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长寿乐园

长寿乐园

司马懿发生政变时,身边只有三千人马,为何能成功?

erjian2022-06-18 13:19:14长寿乐园48来源:巴马长寿网

司马懿虽然手上只有三千人马,但他这三千人马,并不是用来对付曹魏的几十万大军,而是只针对曹爽及其党羽。

再加上当时司马懿手里还有几张很厉害的牌,曹爽最关键的时候又掉了链子,所以才能政变成功。

要说司马家发动政变这件事,其实还得从很多年以前说起。

很多年以前,当曹操还在的时候,司马懿其实只是一个小官,而且是一个很纯粹的文官,和军队没有任何关系。不过,司马懿眼光比较好,一眼就看中了曹丕。在曹丕和其他几个兄弟为了世子位争得火热的时候,司马懿就加入了曹丕的阵营,并且帮助曹丕夺嫡。

后来,曹操挂了以后,曹丕成功上位。司马懿因为辅佐之功,自然就开始被越发的重用,进入了曹魏的高层决策圈。而且因为曹丕的信任,司马懿开始逐渐接触军队。

不过,此时的司马懿,前面还有一大堆人。不说那些姓曹的和姓夏侯的,就是那些当年曾一起跟着曹操打天下的人,很多都还在世。所以司马懿那时在曹魏的高层决策圈里,只能算是个弟弟。

但是,曹丕在位期间,司马懿做了两件事,让自己渐渐脱颖而出。

一件是跟随一个叫陈群的人,一起建立了一套叫‘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体制。这个体制的出现,对后来好几百年的历史,都有很大影响。而这套体制出现以后,对士族的好处是很大的。所以,司马懿作为建立这套体制的人之一,自然就慢慢成为了曹魏的士族领袖。

另一件事,就是好好锻炼身体,努力让自己活得更长一些。

历史证明,谁活得更长,谁就更有话语权;谁活到最后,谁就是艺术家。

司马懿完美地实践了这个道理。

过了几年之后,曹丕要挂了。曹丕临走之前,觉得自己儿子之前没怎么管过朝政,所以决定帮他找几个助手,帮忙治理国家。最后,曹丕选了四个人,分别是: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在这四人当中,司马懿排在最后。

曹丕挂了之后,他的儿子曹叡上位,司马懿就这样熬到了曹家的第三代人。

曹叡在位期间,当年和曹操一起打天下的那群人,开始渐渐死绝。就连比曹操年轻一代的那些人,比如曹休、曹真等,都开始渐渐凋零。而当时南边的吴国和蜀国又不大安分,尤其是蜀国,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就发生在这期间。

所以没办法,曹叡这时候只能在羊群里找骆驼,找到了勉强还有点带兵经验的司马懿,让司马懿去和诸葛亮交战。虽然在《三国演义》当中,司马懿屡次败在诸葛亮手下,好像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其实正史上的司马懿,其实军事才能真的很厉害。

至少,能够挡住诸葛亮,让诸葛亮几次北伐无功而返,这就很厉害了。

在和诸葛亮的交战过程中,司马懿的声名,也越来越盛,渐渐成为魏国真正举足轻重的大佬。

就这样,又是十年时光,匆匆而过。在这十年里,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而且,司马懿还跑赢了比他小一辈的曹叡。此时的曹叡,也继承了自己老爹不长寿的基因,身体越来越不行了。

这时的曹叡,对司马懿可以说是既依仗,又忌惮。

估计当时的曹叡,心里只有一个问题:这老家伙怎么还不死?

此时的司马懿,已经快60岁了,这在三国那会儿已经算是很长寿了。最关键的是,曹叡看到司马懿以后,发现司马懿的身体居然比自己还好。

为了耗死司马懿,曹叡还曾让司马懿率军,远征辽东的公孙渊。所谓辽东,就是今天的东北地区。三国那会儿,可没有什么飞机、火车,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马。想要去远道去一趟辽东的话,就算年轻人都得丢半条命,何况司马懿这个已经快六十的人了?曹叡希望,最好的结果,就是司马懿能扫平辽东,然后自己也死在那边,这样自己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但可惜的是,一年之后,司马懿确实是彻底扫平了辽东,同时司马懿自己也安然无恙地回来了。反倒是曹叡,已经命不久矣。

