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长寿乐园

长寿乐园

九九横山话孝善——重阳感言

erjian2022-06-29 19:05:01长寿乐园49来源:巴马长寿网

 《九九横山话孝善——重阳感言》

 又是一年重阳日,由文昌市孔子学会创头举办的第四届百岁寿星重阳宴,又如期的在横山村委会举行。

   文昌河畔,八门湾头。隐映在椰树丛中的孔子学堂的前庭后院聚满了耄耋乃至期颐之年的老人,在婆娑的椰树掩映下,三三两两的老人结群而坐,耳聋的有之、目差眜的有之、手痏痏的有之(痏you1:手颤抖)、胩顿顿的有之,就算是能够箍柯的老人,伊人也都在子孙的陪同下,才能够来到这个重阳孝宴的现场。

   海南侨乡文昌能够荣获“中国长寿之乡”,老人们能够长寿,从大自然的角度上得益于境内高达42.96%以上的森林覆盖率,造就了文昌美丽纯净的“绿肺”。清新的空气,含负氧离子高的大天然氧吧。而除了大自然赋予的得天独厚条件外,在国泰民安的前提下,勤劳人们才能用自己的双手不但创造出丰衣足食的生活,同时也锻炼出了硬朗的身体,这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金钱和财富只能带来物质生活的保障,真正能够让老人颐养天年的却是子孙们的孝悌品行。只有无微不至的侍候,才能给老人孤寂的晚年带来慰藉。

   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世人在感慨和羡慕海南人的长寿时,却往往忽视了海南人的孝悌传家的传统?目前,在海南旅游、度假、养生、养老俨然成了外地人士所推崇,纷纷在海南置业买房,纷纷把年迈的老人送来海南过冬,这就是候鸟老人一族?其实,老人对于生命的恐惧首先是亲情的疏远带来的无奈孤独,所以在海南的候鸟老人,过的是一种高级的流放生活?在金钱的主宰之下,金钱代替了温情,毁灭了亲情。而有人却还自以为是的认为金钱代表了一切,甚至代表了所有的感情?

   在文昌,一个长寿老人的背后,是所有的家庭成员相亲相爱共同演绎出来的奇迹。一个百岁老人膝下,往往会有着一个四、五世同堂的血脉根藤之间的亲情故事。我们对于长命百岁的向往,倒不如来学学文昌儿女们世世代代都在恪守的良好家教、严格家训、浑厚家风?

   不忠不孝之人,莫是善类。良善之人,必会忠孝兼修。行善不为积德,只为人之本心。尽孝无谓贵贱,一粥一羹见真心。

附录:重阳感言——马占国

  秋高气爽,草绿花香;海岛东部,长寿之乡;

  青山岭下,横山桥旁;孔子学会,传统优良;

  組织老人,欢度重阳;寿星欢聚,喜气洋洋。

  寿星老人,曾经辉煌;为国争光,建设文昌;

  国之财富,家之栋梁;国家重视,社会保障;

  儿女孝顺,感恩爹娘;敬老之风,世代发扬。

  人生短暂,平安吉祥;老当益壮,再放光芒;

  关心国事,积极向上;重大佳节,共庆举觞;

  谋划发展,集正能量;公道正派,传统发扬;

  身体力行,敢于担当;发挥余热,千古留芳;

  坚持锻炼,体健身强;祖国山河,尽情观赏;

  慢步公园,润嗓吸氧;海边沙滩,晒晒太阳;

  练拳跳舞,歌声飞扬;心胸宽广,性格开朗;

  知己情谊,地久天长;朋友相聚,尽吐衷肠;

  家有波折,切莫悲伤;处事务实,从不张扬;

  家庭和睦,遇事商量;晚辈之事,量力帮忙;

  彬彬有礼,事事相让;一切随缘,顺心舒畅;

  借鉴经验,养生有方;快乐生活,长寿无疆;

  年年重阳,闪亮登场;庆龄 ,寿星榜样;

  吃美睡香,身心无恙;欢声笑语,幸福夕阳;

