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长寿论坛

长寿论坛

“天下第一羹”的由来与彭祖的养生之道

erjian2022-10-10 15:40:43长寿论坛64来源:巴马长寿网

  “天下第一羹”的由来与彭祖的养生之道

  在江苏徐州一带,有一种美味的小吃名叫“啥汤”,它是用整鸡与大麦长时间煨煮而出来的,这种汤不仅有鸡的鲜美,还有麦仁的浓香,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过这种美味,他学着徐州人的口气问厨师:“这是啥汤?”厨师灵机一动,便信手画了一个食字和一个它字,并随口说:“啥汤”。于是“啥汤”的叫法便一直流传了下来。事后不久,乾隆皇帝便传诏将此汤封为“天下第一羹”。

  其实,“天下第一羹”源于彭祖调制的雉羹。相传在三皇五帝的尧帝时期,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成灾,当时作为部落首领的尧帝指挥治水,由于长期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卧病在床,数日滴水未进,生命垂危。危急关头,篯铿赶来,他根据自己的养生之道,立刻下厨做了一道美味的野鸡汤。鸡汤还没端到跟前,尧帝远远就闻到了香味,竟然翻身跃起,食欲大动,随后一饮而尽,次日容光焕发。此后尧帝每日必食此鸡汤,虽日理万机,却百病不生。之后,尧帝感激篯铿的美味鸡汤,便把彭城封给了他,所以后世便称篯铿为“彭祖”。而彭祖调制的美味雉羹也被传承下来,逐渐演变成被乾隆皇帝拍手叫绝的“天下第一羹”。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其《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这充分说明了彭祖所调制的雉羹是何等的鲜美,大有“此物只为天上有,寻常百姓难祈求”的仙灵之气,这是在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

  彭祖之所以能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其实也得益于他的养生之道。彭祖所调制的雉羹何以如此神奇?就在于彭祖所遵行的阴阳交合原理。因为天地有阴阳之分,食物也有阴阳之别。《彭祖养道》上记载:“帝食,天养员木果籽”。彭祖在为尧帝调养身体所制的野鸡汤中放入了小小的员木果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茶籽,茶籽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本身就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果说鸡肉是阳性食物的话,茶籽就是阴性食物,鸡肉对体弱身虚有较好的补益,而茶籽却可以调节焦虑虚火,具有安神定气的作用,长期食用,自然会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彭祖经》是后人总结出来的彭祖养生之道,虽然内容繁复,但其根本就在于阴阳交合的原理。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点来讲,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也可以使其化繁为简。首先是养心,也就是思想修养。不能计较名利得失,得以为阳,失以为阴。得之以享,失之不悲;不刻意去追求物质享受,情绪恬静而达观,阴阳平衡,不受“慎喜毁誉”所累,经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其次是养性,也就是生活习惯。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顺乎自然,不伤害身体,冬天注意保暖,夏季时常纳凉,顺应四时节气,使身体舒适安康,重视劳逸结合,用脑切忌过度,衣着求适不求奢华。再次是养身,注意锻炼身体。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应有一个合理的认知,不能讳疾忌医,也不能过于依赖药物,因为身体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最了解病症的感应,一切的补益或治疗都只是外来因素,必须通过自己的身体来接受和消化。最后就是饮食问题。实际上古人在健康饮食方面有过很多的精辟总结,比如饮食勿偏,“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废。废则脏气不均。”食宜清淡,“味薄神魂自安”;饮食要“去肥浓,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饮食有时,“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要长寿,三餐量腹依时候”,“食味调和,百病不生”。适温而食,“食宜温暖,不可寒冷”;“食饮者,热勿灼灼,寒勿沧沧”。食要限量,“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食宜缓细,“饮食缓嚼有益于人者三:滋养肝脏;脾胃易于消化,不致吞食噎咳”。进食专心,“食不语,寝不言。”有利于胃纳消化。怒后勿食,“人之当食,须去烦恼”;“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良好的精神状态于保健有大益。等等。这些都与彭祖的阴阳交合之原理所吻合,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不能顾此失彼,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平衡,这或许就是彭祖养生之道的根蒂。

一、丁铁艳谈宗教养生之——道教养生圣贤彭祖

  优秀宗教慈善专家丁铁艳先生在谈到养生问题时说:宗教都讲养生,但以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尤甚。因为道教讲究修今生,追求今世致用。着重点在于通过自身修炼,达到长生久视、羽化登仙的人生境界。中国道教不仅全面继承发展了中华传统诸家的各种养生方法,而且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养生保健体系。

  说到道家养生,有三位道家先贤不得不提:生至800岁不见老态的彭祖、晓梦化蝶高寿的庄子、生至141岁的药王孙思邈。

  彭祖,是中国历史上相传甚广的长寿之星。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庄子、儒家孟子都十分推崇彭祖的养生法。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为彭祖立了传(《列仙传*彭祖传》)。

  彭祖是上古颛帝的玄孙,姓筏名铿,历经夏朝到殷朝末年,寿800余岁,因封于彭城,故称彭祖。在今天看来,800余岁,太神奇了。其实,那时的“岁”和今天的“岁”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以当时60天为一年的所谓“小花甲”记岁方法,彭祖的800余岁,相当于今天的140多岁,也算是世上活得最长的人啦。

