状,由太监们把她们抬到皇帝的寝宫。(不知道夏天会不会热……)

这个画面,很多清宫剧都有呈现。

比如《甄嬛传》中的鹂妃,第一次侍寝,就是这么被抬着去的养心殿。

但是,她第一次侍寝,太紧张了,全身颤抖,又被皇帝派人抬着送了回去,招致满宫嘲笑。

在清朝,被选中侍寝的妃嫔,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好好洗澡。

剩下的,都有人代劳,连走路都省掉了。

第三步,侍寝动作标准化,侍寝时间有限制。

侍寝这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千人千面。

但是,清朝很反人性地把侍寝的动作进行了规定。

根据《清宫档案》记载,侍寝开始时,皇帝得躺在床上,把被子盖好,但是需要把脚露出来。

然后,妃子从裹着的被子里爬出来,然后从皇帝脚的那头,开始往上爬。

《清宫档案》:“帝先卧,被不复脚,妃子赤身由被脚逆爬而上。”

《甄嬛传》中,祺贵人第一次侍寝,就是按照上面的要求进行的,还是比较严谨的。

侍寝结束后,太监们需要将妃嫔,从皇帝脚的那一头拖出来,然后用被子裹着抬出去。

“帝命之入,则妃子从帝脚后拖而出,驼妃者仍以氅裹之,驼而去。”

以上,就是对侍寝动作的具体规定了。

中间的过程,皇帝还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不过,除了规定侍寝动作,清朝还对侍寝时间有了规定。

“敬事房总管与驼妃之太监,皆立候于窗外,如时过久,则总管必高唱曰:是时候了。帝不应,则再唱,如是者三。帝命之入。”

一般来说,侍寝过程中,敬事房的总管和扛妃子的太监,都会在窗边等候。

如果时间太久了,总管太监就会在门口大喊:“到时候了。”

此时,皇帝可能就会尽快结束战斗。

如果皇帝正在兴头上,就不会搭理太监。

太监们就会继续等候,掐表,到了时间,再次大喊:“到时候了。”

如果喊了3次,那么皇帝必须让太监进来,把妃子带走。

就算他还没有尽兴,按照祖训,他也不能和妃子继续了。

至于多久提醒一次,正史里没有详细的记载,如今我们看到的那些具体时间描述,大多来自于野史。

因为可信度不高,所以暂且不提。

第四步,决定是否留孩子。

妃子被扛走后,皇帝还必须做一件事,那就是决定是否留孩子。

一般来说,妃嫔刚被抬走,领头的太监会进来询问皇帝,是否要给妃嫔留孩子的机会。

即:“留不留?”

如果皇帝同意留孩子,那么,侍寝妃子就能安然回到自己的寝宫。

随后,敬事房会详细记录侍寝的具体时间,以备来日怀孕时核查。

如果皇帝拒绝留孩子,那么,侍寝妃子就没办法回寝宫了,要进行特殊处理。

“帝曰不留,则总管至妃子后股穴道微按之,则龙精皆流出矣。”

古代避孕手段,没有现代发达,因此,不允许留孩子的妃嫔,一般是通过物理手段杜绝怀孕。

这种避孕方式,到底是否科学,咱们也不清楚。

不过规矩就是这个规矩,必须按要求来办。

另外,皇帝很少不让妃嫔怀孕,因为多子多福嘛。

以上,便是清朝妃嫔侍寝的一般步骤了。

那么,有没有皇帝不遵守的情况呢?

当然是有的。

绝大多数妃子,都必须按照以上规矩和步骤侍寝。

但皇帝毕竟坐拥天下,如果他非要玩不一样的游戏,似乎也没人能拿他怎么样。

不过,侍寝这件事,兴头是比较重要的,如果总有人让你扫兴,估计你也会很难受。

按照规矩,皇帝如果不遵守以上规矩,那么中宫皇后必须出面规劝。

此时,皇帝必须听从皇后意见,离开妃子,而这个妃子,将会受到杖责的处罚。

根据《清稗类钞》记载,咸丰皇帝就曾违反游戏规则,被皇后劝诫,颜面大失。

咸丰六年,咸丰皇帝特别宠爱懿妃。

懿妃,是未来的慈禧太后。而皇后,则是未来的慈安太后。

当时,咸丰总爱在懿妃处过夜,一连好几天都不出门,也不理朝政。

皇后就顶着祖训,跪在皇帝寝宫外面,然后派人进去把皇帝叫起来,听从祖先的训诫。

《清稗类钞》:“威丰六年(1856年)春,皇帝住在孝钦处((即慈禧太后)数日,不理朝政。孝(即慈安太后)便头顶祖训到皇帝寝宫外跪正,命人请皇帝起来听训。”