  长寿之乡,谱写新章。长寿之乡,谱写新章。

马占国2015年重阳节于第二故乡-----海南文昌

马书记旧事:1992年8月,马占国任文昌县委书记时,发动群众与组织机关干部紴将文昌公园门口两边的小池塘清理,挖成两个左右对称的池塘,为公园增添了一处人文景观。

  人人争当孝善楷模

  马书记.本堂等

一、母亲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可愧于笔拙,迟迟未敢动手。

  母亲出生于上世纪的50年代,那时的中华大地,还是一片贫瘠。

  母亲的奶奶为人强势,一辈子和姥姥不睦,对姥姥极不友善,对姥姥的孩子也爱理不理,没有祖母的慈样与温和。

  母亲姊妹五人,她排行老二,家里负担太重,于是只读了一年书就辍学了。“第三册书发下时,就不让上学了。”母亲常常遗憾的说。她过早的缀学,然后到山上拣柴、拣树叶;到地里干农活儿、挣工分,在家里烧火、做饭……但母亲喜欢文字、内心仰慕读书人。我和弟妹小时候上学,每每晚上写完作业,母亲总会让我们扮做小老师,教她白天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但由于家务繁忙,也往往拉课跟不上。前些年,母亲来郑州帮我带孩子,我给孩子读儿歌、读古诗,母亲跟着学,慢慢的一本书竟学会了。

  母亲是远近有名的孝顺媳妇。父亲弟兄五人,父亲排行老二,母亲嫁来时,不知什么原因,大伯一家已分开单过。当时家里还有太奶奶,爷爷奶奶,加之父亲兄弟四人,可想而知,责任有多沉重。我家虽是穷苦家庭,但家风纯朴,父慈子孝、尊老爱幼、兄弟和睦、邻里友善。奶奶也没有旧社会婆婆的恶习,对母亲视如己出。母亲曾对我说,“一到这样有爱的家庭,感觉特别幸福、也特别知足。”遂拿出百分百的爱心对待长辈以及三个叔叔,母亲结婚前在姥姥家学过缝纫,便主动承担了全家人做衣服的重任,而正常时间还要到田里劳作,便只有趁中午、晚上休息时做衣服。母亲任劳任怨,从无怨言,一直到三个叔叔全部结婚成家,大家才分开单过。时至今日,叔叔们对母亲依然尊重有加,而母亲嫁到我家已40多年,从不曾和奶奶吵过一次架。

  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和父亲是经媒人介绍认识,那个封闭的年代,婚前自然很少见面,结婚后,又为一大家子奔波操劳。小时候,总感觉父母的感情不好,因为他们很少沟通,特别是人多的时候说话更少。长大后才明白有一种爱是在心里,那样的感情,可能更多的是亲情吧。母亲做饭总是可着父亲的口味,不管父亲回家多晚,我们都会等他回来再开饭,而第一碗,必定是父亲的。母亲对我们包括叔叔伯伯的孩子是那么慈祥、关爱,即使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堂兄堂弟什么时候到我家,母亲也会把家里有仅有的吃食拿出来招待大家。在为人处事上,母亲也礼节周到。人前人后一个样,从不背后说人坏话,也不象农村有些长舌妇一样,东家长、西家短,鸡毛蒜皮,挑拨离间。现在想来,母亲是不懂教育,在学习上,因为她让我们做小老师,对我们起到了很好的肯定和鼓励作用;在生活中,她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尊老爱幼、德行超然,身教重于言传,无形中受她影响,我们也学到了“如何做人”。

  母亲还是姥姥姥爷的好女儿,姨姨的好姊妹。因为姥姥姥爷没有儿子,母亲还有三个妹妹,免不了经常回娘家帮忙。姥爷意外去世多年后,姥姥身患癌症,因为姨姨们忙于工作,母亲和大姨便主动承担起了照看姥姥的重任,一直到姥姥去世。母亲和她的姊妹这么多年相互扶持,互通有无,情意深重。

  母亲非常勤劳。她把田地、菜地都打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最近几年,年轻人到城里打工,荒废了不少地,母亲便拣过来自己种。因为我们是山区,都是山地,地块很小,母亲就种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有花生、芝麻、绿豆、红豆、红薯……等成熟收获了,母亲再按各家地里种的品种给大家送一部分。她每天早出晚归,到最后却没有什么收获,我们看在眼里,心疼母亲,也觉得有些不公,就劝母亲不要种太多,够吃就行了,何必那么辛苦?母亲却总说庄稼人就该种庄稼,力气是用不完的,并说就当是为了锻炼,云云。