  彭祖是中国最早也最懂养生之道的人。他少年时就很恬静,不管世务,不沾名利,不重服饰,唯以养生治身为事。彭祖高寿是因为他特别注重食疗,他发明的“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是选用雉鸡,加以养生辅料,用文火煮6—8小时做成的,是调养阴阳失调的养生食谱。此外我国养生名菜“羊方藏鱼”、“云母羹”也源于彭祖。而彭祖还注重动静结合锻炼身体,把长寿气功作为强身手段。彭祖认为保神是养生的根本,切不可伤神、散神、烦神、败神。

二、生命密码——人类长寿之谜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两千多年来,人类一直在寻求长生和长寿,然而长生不老终不可得,往往只能寄托于神化传说。

  被神化的彭祖保持着最高长寿纪录——767岁。这种说法来自东晋葛洪的道教著作《神仙传》。

  767岁的高龄自然是不可信的,但历史上彭祖似乎确有其人。《史记?楚世家》记载了他的显赫出身,他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孙子。算起来从夏朝至商朝统共活了近800岁。而有关他的长寿故事早在秦汉以前就已流传。屈原的长诗《天问》中就曾提到他,孔子和庄周在自己的著作中也都将他视为长寿的典范。

  人们确信彭祖掌握了一套养生的方法,可以活到767岁,这是怎样一种长生不老的养生术?

  《庄子?刻意》中有记载: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之术,彭祖寿考者好之。吐故纳新是说用意念调节呼吸,熊经鸟伸和导引又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熊经是指模仿熊攀援的动作,所谓鸟伸是指模仿鸟类尤其是鹤展翅引颈的姿态。由此可知,彭祖的导引术实际上是一种模仿动物形体动作的健身体操。

  先秦道家认为天地是不朽和永恒的。天地化生万物、孕育生命,这是天地至仁至善之大德。人们认为天是仁慈的,本来在赋予生命的同时也教给人们长寿之术。可是后来人们沉浸在各种物欲功利带来的肤浅快乐中不能自拔,于是渐渐失去了长寿本能。但还是有补救办法,那就是道法自然,向自然界的动物们学习。

  模仿熊,是因为他能在冬眠期长达数月不进食,养生家认为这是因为他通晓食气辟谷之术。模仿鹤的理由似乎是看中他的优雅,和扶摇升空时自在逍遥;或许人们想象自己得道成仙那一刻,也应当像仙鹤那样优哉游哉。

  魏晋以来,道教的养生理论渐成体系。托名彭祖的著述多达数十部,有《彭祖养性经》、《彭祖摄生养性论》及《彭祖养性备急方》等。除了导引气功,炼丹术,中医中药等养生疗病理论以外,还涉及烹饪饮食,和房中术。

  道教经典中早就谈到人的这两种生理需求“食、色,性也”,认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与儒家视之为洪水猛兽的态度截然相反,彭祖养生术不避讳谈食谈色,并将其作为重要的修炼内容。

  所谓食,是指饮食烹饪术。过去厨师行业将彭祖作为祖师爷,在每年农历传说彭祖生日那天,全国的烹饪大师齐聚徐州城东门外的彭祖庙,拜谒祖师爷彭祖。因为彭祖是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位美食家和技艺高超的厨师。早在屈原的《天问》中,就提到彭祖调制野鸡羹献给尧帝的著名典故。

  彭祖烹饪手艺之高超,居然可以治愈厌食顽症,那么吃出健康长寿的观念也就很容易被人们接受。

  饮食烹饪术随即被纳入养生理论,并与导引健身相辅相成。模仿长寿动物的形体动作可以长生不老,而另一种更直接的方法就是把它吃下肚去。于是所谓长寿动物如乌龟,鹿,鳖都成了长寿滋补品,借助导引体操和烹饪美食达到健身长寿目的,可谓是双管齐下。

  那么房中术,为什么也被看做养生理论的重要内容呢?这是因为古人将男女比附于天地,天地交接化生万物,男女接合传宗接代,所以男女交合是模仿天地的阴阳调和之道。以道教养生理论看来,房中术也是长生不老的修炼方法。

  自唐以来,国人对长生和长寿的观念开始真正进入较为科学的“中医养生论”阶段,而渐次远离虚妄的求长生。以孙思邈为代表的医家,对后世的中医药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思邈(581~682),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中医药学家,古代十大名医之一。孙思邈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认为须讲究饮食起居,抑情养性,去恶行善,广积功德,加以导引行气,食补药补,才能健康长寿,终其天年。

  药王孙思邈开创了中华中医药学“异病同治”的新篇章,代表中医的诊断治疗到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药王孙思邈认为:人禀天地之精气而生,生命是整个自然的结果。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因某些原因遭到破坏,而又不能自行调节得以恢复,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在发病的过程中,不同的病症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便可采用相同的方法,运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治疗原则,进行相应的辨证施治,这就是“异病同治”。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相同的病机,可用相同的治法,所谓“证同治亦同”,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以不同的手段去解决,用异病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最终达到调整代谢平衡、治愈各种疾病的目的。

  如老年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和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椎炎、骨质增生等老年骨关节疾病,其为不同的病,但在临床表现上往往都是精神倦殆、胸闷心慌、头昏脑胀、眼花气短、四肢无力、腰膝酸软、手脚麻木、关节疼痛等症状,但其病机均表现为气血失和、脾肾两虚之证。采用药王孙思邈“异病同治”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血复脉、滋血养阴,打通气血循环,调节其总体的气血平衡;同时调理安神、温补肾亏、益阴固表、滋养脾虚,调理脾肾阴阳使之息息平衡,益补脾肾而又培元固本,最终达到病机相同,其表现症状也相近相同,但其是不同疾病的辨证统一的诊断和治疗,也就是最终达到了“异病同治”的目的。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人评论 , 6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