最要命的是,曹叡本身没儿子,后来只能从曹家其他兄弟那边,过继两个来做自己的孩子。但这两个孩子,当时年纪都还很小。如果留下一个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曹叡实在很担心,未来他们压制不住司马懿。

此时的曹叡,很想把司马懿一起带走。可是司马懿此时已经是魏国士族的最高领袖,没有合适的理由,就算是曹叡也不能杀他。所以最终,曹叡想了另外一个办法。

既然带不走你,我不用你,把你边缘化总行了吧?

所以曹叡临死之前,首先制定出一份托孤名单,上面一共五人,全都是曹家的亲戚。曹叡觉得,我留下的辅政之人,全都是曹家自己人,未来总会安全一点了吧?但可惜的是,这时候曹叡身边有两个宠臣,因为和这个名单上面的几个人,都有仇。出于自己的安全考虑,这两个宠臣开始玩了命地诋毁这几个人。曹叡也是命不久矣,思维有点混乱,所以就动摇了。

既然这几个人不行,那还能找谁托孤辅政啊?

此时的曹叡,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了。只能从先前那个名单里面,挑了唯一一个没有被诋毁的曹爽,然后再加一个身为士族领袖的司马懿。在曹叡看来,这两个人一个代表宗室,一个代表士族,相互制衡的话,倒也能形成一个平衡,保证魏国朝堂不出乱子。

做完这些之后,曹叡撒手人寰,先前过继来的养子曹芳即位,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

魏国由此进入了二元制时代,司马懿终于熬到了曹家的第四代人。

曹芳登基的时候,才只有八岁而已,自然不可能处理好朝政。所以当时魏国的大权,就全都落入了曹爽和司马懿的手里。古语有云:一山不容二虎。当朝堂上只有两大巨头的时候,这两大巨头是绝对不可能和平相处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肯定要分个你死我活。

就这样,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开始了。

在这场斗争当中,首先出招的是曹爽。曹爽主动上奏,请求将司马懿升为太傅,废掉司马懿的军权。然后对那些追随司马懿的人,也大多选择了明升暗降的法子。渐渐地,司马懿就被逐渐架空,成了一尊泥菩萨。

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并没有出招,只是冷眼旁观。

客观来说,此时的司马懿,如果想要和曹爽斗的话,其实有很大的优势。毕竟司马懿是四朝老臣,声望极大,谋略更不是曹爽这种后辈能比得了的。但是司马懿还是选择了隐忍,选择什么都不做。

司马懿之所以会这样选择,主要原因其实有三个。

首先,两人分别代表了魏国的宗室集团和士族集团。如果司马懿和曹爽争斗的话,就不单单是两人的争斗,而是两大集团的争斗,魏国必然内乱,这是司马懿绝对不想看到的。

其次,曹爽是宗室成员。就算斗倒了曹爽,宗室肯定还会有其他人站出来,而且说不定比曹爽更难对付。毕竟,此时的司马懿,还没有力量去斗倒整个士族集团。而且,只要司马懿斗倒了曹爽,势必会引来整个宗室集团的反感。未来曹芳长大以后,出于自身稳固地位的考虑,一定会彻底除掉司马家。

第三,司马懿是真正的老谋深算,知道‘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倒炕’的道理。虽说曹爽看起来很凶猛,但在司马懿看来,弱点其实很多。比如人性方面,曹爽好大喜功,这是他无法避免的缺点。

与其与之相争,不如让其自取灭亡。

于是,司马懿开始主动退让,甚至开始在家装病,等待那个一击致命的机会。

果不其然,后来的事情发展,果然如同司马懿预料的一样。

曹爽大权独揽后,开始在朝野上下肆意安插亲信。他的这种做法,其实已经威胁到了皇帝曹芳的地位,犯了大忌。

除此之外,曹爽还犯了两个重大的错误。

首先,曹爽刚刚大权独揽的时候,为了树立威信,决定发动对外的战争。客观来说,曹爽这个方向确实没错,如果能够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曹爽确实可以涨一波声名,对自己掌握权力很有帮助。

但问题就在于,曹爽忘了自己有多大本事。

吴国和蜀国,真的是那么好打的?