  母亲心地善良、纯朴,没有私心杂念,为人仗义执言,也不怕得罪人。偶尔有的婶婶和奶奶闹不愉快,母亲便会先劝解小的,再劝解老的,然后以理说事,让大家心悦诚服。这几年,农村风气渐不如前,有些人为了蝇头小利,兄弟反目、妯娌成仇,母亲便会从中劝解、调和,说什么家和万事兴,为一点小利不值得大动干戈、伤了兄弟和气。有的人家,为了住房宽敞,竟把老人赶出家门,母亲也是极为看不惯,总会从中调解,无奈有的人固执己见,不愿听从,还嫌母亲多管闲事,母亲无法,不由感概世风日下,只能有机会帮老人一把,送把菜或拉会家常。

  母亲一生记恩不记仇。别人对她的好、对我们的好她会一辈子记着,而有些不愉快母亲则会教导我们要及时忘记,免得徒增烦恼。我的小学老师是民办老师,现已60多岁,体弱多病,没有收入来源。母亲总是教导我,刘老师对我有启蒙教导之恩,现在我已成年,有自己的收入来源,一定不要忘本,要多去看望他,并力所能及的帮助他。我便遵从母亲,回老家时,时不时的去看望他。在我10岁左右,忘记什么事情了,我们大家族和一家村民闹翻了。他们趁父亲叔叔们不在家,对大伯大打出手,大伯受伤住院。叔叔们回来后,气愤难忍。直接去对方家里寻仇,母亲知道后,带了奶奶,硬是把大家拦下了,然后给他们讲道理,让政府出面解决。

  母亲对强者敬而远之,对弱者却给予力所能及的同情和帮助。村子里有一个弱智者名叫六生,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和同族一个兄弟生活,条件自是艰苦。多年前一个中午,六生从我家门口路过,母亲喊住他和他聊天,六生问母亲可有饭吃?母亲就给他做了面条,结果连着几天,他每到中午就到我家里吃饭。对村里的老人,母亲也总是把自己种的菜分给他们,从不计较。

  母亲一生勤俭持家。我们姐弟年幼时,父亲在外打工,因不会技术,收入微薄。母亲毫无怨言,并一人承担起了家里的重任。记得小时候,我们从没有买过(也可以用粮食换)油条(在当时算奢侈品了),从没有买过西瓜等水果(当地不产)……看我们眼馋,母亲会给我们做馒头、做包子、做水饺,会给我们种西红柿、黄瓜……,我16岁到新乡读书离开母亲,自此已20多年。当然每年都会回老家陪母亲或者把母亲接到郑州小住,但感觉,在母亲身边那几年,才是真正幸福的日子。虽然缺衣少食,但有母亲的爱,有母亲伟大而平凡人格的庇护,那才是我真正的快乐岁月。

  母亲六十岁之前,没有和父亲吵过架。只因她小时候姥姥总是埋怨姥爷,所以她发誓婚后不吵架、不抱怨。而父亲有点儿大男子主义,也可能是长期以往养成了霸道的习惯,母亲便事事包容、容忍。母亲秉性本乐观,又表现得很大度,对什么事好像都不在乎。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母亲委屈。但看她不在意,也就没有争辩。50多岁时,母亲突然很迷信邻村一神婆,父亲阻止、争吵,母亲说“我一辈子听你的,这次不听了,要过自己的生活。但绝不会耽误家里人吃饭,也不会耽误地里的农活。”母亲更加辛苦、劳累,家里家外、田间地头,加之她的信仰……六十岁后,偶尔在她的信念上也会和父亲争吵、辩论。

  有时看人物传记,当看到他们伟大而平凡的母亲时,就会有错觉,因为母亲和伟人母亲的品格如此相似。只可惜我们姐弟几个皆平庸,便觉得心里黯然,对不起母亲。

  母亲,就像蜡烛,点亮自己,燃烧自己,教导我们姐弟成人。

  她的一生,平凡、平淡,但绝不平庸。她是农村普通农妇中的一个,没有文化,不懂知识。但她却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尊敬老人,孝敬长辈;教导孩子,不用大道理,而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母亲,愿您苦尽甘来,安康长寿!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4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