这件事的结果是,咸丰皇帝赶紧出门上朝,而懿妃跪着受罚,还被杖责一番。

至于皇后,毫发无损。

根据清朝的祖训,皇后有规劝的职责,皇帝不能因此责罚,还必须听劝。

由此可见,在清朝当皇帝,着实有些憋屈。

其实,从繁衍子嗣的角度来说,侍寝时间长,让皇帝尽兴,能增大妃嫔怀孕的概率,对皇家开枝散叶,百利而无一害。

可是,清朝却规定了近乎苛刻的侍寝规则,还不让皇帝和妃嫔过夜。

这种奇怪的制度,到底是为什么呢?

细究制度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清朝皇室宁愿少些子嗣,也要坚持侍寝制度,不仅是为了皇帝的安全,更有政治考量的因素。

其一,吸取明朝教训。

俗话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越是极致的快乐,越容易让人放松芥蒂。

很多时候,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

明朝的嘉靖皇帝,因为在宠妃宫里过夜,直接被多位宫女用绳子勒住脖子,险些丧命。

幸好宫女们力气不够,又没有经过演练,手忙脚乱,嘉靖才逃过一死。

如果这群宫女里,但凡有那么一个心理素质强大、身手利落的,嘉靖都有可能直接丧命。

清朝入关后,承袭了明朝的制度,也充分吸取嘉靖皇帝的教训,才制定了这种近乎苛刻的侍寝制度。

其二,反清势力太强大。

除了吸取嘉靖皇帝的教训外,反清势力强大,也是一个原因。

在清朝皇帝的后宫中,汉族或者具有汉人血统的妃嫔数量不少。

万一这些妃子里,有人不要命,就想着暗杀皇帝,那么极有可能成功。

为此,清朝侍寝制度才要求妃嫔侍寝要用棉被包裹,且严格控制时间。

你看,被专门的棉被包裹,可以防止妃子带利器;严格控制时间,可以缩减作案时间;门口有人把守,可以随时处理突发情况。

至于皇后,大多都是满军旗出身,和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家族联系、利益联系。

她们恨不能皇帝长生不老,自然不可能对皇帝有杀心,这才有了过夜的殊荣。

其三,彰显皇后地位,平衡后宫。

后宫讲究雨露均沾,但这句话,只在妃嫔身上适用,皇后不在此列。

只规定皇后处可以过夜,满足了皇帝需要陪伴的需求,也不至于招致后宫妒忌。

相比于其他妃嫔,在皇后宫中过夜,就没那么多规矩了,也可以促进帝后感情。

当然了,按照规矩,在皇后处过夜,一般也不能对皇后动手动脚。

因为过夜是过夜,侍寝是侍寝。

如果想让皇后侍寝,也不是不行,但是需要走一下程序,至少需要告诉敬事房,将侍寝的时间记录下来。

《清代野记》:“帝与后交,敬事房则第记其年月日时于册,以便受孕之证而已。”