果不其然,曹爽对蜀国发动战争,结果大败而回。对吴国发动战争,一样损兵折将。这两次战事,非但没有对他起到什么帮助,反倒是让大家看清了他的实力,觉得他的能力未必能够胜任辅臣的位置。

如果说,这个错误,还只是因为曹爽能力不足的话。那第二个错误,就纯粹是因为曹爽的人性缺点了。

在司马懿托病回家之后,曹爽大权独揽,性情开始逐渐变得骄纵跋扈。排除异己、索贿敛财、生活奢靡,在生活上开始渐渐逾越礼制,和皇帝等同。甚至直接进入皇帝的私库,去取皇帝私人的宝贝。

这些事情,如果只是单独一件的话,以曹爽的地位来说,倒也不算什么。但这些小事加在一起的话,问题可就大了。

曹爽你想干嘛?

篡位吗?

正是因为这两件事,曹爽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失去了很多人的支持。就连原本应该最支持他的曹家宗室,都开始渐渐动摇。至于普通士族,更是早已对其离心离德。

这样的曹爽,虽然仍是大权在握,但已经是一个空架子,再没什么可怕的了。

司马懿深知这一点。

自从居家托病以来,司马懿其实一直都在等一个机会。等曹家宗室允许他除掉曹爽,但是又不会因此报复他的机会。斗倒曹爽,但是日后司马家又被清算,这样的结局,不是司马懿想要的。司马懿想要的,是斗倒了曹爽之后,那些宗室依然可以允许他掌权。所以长久以来,司马懿面对曹爽的责难,只是被动挨打,明面上从未出招。

但同时,暗地里司马懿则蓄养了三千名死士,为将来可能到来的机会做准备。

公元249年,正月初六,司马懿终于等来了这个机会。

这一日,曹爽及麾下心腹,带着曹芳去城外的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司马懿趁着曹爽及其党羽离开洛阳之际,在城内暴起发难,迅速控制了洛阳城内的城门、武器库、皇宫等几个要害地方。

此时的洛阳,虽然是魏国的国都,但因为曹爽带着皇帝去祭陵的缘故,城内精锐被带走了大半,正是空虚的时候。再加上曹爽出城的时候,将几个核心人物都带出了城。所以当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城内根本没有人能够站出来,指挥城中军队进行抵抗。

司马懿几乎是兵不血刃,以极小的代价,就控制了整个洛阳城。

当然,就算成功占领了洛阳城,司马懿此时胜算依然极小。因为此时魏国的军权,都掌握在曹爽手里。曹爽一声令下,完全可以调来几十万大军,围攻洛阳。以司马懿手上这三千死士,自然守不住洛阳城。更要命的是,曹爽此时可是和皇帝曹芳呆在一起的。只要曹爽逼曹芳下令,将司马懿的身份变成叛贼,司马懿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翻盘的。

但是,司马懿接下来先后打出了几张牌,彻底扭转了局面。

首先,司马懿进宫去见太后,告诉太后自己并无反意,只是想要罢黜曹爽。经过一番解释后,司马懿终于赢得了太后的信任,得到了太后的懿旨。如此一来,司马懿在大义上就可以和曹爽分庭抗礼,不会因为曹爽挟持皇帝,就被一句话打成了反贼。

然后,司马懿开始玩起了心理战。一方面,司马懿挟持曹爽在洛阳城内的家眷,已经曹爽麾下重要党羽的家眷。曹爽是外出祭祖,自然不可能带家眷一同出行,这就给了司马懿机会。另一方面,司马懿态度诚恳,告诉曹爽,只要他放弃权力,将权力归还于皇帝。回到洛阳以后,既往不咎,还能过富家翁的生活。

面对司马懿开出的条件,曹爽动摇了。

曹爽本就是一个顶尖的官二代,没有像他的父辈那样,追随曹操在战火当中建国。这样的曹爽,心不够狠,很难放弃家眷,专心追求所谓的权力。而且最重要的是,直到这时,司马懿的所作所为,都像是一个大大的忠臣。完全是一心为国,而非为了一己私利。如此一来,绝大多数的士族和宗室,都会选择站到司马懿那边。