不过,不管怎么样,和宠幸妃嫔相比,宠幸皇后的步骤就简单了许多,想要留宿也没有问题。

其四,避免皇帝沉迷女色,荒废朝政。

皇帝在坐拥天下的同时,也需要承担更重的责任。

在皇权时期,皇帝的每一个决策,都有可能影响成千上万的人。

因此,皇帝在处理朝政时,需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能沉迷于女色。

为了避免后代子孙沉迷女色,清朝才特地规定了反人性的侍寝制度。

限制侍寝时间、不让过夜、太监掐点抬人……这些看似没人性的规矩,藏着清朝皇室祖先的拳拳苦心。

这些制度,都在暗搓搓提醒皇帝,要当一个贤明君主,不能沉醉于温柔乡。

当然了,也有专家认为,通说认定的清朝侍寝制度,并不可信。

因为清朝官方记载,没有对具体制度进行说明。

但是,我认为,目前关于侍寝制度的记载,可信度非常高。

首先,不记载详细的侍寝制度,是正史的一贯做法。

历朝历代的正史中,都只记录后妃制度。

至于侍寝制度,几乎没有几个朝代的正史,会详细去写,因为这个事情,真的太小了。

因此,清朝正史不记载,也并不奇怪。

其次,清朝侍寝制度的记载,并非来自毫无根据的野史。

已有记载了清朝侍寝制度的文献,并不都是没有任何可信度的民间野史。

比如,《清宫词》的作者,是清末吴士鉴编撰的。

在时间上,《清宫词》比较贴近史实。

而这本书里的诗词,要么是满清遗老写的,要么来自官方记载,立意就是披露宫闱之事,可信度极高。

最后,清朝侍寝制度,有许多书籍可以印证。

清朝末年,直接写妃嫔侍寝的书,并不算多,但也不少。

相比于毫无根据的野史,这些书的内容,大多可以相互印证。

比如《皇清秘史》、《清宫秘事:光绪与德龄秘恋》,都提到了敬事房太监驮着侍寝妃嫔的规矩。

而《宫女回忆录》里,也以宫女间说笑打趣的口吻,提到了侍寝是被裹着抬进抬出的。

由此可见,清朝的侍寝制度,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和历朝历代的差别很大。

但不管是清朝入关前,还是入关后,妃嫔都只是皇帝的附属品。

她们的一切,都是为皇帝服务的。

她们的最终的地位和归宿,也都在皇帝的喜怒之间。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哪怕是贵为一朝皇后,一旦惹怒皇帝,也容易面临万劫不复的境地。

且看乾隆的乌拉那拉氏皇后,断发后被抹去了一切存在痕迹,自己也被塞进了妃陵。

虽然,如今已经查不到乌拉那拉氏皇后到底为何断发。

但是,从她当皇后时,令妃还能毫无忌惮生好几个孩子,后宫嫔妃孩子的出生率也很高,也可以看出,她应该不是什么心肠歹毒之辈。

后世推测,乌拉那拉氏皇后,极有可能是因为劝诫乾隆,才被抹去了痕迹。

相比于瞬息万变的宫廷生活,当一个普通小老百姓,也挺幸福的。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一、清朝皇子、公主的寿命都很短,是否可以证明中医的作用有限?

同理,康熙、乾隆都非常高寿,难道是西医的功劳么?人的寿命是综合因素影响下的产物,而并非单一由医疗条件决定,清朝的皇子公主短命原因众多。

第一,旗民不通婚,基因不行。满清时代并没有所谓的“满汉不能通婚”,这是一个误传,因为八旗中也有汉军旗,清朝不少皇帝的生母就是汉人。真正的意思是“旗民不通婚”,清朝将入旗籍的汉人称为旗人,而没有旗籍的汉人则称为民人,是什么意思一目了然。

清朝皇帝后妃都从八旗中选择,然而皇后与其他很多高级妃嫔,都来自于宗亲外戚,比如太皇太后与皇太后的娘家,所以多多少少都会与皇帝有点亲戚关系。比如康熙帝的贵妃佟佳氏就是他的表姐。

最终亲缘关系结合,也让清朝子嗣基因不行。

第二,宫闱倾轧,斗争激烈。虽然没有宫廷剧中那么夸张,但是清朝后宫的斗争仍旧是非常残酷的,清朝的妃嫔都拿固定工资,没有恩宠根本无法生存,而为了争宠就只能互相攻击,如此环境下,孕妇就很难保养胎儿造成子嗣夭折。

第三,先天缺陷。从顺治帝福临算起,清朝皇帝一共生育了146名子女,晚清皇帝中的咸丰只有一子,后三帝均绝嗣。其中74人都没活到15岁。

清朝皇帝皇后一般都是在王府就已经成亲结合,年纪比较小。例如雍正帝与孝敬宪皇后,雍正帝有长子的时候不过十几岁,而乌拉那拉氏生孩子的时候也就是个十多岁的黄毛丫头,用今天的话来说都是未成年。

父母尚且发育不完全,更何况是子女?