这个时候,如果曹爽选择挟持皇帝,直接将司马懿当做叛臣,然后调动兵马直接围攻洛阳,说不定还有一丝胜算。但曹爽的性格,注定他无法完全忽视自己的家眷,不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所以最终,曹爽选择了投降。

曹爽投降之后,司马懿瞬间变脸,以谋反罪将曹爽党羽全部杀尽,自己独掌曹魏大权。

此时的曹魏宗室,虽然反感司马懿对曹爽的赶尽杀绝。但因为曹爽之前太过跋扈,加之司马懿此时占据了大义,所以也就没人起来反抗司马懿。而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司马懿大权独揽,开始逐渐清洗掉那些效忠曹家的人,逐渐换上了司马家的人手。

就这样,当年曹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魏国,终于改换门庭,变成了司马家的囊中之物。

纵观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司马懿能够仅靠三千死士,便成功政变,原因其实十分复杂。司马懿当时取得了绝大多数士族的支持,而曹爽则因为自大,失去了宗族势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司马懿当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妥妥的大忠臣形象,没谁想过他是真的想要自己造反。再加上曹爽性情不够刚强,这才给了司马懿可趁之机,一举掌握了大权。

一、诸葛亮每天食米仍然接近数升,司马懿凭何断定他即将不久人世?

诸葛亮“病危通知书”的绝密情报,司马懿是在款待蜀汉使者的饭局上,捕捉到的。

饭桌前,司马懿热情询问诸葛亮的近况,丞相他老人家忙不忙啊?胃口怎么样啊?没啥斗争经验的使者,老老实实回答了,于是司马懿飚出一句:

“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司马懿说这话的背景,是诸葛亮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北伐。

234年二月,经过三年的修养生息,诸葛亮再次率10万大军兵出斜谷,进军至今天陕西岐山县南边的五丈原一带。

经过前面的四次蜀军北伐,曹魏这边,应对起来的套路已经十分熟练了,就一个字,拖!拖得你几万人没吃的、没喝的,肚皮空了熬不住,自然也就回去了。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当然晓得当中的诀窍,于是在渭河南岸,借助有利地形,与诸葛亮长期对耗了起来。

诸葛亮呢?也见惯了司马懿的老把戏,早就做好了应对的策略。这回北伐,蜀军这边是带了农具、耕牛和种子来的,打算就近在渭南地区种地打粮,搞块“殖民地”,与魏军对峙玩持久战。

期间,诸葛亮也在试图创造与魏军决战的机会,有枣没枣打一杆。

于是派出使者,向魏军下战书的同时,还搞了套最新款的女装送给司马懿。司马懿不但没上套,还下令大鱼大肉地招待使者,使者一个不留神,就泄露了机密:

“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这下,司马懿可是兜到了诸葛亮的底!转头下令继续坚守不出。

为啥司马懿听到诸葛亮“日不过数升”的饭量,就会做出他将不久于人世的判断呢?

要搞清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一掰东汉末年时的这个“数升”,是今天的几斤几两。

汉代一升,根据出土的汉代量具文物考证,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随便到个街边的超市,2块钱一瓶的娃哈哈矿泉水,标签上的容量是596毫升,汉代一升的粮食搁在里面,也就三分之一瓶。

诸葛亮这“数升”饭量,肯定是没到两位数,否则使者会说是十数升,咱取个中间值,就算诸葛亮每天吃五六升,顶多是2瓶娃哈哈的体积。

诸葛亮每天吃的五六升,也就是1000到1200毫升,折算成粮食的大致重量,也得在1斤4两到1斤7两之间。

按照今天普通人的饭量,不少了啊,诸葛亮妥妥一个大胃王嘛!

但咱们讲历史,就得将环境,放在诸葛亮所处的古代的背景上。摆在那个时间段,诸葛亮一天1斤7两的食用量,是个啥概念呢?

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廉颇,曾经当着赵王使者的面,一口气干了1斗米和10斤肉。战国的一斗米,大致等于1500—1700克,一斤是十六两,相当于今天的250克。

也就是说,廉颇光一顿饭,填进胃里的食物就有8斤!