第四,隐形杀手,宫殿工艺。明清时代兴起的“鎏金工艺”,让中国的宫殿金碧辉煌,然而鎏金需要大量的剧毒水银。到清朝,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不知用了多少的水银。然而,偏偏北京的天然环境并不能很好的让空气流通,加上紫禁城的高墙,让皇宫内弥漫着大量的剧毒。

雍正帝之前比较崇尚节俭,宫廷鎏金并不多,而乾隆开始,清朝皇帝的生育能力就急剧下降,原因嘛,很明显。

二、康熙时期的苏麻喇姑为何每一年只洗澡一次?

苏麻喇姑,本名苏茉儿,实际上“苏麻喇姑”是在她去世之后对她的尊称。苏麻喇姑一生的经历可谓是颇为传奇,特别是她仅仅凭借着一介宫女的身份,便赢得了顺治、康熙、雍正三代帝王的极度尊崇,无论是在生前,还是在身后,都享有了极高的殊荣和地位,从而成为了整个清朝时期当之无愧的“第一宫女”。

然而,苏麻喇姑却有着两个非常“奇特”的生活习惯,其一是她一年只洗一次澡,其二就是她生病了从来不治病吃药。

只不过,这两个在常人看来有些无法理解的生活习惯,对于苏麻喇姑来说,却是坚持民族传统和宗教信仰的最好体现。

苏麻喇姑“奇特”的生活习惯是从小就养成的,并且她也坚持了一生。苏麻喇姑,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落的一个普通牧民家庭,之后被科尔沁贝勒寨桑看中,让其成为了自己二女儿的贴身侍女,而寨桑的这个女儿,便是历史上的孝庄太后布木布泰。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苏麻喇姑与孝庄之间便开启了一段长达数十年的主仆情谊。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不满13岁的孝庄正式嫁给皇太极成为其侧福晋。而苏麻喇姑也就此离开了蒙古草原,跟随孝庄来到了盛京,继续担任孝庄的贴身侍女。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苏麻喇姑的出生年月,但是按照当时的惯例,苏麻喇姑应该与她的“主人”孝庄年龄相仿,所以这个时候的苏麻喇姑应该也就是十二三岁的样子。

而也就是这此前十多年在蒙古草原上的成长经历,给苏麻喇姑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使其一生都铭记这草原的生活传统。

在初代礼亲王代善的六世孙、即第九代礼亲王昭梿所著的《啸亭杂录》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苏麻喇姑的记载:

“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后之侍女也。性巧黠,国初衣冠饰样皆其手制。仁皇帝幼时,赖其训迪,手教国书,故宫中甚为高品。至康熙壬午始逝,葬以嫔礼,瘗于昭西陵侧,以示宠也。姑性好佛法,暮年持素。终岁不沐浴,惟除夕日量为洗濯,将其秽水自饮,以为忏悔云。”

这其中的“终岁不沐浴,惟除夕日量为洗濯,将其秽水自饮,以为忏悔云”,便对苏麻喇姑一年只洗一次澡的事情的描述,意思是说苏麻喇姑只有在每年除夕的时候,才会用少量的水擦拭身体,洗去全身的污秽,并且还要将这些洗完身体之后剩下的“脏水”全部喝掉,以表示忏悔之意。

其实这样的习惯与苏麻喇姑从小生长、生活的环境的密切相关。由于蒙古草原极度缺水,牧民们是惜水如金、爱水如命,他们认为浪费水是会遭受上天惩罚的行为,因此他们都是整年不洗澡的,而即便是在每年除夕的时候为了迎接新年会用少量的水擦拭完身体,但在洗完之后将这些水喝掉,并且还要进行忏悔,以祈求上天不要降灾难于他们。

因而苏麻喇姑如此,就是保持了她在蒙古草原时期的生活传统,并且还将此坚持了一生。

至于苏麻喇姑一生没有看病吃药,也是与当时蒙古牧民在草原上的传统密切相关。

当时的蒙古诸部,早已信奉了藏传佛教,苏麻喇姑亦是如此,并且她还是非常虔诚的信徒,所以,在她生病的时候,首先选择的便是祈祷。与此同时,不得不说的是,这一时期蒙古部落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的落后,牧民们也是缺医少药,根本不能像中原地区的人那样得到有效的治疗,更加没有树立有病就医的观念,相比之下,他们更认为这是上天对于他们的惩罚,因而只会默默接受与虔诚祈祷。