还有,文史君小时候常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说,一天吃三斤米。怎么这么能吃呢?

没油水啊!那时候副食品匮乏,猪肉、鸡蛋、牛奶啥的都没有,顿顿配饭的都是梅干菜、萝卜干啥的,可不就使劲干饭了嘛,一天三斤米还真算不上多。

所以,对比一下诸葛亮每天1斤7两的饭量,的确是很少了。

咱们再来顺着司马懿的那句“食少事烦”,看看诸葛亮的工作量,繁重到了怎样的程度。

诸葛亮的身体素质,起初应当是不错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他“身高八尺,犹如松柏”。1米8的大高个,颜值也不错,老婆家还跟荆州的一把手刘表沾亲带故,算得上是标准的高富帅。

但自打刘备三顾茅庐以来,赤壁之战、经营荆南四郡、入蜀取川、汉中之战、夷陵之战、南征孟获、六出祁山,诸葛亮要么周旋外交,要么筹备后勤,要么管理政务,要么亲临战场,几乎20多年都是在连轴转。

而且,诸葛亮的性格十分得谨小慎微,凡事亲力亲为,连军队中20棍以上的判决,都要亲自审核一遍。

11万的蜀军,每天内部要处理的事务该有多少,诸葛亮这样搞法,再加上川蜀加汉中两块地区的民政,不累趴才怪。

丞相府的秘书杨颙,曾劝他凡事都有分工,不必越俎代庖,让当领导自己的受累。对此,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有过解释: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这话,说好听了是鞠躬尽瘁,为刘备的托孤事业负责任到底。

说不好听,就是诸葛亮太把这权力不放手,凡事都要揽权,掏空了自己的身体不说,还打乱了蜀汉的干部培养制度,让手底下人得不到锻炼,搞个人英雄主义。

身体的心力交瘁,或许还是其次,更让诸葛亮放心不下的,是兴复汉室的黯淡前景。

原本,根据诸葛亮在《隆中对》里的战略,刘备集团是要“跨有荆益”两地,待“天下有变”,形势偏向于刘备这边的时候,再由湖北和陕西两个方向,发动夹击曹魏的钳形攻势,将魏军拖入两线作战的泥潭。

然而,关羽的大意失荆州,使《隆中对》的设想,立马归于破产。

更要命的是,随后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夷陵之战,几乎败光了家底。

尽管后来,诸葛亮通过回复吴蜀联盟,对双线夹击战略,勉强算是做了修补,双方后续也联合过一起攻打曹魏。但毕竟是吴和蜀两个国家,诸葛亮能指望孙吴,像期待荆州的关羽一样,在军事行动上协调一致吗?

显然,单就北伐曹魏来说,诸葛亮是有些孤立无援的。

那么,诸葛亮为何还要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断地对外用兵呢?

说到这,就又要提到诸葛亮的另外一层担忧了,那就是蜀汉内部,愈演愈烈的权力斗争。

蜀汉政权,共有三股势力构成,按照权力大小,排列顺序是:刘备荆州集团>刘璋东州集团>益州本土集团。

刘备在时,搞的是联合东州集团,压制益州集团。诸葛亮执政期间,也基本延续了刘备的权力蛋糕分配。

但这样的鸡尾酒结构,东州和益州集团,是不服气的。最直接的矛盾爆发,有两个事件:

一个是李严的被废。李严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属于东州集团,刘备托孤定下诸葛亮和李严两人辅佐刘禅,出牌的套路,就是荆州联合东州压制益州。而他的被废,深层因素,说到底即是荆州、东州两个集团的矛盾搁在了桌面上。

另一个是谯周的投降主张。这个是诸葛亮死后的事,彼时司马昭伐蜀,邓艾偷渡阴平小道直逼成都,蜀汉内部争议应对策略,其中大唱投降论调的,就是益州本土出身的谯周。

这就是诸葛亮面临的局面。

所以他要搞北伐,要给全体蜀汉臣民树立一个共同的敌人,目的就是将蜀汉拖入战争轨道,让三股势力都围绕着北伐出力,转嫁国内的矛盾,到曹魏这个“冤大头”上去。

但持续性的外战,诸葛亮六出祁山,包括姜维的九伐中原,都未能从曹魏那里获得土地、人口等收益,倒是蜀汉这边,国民财富不断流失。

以至于东吴使者,看到川蜀的老百姓“民皆菜色”,当即就断言,蜀汉快亡国了!

打,损耗国力,且前景黯淡;不打,内斗积蓄,矛盾总要爆发。

这是诸葛亮的困局,也是蜀汉政权的宿命。

顶着这样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诸葛亮身体健康,几乎不太可能。

拿今天的网络热词来说,诸葛亮是典型的“996过劳死”。划不划得来呢,只有当事人自己去体会了。

伟人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需保持乐观的革命精神。这句话,对正在努力奋斗的小年轻,尤其有借鉴意义,得注意劳逸结合,有钱,有闲,才是当下流行的养生状态。

二、司马懿为什么很长寿?是因为华佗传给他的五禽戏吗?

司马家族不仅帮着曹魏政权建立了曹魏政权,最后还成功的夺得了政权,发动了政变,建立了晋国,扫平三国。而司马懿也经历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最后还把诸葛亮也熬死了。司马懿活到了七十三岁,在那个《伤寒论》刚刚出来的年代,平均寿命二、三十岁岁的时候,这样的年纪已经是非常难得了。司马懿的长寿决定了他的成功,否则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所以长寿是非常重要的。

司马懿剧照

司马懿心胸宽大,能屈能伸,不轻易动怒。最著名的事情恐怕就是在五丈原和诸葛亮对决时的事件了,因为蜀军路途遥远,运送粮草不便,再者他从蜀军信使口中得知诸葛亮身体不好,命不久矣,所以他选择闭关不出,让蜀军自断粮草,企图耗死蜀军,再趁机杀出。无奈之下,诸葛亮使用了激将法,将一套女人的衣服送给司马懿,嘲笑他就像女人一样胆小如鼠。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早就怒发冲冠,一怒而起。但是司马懿却忍住了,就当没这回事,还把女装穿上了,让被人看,搞得诸葛亮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真的病逝在五丈原了,而蜀军不战而退,司马懿又获得了胜利。这种肚量,这种心胸,能够控制情绪,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情商很高。对于健康来说,不轻易动肝火,就不会诱发心脑血管的疾病。

五丈原

此外,司马懿还十分注重身体健康,他经常锻炼,经常练习五禽戏。司马懿不管军务如何繁忙,都会去锻炼五禽戏,而五禽戏是华佗创立的非常有名的健身功法,时间不长,动作不多,但是模仿自然界多种动物,对调畅气血,强身健体有非常大的帮助。

五禽戏

而且司马懿也非常注意饮食。电视剧中有个小人物但是又不可或缺的人物,就是侯吉。他是厨子里的一把好手,司马家的伙食都是他在准备操持。司马懿连上战场都带着他。试想,他们常年在外征战,如果总是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肯定很伤身体,诸葛亮经常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所以五十几岁的抱憾离世了。而司马懿有了这个贴身大厨,营养很全面,得到了保证。而且他自己也非常注重三餐的规律,有一集说到,曹睿亲征,诸葛亮调虎离山连取三郡,司马昭连夜快马感到新城和父亲报告,认为十万火急的事情。司马懿一边喝着鱼汤,一边慢悠悠的想对策。司马昭和父亲说,怎么还有心思在这里喝鱼汤。司马懿却不急不慢的表示,饭总是要吃的。

诸葛亮

当然,更重要的是司马家族有长寿基因。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活到了93岁,在古时候人到七十古来稀的年代,是非常罕见的。司马懿的父亲也有七十多岁,而基因本身对寿命有绝对影响的因素。

所以说,活得久就是胜利。司马懿熬过了曹操、曹丕、曹睿,才得以立了曹芳,把曹氏政权变成傀儡政权。因为活得长,熬过了诸葛亮,诸葛亮死后,曹魏才能把蜀汉政权给成功消灭了。所以说,长寿就是司马懿胜利的秘诀。

参考文献:《三国志》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4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