于是乎,苏麻喇姑在其年老病重的时候,哪怕是康熙皇帝亲自劝其进药,她也已然选择了拒绝,终生都没有打破这一传统。

不过,苏麻喇姑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去世的时候,也已经是八十多岁的高寿了,可见苏麻喇姑本人的身体条件和身体素质还是非常好的。

苏麻喇姑,当之无愧的“清朝第一宫女”。苏麻喇姑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与殊荣,不仅仅是因为其是孝庄太后的贴身侍女,与孝庄有着数十年的亲密情谊,更为重要的是,她是真的有“恩”于顺治、康熙这两代帝王的。

顺治皇帝登基之初,摄政王多尔衮专政,并且为了更好的控制顺治,多尔衮有意将顺治与其母亲孝庄太后进行了“隔离”。这一时期,孝庄与顺治之间的联络,全靠苏麻喇姑来实现,并且孝庄也通过苏麻喇姑,将自己的教诲传递给了年幼的顺治,这就使得苏麻喇姑成为了顺治在这一时期实际上的“老师”。

而对于康熙皇帝来说,苏麻喇姑的“恩情”那就更重了。

幼年时期的康熙曾因染上“天花”被安排在宫外,其实当时孝庄和顺治并不重视康熙,这样做更多的就是已经将其“放弃”了。但是在苏麻喇姑的悉心照料下,康熙竟然最终痊愈了,这就相当于苏麻喇姑对于康熙有着“救命之恩”。

而在这之后,苏麻喇姑也对康熙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导,特别是在汉字与书法上,给予了康熙重要的培养,使得康熙对此颇为感念。

“赖其训迪,手教国书。”

后来顺治皇帝去世后,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继位,并在很小的时候就具备极为良好的文化修养,这与苏麻喇姑的教育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庄太后病逝,为了不让苏麻喇姑感到过度的伤感与孤独,康熙将十二胤祹安排给了其抚养。

在此之前,康熙都只是将自己那些出身比较低的皇子,交给其他级别较高的后妃抚养,而如今康熙却将自己的皇子交给了苏麻喇姑,一方面,这便是对于她的极度信任,而另一方面也说明,康熙是根本没有拿苏麻喇姑当做“外人”,而是将其视为了自己的“家人”。

胤祹在苏麻喇姑的悉心照顾下,不仅得到了极为全面的培养与健康的成长,同时,其也受到了苏麻喇姑的深刻影响,心性也极为平和,也正是因为如此,胤祹并没有参与到康熙朝晚年的那场“九子夺嫡”之中,进而得到了雍正、乾隆的善待,成为了所有康熙皇子中最为年长的一位。

当然,对于苏麻喇姑的抚养与照顾,十二阿哥胤祹也非常的感念,于是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苏麻喇姑去世后,其也主动提出要为苏麻喇姑守陵。

“姑妈自幼将我养育,我并未能报答即如此矣,我愿住守数日,百日内供饭,三七诵经。”

康熙听后非常感动,随即以“十二阿哥之言甚是,著依其所请”,同意了胤祹的请求,同时安排其他皇子则每天一人轮流着给胤祹做伴。

而苏麻喇姑也就此极为难得享受到了由皇子为其守陵的殊荣。

众所周知,在孝庄太后去世后,康熙皇帝没有将其下葬,而在将其的棺椁停放在遵化昌瑞山下的暂安奉殿内长达37年之后。而在苏麻喇姑去世后,康熙除了按照嫔礼为其治丧外,还将她的棺椁停放在此,定期进行祭祀。

这也使得苏麻喇姑成为了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按照妃嫔礼仪治丧下葬的后宫宫女。

雍正三年(1725年),在雍正皇帝的主持下,孝庄太后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后,与此同时,雍正在昭西陵东墙外为苏麻喇姑另建一座陵寝,用以安葬苏麻喇姑,使得孝庄太后与苏麻喇姑能够继续她们之间的主仆情谊。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4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